太宰治的散华与惜别 给后来的知识宝宝留好位置

最近开始读太宰治。

首先想说一下无赖派。对于中国读者而言,能够读懂日语的汉字,可能并不是一件好事。学过日语的朋友应该都知道经常被拿出来的例子,日本的手纸(指信)不是中国人理解的手纸,同样,无赖派也不是流氓,无赖的无赖派。无赖派是出现在二战之后日本文坛的文学派别,代表人物除了太宰治还有被熟知的坂口安吾。他们在战争结束,社会秩序混乱,价值体系崩溃的那个年代里发声。自己的生活极度颓废,不爱惜自己的身体,只看到生活的阴暗面,作品中的主人公也是如此,学生不好好学习,小说家不认真写作,有着美好的理想却让理想止于理想,极度的自我嘲讽,自我厌恶。因为这些特点所以被成为无赖派。坂口安吾1946年的文字评论《堕落论》中说,为了活下去,人必须堕落。所谓堕落,指的是人要回到人本来的面目。战败的压抑让整个社会变得虚假。无赖派呼唤真真实。不过他们用了一种极端的呐喊手段。

太宰治创作时期很长,十几岁年少时代便开始写作办杂志。根据人生转折性事件,1939年在井伏尊二夫妻的撮合下与石原美知子结婚,1946年战败大致可将其分为三个阶段。太宰治一生仿佛都是摇摇晃晃的,就像百度百科用的那张照片一样。初期的太宰治生活的字眼有芥川奖落选,自杀,药物中毒。还是个新人作家的太宰治创作频频却不受重视。毕竟当时还是川端康成,横光利一的时代。但是其初期的作品而今被研究者们拿来反复阅读研究。我本人并不喜欢。因为很多作品都让人感觉太宰治在作品中寻找存在感。作品中的他大胆承认自己的虚伪不足之处,但是却被其他人物盲目的爱着,盲目的认为他很简单纯粹。我是个逻辑控,这不合逻辑。婚后的太宰治终于过上了相对平和的生活。他脆弱的心仿佛也有了着落。每天有规律的吃饭睡觉写作。那时候的太宰治当是幸福的。作品中也出现了积极的光。比如奔跑吧梅洛斯,超级控诉。小说变得好读了起来。不再自说自话,而是使用日本的古代传说物语,基督教的故事创作出自己的作品。小说不仅仅是写自我而是写人类。当然有个事实必须接受,就是太宰治也是笔部队的一员。今天要说的这两部小说就是笔部队中的创作。战败打破了日本人的天皇梦,让日本人失去自我。太宰治也开始怀疑自己。他曾经背叛社会主义,战争期间转向,而今又不得不接受转向后的落败。他变得更加厌恶自己,厌恶社会。于是他离开那个给他平稳生活的家,重新堕落起来。在堕落中创作,在堕落的创作中呼唤真善美。

散华发表于1944年3月,用极其无聊的语言讲了自己的两个年轻小朋友去世的故事。其一,身份,年轻作家,身体状况不达标不能参军,最后在妈妈的陪伴下病逝。他活的应当说是洒脱的。他经常忘记自己的重病,有机会就出去玩耍。其二,新晋诗人,参军,死于与美军的战役热田岛战役(此次战役日本军队全军覆没,被媒体颂为玉碎,用以歌颂军国精神)。他给太宰治寄的明信片在文章中出现了三次,我为了这伟大的战争而死,请你也为了这伟大的战争而死。 初次读来,感觉军国主义气氛浓烈,太宰治已经折腰。但和朋友讨论后感觉有些异样。为何凭空架出一个病逝的小朋友。战死的朋友的死是散华(以前是佛教用语,指人过世),病逝的小朋友的死也是散华,没有区别。同时,被太宰治反复读来的请为这伟大的战争去死的明信片作者,那个战死的诗人的心情是否是无奈,是否是羡慕,自己没有办法必须要为这伟大的战争而死,但是你,你们,其他人,如果可以,请像那病逝的作家一般,为写作而死,因病去死,那才是正常的归宿。

接下来说说惜别。太宰治虚拟了一个鲁迅的老同学。当年鲁迅在仙台留学的故事想必为众人知。太宰治用真实的鲁迅的作品组合起来打了一组太极拳。年轻的,极端厌恶封建迷信,立志以医救国的周树人来到仙台。感叹日本明治维新的成果,鄙视中国留学生的不才,甚至为日俄战争胜利的日本欢呼。难道我以前所知的鲁迅都是假的鲁迅读完小说这是我的第一感。后来我去百度了一下鲁迅,看到了一个我所不知的鲁迅。那个留给我们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在沉默中爆发的,反对吃人礼教而呐喊的鲁迅,也有另外一面。说实话,并不是好的一面。这对我的认知是一个强大的冲击。是的,这篇文章不是文学作品解析,是想说我的读后感,意识被颠覆的读后感。

思维被锁住,认为自己知道的就是全部,认为被正经对象,比如学校,老师告知的信息就是对的。太可怕。我不了解鲁迅的全部,就不应该为他歌功颂德,不该妄自评论,不该向别人输出我被框框框起来的认知企图别人接收。那我可以做什么呢?我不可能认识整个世界,不可能一言不发。所以,在我脑子里必须放一条弦,叫做这只是一部分一个一个角度。给后来的东西留个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