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绍棠简介

刘绍棠 (1936-1997)男,河北通县(今北京通州区)人。1949年读中学时开始发表短篇小说。1951年到河北文联工作半年,阅读了大量文学名著,深受孙犁作品熏染。翌年发表成名作短篇小说《青枝绿叶》,并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1954年入北京大学中文系。1956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57年发表小说《田野落霞》、《西苑草》及一些论文,被错划为“右派”,1979年平反。曾任北京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文联委员、国际笔会中国中心会员、《中国乡土小说》丛刊主编等职务。著有短篇小说集《青枝绿叶》、《山楂村的歌声》、《中秋节》、《蛾眉》等,中篇小说《运河的桨声》、《蒲柳人家》、《瓜棚柳巷》、《荇水荷风》、《小荷才露尖尖角》等,长篇小说《春草》、《地火》、《狼烟》、《京门脸子》,《豆棚瓜架雨如丝》等,散文短论集《我与乡土文学》、《我的创作生涯》等,以及《刘绍棠文集——大运河乡土文学体系》12卷。《蒲柳人家》获首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二等奖,《蛾眉》获1981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他的作品格调清新淳朴,文笔通俗晓畅,描写从容自然,结构简洁完整,乡土色彩浓郁。

刘绍棠

性 别: 男

出生年月: 1936.2.29-1997.3.11

民 族: 汉族

著名作家。河北通县(今北京市通州区儒林村)人。1948年参加革命。 他幼年成材,1949年13岁读中学时开始发表短篇小说。1951年到河北文联工作半年,阅读了大量文学名著,深受孙犁作品熏染。翌年发表成名作、短篇小说《青枝绿叶》,并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1953年加入中国***产党。1954年入北京大学中文系。1956年20岁时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成为中国作家协会最年轻的会员。

1957年发表小说《田野落霞》、《西苑草》及一些论文,被错划为“右派”, 1979年平反。曾任北京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文联委员、国际笔会中国中心会员、《中国乡土小说》丛刊主编等职。 他是50年代中国文坛的“神童作家”。曾多次载入《世界名人录》、《世界作家名人录》和《中国***产党名人录》。他创作的大量作品中有《青枝绿叶》、《山楂村的歌声》、《中秋节》、《蛾眉》等短篇小说集,《运河的桨声》、《蒲柳人家》、《瓜棚柳巷》、《荇水荷风》、《小荷才露尖尖角》等中篇小说,《春草》、《地火》、《狼烟》、《京门脸子》,《豆棚瓜架雨如丝》等长篇小说,《我与乡土文学》,《我的创作生涯》等散文短论集,以及《刘绍棠文集——大运河乡土文学体系》12卷。《敬柳亭说书》获首届中国大众文学奖。长篇小说《京门脸子》获北京优秀长篇小说奖。他的《蒲柳人家》获首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二等奖,《蛾眉》获1981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黄花闺女池塘》获90年代优秀小说奖。中、短篇小说多种被译成英、法、德、俄、日、西班牙、泰国、孟加拉、阿尔巴尼亚文出版。

刘绍棠四十余年文学生涯,历经坎坷,矢志不渝。长期致力于“中国气派,民族风俗,地方特色,乡土题材”的创作思想,是当代乡土文学的举旗人。他的作品格调清新淳朴,文笔通俗晓畅,描写从容自然,结构简洁完整,乡土色彩浓郁。

著有《刘绍棠文集·大运河乡土文学体系》12卷,现已出版5卷。

1991年获国务院颁发的“为我国文化艺术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专家证书。曾任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文联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扎根乡土,矢志不移

刘绍棠作为著名的乡土文学作家而在中国文坛上享有盛誉。他的中国气派、民族风格、地方特色、乡土题材,受到人们的喜爱。他创作的洋洋600万字的乡土文学作品,不少被译成英、法、德、俄、日等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国广泛流传。

从13岁开始写作

刘绍棠1936年2月29日出生在大运河岸边的儒林村一个普通农家。1948年参加革命,1949年开始发表作品。1953年5月参加中国***产党。他从13岁就开始从事写作,并发表作品,立志要成为人民的作家。

他走上乡土文学之路,是受到老作家孙犁和肖洛霍夫的影响。他那时就想过一辈子肖洛霍夫式的田园生活,住在家乡写乡土小说。他以自己的家乡为基地,写反映当地农村生活的作品,受到作家孙犁的赞赏,其作品常常在孙犁主编的《天津日报》文艺周刊上发表。

1952年元旦,《中国青年报》发表了他写的小说《红花》,在全国青年中反响强烈。当时他上高中一年级,团中央便对他进行重点培养。在团中央工作的胡耀邦同志曾找刘绍棠谈过四个多小时话,希望他多写农村青年题材,并且让他到东北农村去采访。刘绍棠在东北住了两个多月,他把在东北得到的创作素材挪到自己的村子里,换上他所熟悉的人物原型,开始构思他的小说《青枝绿叶》。这时,他就开始走上扬长避短的创作道路,即写家乡、写乡亲的乡土文学之路。

布谷鸟叫声给了他灵感

这一年放暑假时,他又回到家乡。那时村里搞了互助组,引起他的兴趣。他了解情况,进行艺术加工,产生了创作冲动,可是从何入手,一时捉摸不定。夏天晚上很热,他就在村外找个风凉空地,躺下睡,可是怎么也睡不着,他浮想联翩,苦苦思索小说的开头。这时,河边的树林里布谷鸟叫着“光棍好苦,光棍好苦”,那声音清脆悠远,动人心弦,更使他夜不能寐。突然,布谷鸟的叫声给了他灵感,从这里开头不是很有意境吗?于是,小说的开头就写男女主人公在布谷鸟叫声中相识河边。

《青枝绿叶》写成后,在《中国青年报》上以整版篇幅发表,后来被编进了高中课本。刘绍棠又以此为名出版了他的第一个短篇小说集,并因此一举成名。那年,他只有16岁。

1954年他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学习。他刻苦读书,文学修养日深,作品更有力度,在写作上他更加投入。他的文学欲特别强,写小说时,一动了笔就融进自己作品的情境中,随着人物一起喜怒哀乐,甚至痛哭失声,跟“跳大神儿一样”。所以他的作品有很强的感染力。

扎根乡土,不懈创作

1957年他被错划右派,剥夺写作权力,先是在京郊铁路工地和水利工地劳动,后来回到家乡当社员,一去就是20年。他扎根于芬芳的泥土中,收集材料,体验民情,不停地写作。家乡人民同情他,保护他,抚慰他,激发了他创作的热情,给了他创作的动力。在最困难的时候,他趴在荒屋寒舍的土炕和炕沿上一字一字写出长篇小说《地火》、《春草》、《狼烟》等。

1976年唐山大地震时,家家都搭了防震棚,夜间每户还须有一个人值班。他值班时也不忘写作,室内孤灯一盏,在大地颤拌时,他坦然处之,文思泉涌,笔不停挥。那时,他正在赶写第二部长篇《狼烟》。当发出地震报警时,他还沉浸在写作之中,人们招呼他才醒过梦来,持笔挟书从房门跑出来。他对于创作就是这样痴情投入。

他曾写诗曰:芬芳故乡土,深深扎我根;运河水灵秀,哺育我成人。弄文违世情,无辜赤子心;仲永实堪伤,江郎岂才尽。……恶竹根除去,雨后发新笋;请君试目看,花开二度春。

这诗写出了他对党对祖国对人民的赤子之情。不论环境如何艰难,遭遇如何坎坷,他绝不自甘沉沦,依然埋头写作。他说,在中国作家中,他有两个独一无二:一是所有作品都是写自己的乡土;一是先后在一个小村里生活了三十年。他把自己的笔伸向普通的农家。

1979年重返文坛后,他又进入了创作的旺盛期。他创作了《蒲柳人家》、《瓜棚柳巷》等27部作品,而且接连获奖,受到读者的欢迎,这些被誉为乡土文学的作品散发着田园牧歌式的清新优美,形成了他的艺术风格。

重新从21岁开始

他常说,作家要想到老百姓,别故意玩深沉,玩让人看不懂的东西,要写就写识字人爱看,不识字的人爱听的。所以他的作品有个性,老百姓爱读。从1984年到1988年,他先后写了《京门脸子》、《豆棚瓜架雨如丝》、《十步香草》等七部长篇小说。

1988年8月,由于他长年伏案写作,积劳成疾,突发脑血栓。经抢救治疗,除了他的左半部身体有一些不听使唤外,他的大脑和言语功能,以及用来握笔的右手,几乎没有受到什么影响。大病之后的刘绍棠凭着自己的顽强的毅力和坚定信念又开始写作了。

1991年7月,国条院授予他“为发展我国文化艺术事业做出突出贡献专家”称号。1992年5月,北京通县建立刘绍棠文库,立了“人民作家、光耀乡土”纪念碑,表彰他为祖国文学事业做出的特殊贡献。他说,我要重新从21岁开始,一刻不敢懈怠,讴歌伟大的党,伟大的人民。

刘绍棠生在通州,长在通州,写的也是通州,堪称“铁心务农”的乡土文学大师。他创作形成的大量书稿、资料,充满乡土气息,既是刘绍棠几十年创作生涯的真实写照,也艺术地再现了通州不同历史时期的风土人情和社会风貌,有很高的文学欣赏价值,是不可多得的具有浓厚通州地方特色的档案珍品。

刘绍棠对家乡怀有深厚的感情,他曾在著作中写道:“我要以我的全部心血和笔墨,描绘京东北运河农村的二十世纪风貌,为二十一世纪的北运河儿女留下一幅二十世纪家乡的历史、景观、民俗和社会学的多彩画卷,这便是我今生的最大心愿”。并曾表示将全部文学档案捐赠给通州档案馆。目前通州档案馆建有“刘绍棠文库”,收藏他的著作、手稿、书信、剪报、藏书、证章、证书、照片、实物等全部文学资料约1600余卷(件),这些资料是刘结棠留下的一笔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是开展爱家乡、爱祖国教育的生动素材。

回答者:shangui2006 - 状元 十四级 10-28 13:01

您觉得最佳答案好不好? 目前有 0 个人评价

50% (0)

50% (0)

其他回答 *** 5 条

性 别: 男

出生年月: 1936.2.29-1997.3.11

民 族: 汉族

著名作家。河北通县(今北京市通州区儒林村)人。1948年参加革命。 他幼年成材,1949年13岁读中学时开始发表短篇小说。1951年到河北文联工作半年,阅读了大量文学名著,深受孙犁作品熏染。翌年发表成名作、短篇小说《青枝绿叶》,并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1953年加入中国***产党。1954年入北京大学中文系。1956年20岁时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成为中国作家协会最年轻的会员。

1957年发表小说《田野落霞》、《西苑草》及一些论文,被错划为“右派”, 1979年平反。曾任北京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文联委员、国际笔会中国中心会员、《中国乡土小说》丛刊主编等职。 他是50年代中国文坛的“神童作家”。曾多次载入《世界名人录》、《世界作家名人录》和《中国***产党名人录》。他创作的大量作品中有《青枝绿叶》、《山楂村的歌声》、《中秋节》、《蛾眉》等短篇小说集,《运河的桨声》、《蒲柳人家》、《瓜棚柳巷》、《荇水荷风》、《小荷才露尖尖角》等中篇小说,《春草》、《地火》、《狼烟》、《京门脸子》,《豆棚瓜架雨如丝》等长篇小说,《我与乡土文学》,《我的创作生涯》等散文短论集,以及《刘绍棠文集——大运河乡土文学体系》12卷。《敬柳亭说书》获首届中国大众文学奖。长篇小说《京门脸子》获北京优秀长篇小说奖。他的《蒲柳人家》获首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二等奖,《蛾眉》获1981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黄花闺女池塘》获90年代优秀小说奖。中、短篇小说多种被译成英、法、德、俄、日、西班牙、泰国、孟加拉、阿尔巴尼亚文出版。

刘绍棠四十余年文学生涯,历经坎坷,矢志不渝。长期致力于“中国气派,民族风俗,地方特色,乡土题材”的创作思想,是当代乡土文学的举旗人。他的作品格调清新淳朴,文笔通俗晓畅,描写从容自然,结构简洁完整,乡土色彩浓郁。

著有《刘绍棠文集·大运河乡土文学体系》12卷,现已出版5卷。

1991年获国务院颁发的“为我国文化艺术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专家证书。曾任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文联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扎根乡土,矢志不移

刘绍棠作为著名的乡土文学作家而在中国文坛上享有盛誉。他的中国气派、民族风格、地方特色、乡土题材,受到人们的喜爱。他创作的洋洋600万字的乡土文学作品,不少被译成英、法、德、俄、日等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国广泛流传。

从13岁开始写作

刘绍棠1936年2月29日出生在大运河岸边的儒林村一个普通农家。1948年参加革命,1949年开始发表作品。1953年5月参加中国***产党。他从13岁就开始从事写作,并发表作品,立志要成为人民的作家。

他走上乡土文学之路,是受到老作家孙犁和肖洛霍夫的影响。他那时就想过一辈子肖洛霍夫式的田园生活,住在家乡写乡土小说。他以自己的家乡为基地,写反映当地农村生活的作品,受到作家孙犁的赞赏,其作品常常在孙犁主编的《天津日报》文艺周刊上发表。

1952年元旦,《中国青年报》发表了他写的小说《红花》,在全国青年中反响强烈。当时他上高中一年级,团中央便对他进行重点培养。在团中央工作的胡耀邦同志曾找刘绍棠谈过四个多小时话,希望他多写农村青年题材,并且让他到东北农村去采访。刘绍棠在东北住了两个多月,他把在东北得到的创作素材挪到自己的村子里,换上他所熟悉的人物原型,开始构思他的小说《青枝绿叶》。这时,他就开始走上扬长避短的创作道路,即写家乡、写乡亲的乡土文学之路。

布谷鸟叫声给了他灵感

这一年放暑假时,他又回到家乡。那时村里搞了互助组,引起他的兴趣。他了解情况,进行艺术加工,产生了创作冲动,可是从何入手,一时捉摸不定。夏天晚上很热,他就在村外找个风凉空地,躺下睡,可是怎么也睡不着,他浮想联翩,苦苦思索小说的开头。这时,河边的树林里布谷鸟叫着“光棍好苦,光棍好苦”,那声音清脆悠远,动人心弦,更使他夜不能寐。突然,布谷鸟的叫声给了他灵感,从这里开头不是很有意境吗?于是,小说的开头就写男女主人公在布谷鸟叫声中相识河边。

《青枝绿叶》写成后,在《中国青年报》上以整版篇幅发表,后来被编进了高中课本。刘绍棠又以此为名出版了他的第一个短篇小说集,并因此一举成名。那年,他只有16岁。

1954年他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学习。他刻苦读书,文学修养日深,作品更有力度,在写作上他更加投入。他的文学欲特别强,写小说时,一动了笔就融进自己作品的情境中,随着人物一起喜怒哀乐,甚至痛哭失声,跟“跳大神儿一样”。所以他的作品有很强的感染力。

扎根乡土,不懈创作

1957年他被错划右派,剥夺写作权力,先是在京郊铁路工地和水利工地劳动,后来回到家乡当社员,一去就是20年。他扎根于芬芳的泥土中,收集材料,体验民情,不停地写作。家乡人民同情他,保护他,抚慰他,激发了他创作的热情,给了他创作的动力。在最困难的时候,他趴在荒屋寒舍的土炕和炕沿上一字一字写出长篇小说《地火》、《春草》、《狼烟》等。

1976年唐山大地震时,家家都搭了防震棚,夜间每户还须有一个人值班。他值班时也不忘写作,室内孤灯一盏,在大地颤拌时,他坦然处之,文思泉涌,笔不停挥。那时,他正在赶写第二部长篇《狼烟》。当发出地震报警时,他还沉浸在写作之中,人们招呼他才醒过梦来,持笔挟书从房门跑出来。他对于创作就是这样痴情投入。

他曾写诗曰:芬芳故乡土,深深扎我根;运河水灵秀,哺育我成人。弄文违世情,无辜赤子心;仲永实堪伤,江郎岂才尽。……恶竹根除去,雨后发新笋;请君试目看,花开二度春。

这诗写出了他对党对祖国对人民的赤子之情。不论环境如何艰难,遭遇如何坎坷,他绝不自甘沉沦,依然埋头写作。他说,在中国作家中,他有两个独一无二:一是所有作品都是写自己的乡土;一是先后在一个小村里生活了三十年。他把自己的笔伸向普通的农家。

1979年重返文坛后,他又进入了创作的旺盛期。他创作了《蒲柳人家》、《瓜棚柳巷》等27部作品,而且接连获奖,受到读者的欢迎,这些被誉为乡土文学的作品散发着田园牧歌式的清新优美,形成了他的艺术风格。

重新从21岁开始

他常说,作家要想到老百姓,别故意玩深沉,玩让人看不懂的东西,要写就写识字人爱看,不识字的人爱听的。所以他的作品有个性,老百姓爱读。从1984年到1988年,他先后写了《京门脸子》、《豆棚瓜架雨如丝》、《十步香草》等七部长篇小说。

1988年8月,由于他长年伏案写作,积劳成疾,突发脑血栓。经抢救治疗,除了他的左半部身体有一些不听使唤外,他的大脑和言语功能,以及用来握笔的右手,几乎没有受到什么影响。大病之后的刘绍棠凭着自己的顽强的毅力和坚定信念又开始写作了。

1991年7月,国条院授予他“为发展我国文化艺术事业做出突出贡献专家”称号。1992年5月,北京通县建立刘绍棠文库,立了“人民作家、光耀乡土”纪念碑,表彰他为祖国文学事业做出的特殊贡献。他说,我要重新从21岁开始,一刻不敢懈怠,讴歌伟大的党,伟大的人民。

刘绍棠生在通州,长在通州,写的也是通州,堪称“铁心务农”的乡土文学大师。他创作形成的大量书稿、资料,充满乡土气息,既是刘绍棠几十年创作生涯的真实写照,也艺术地再现了通州不同历史时期的风土人情和社会风貌,有很高的文学欣赏价值,是不可多得的具有浓厚通州地方特色的档案珍品。

刘绍棠对家乡怀有深厚的感情,他曾在著作中写道:“我要以我的全部心血和笔墨,描绘京东北运河农村的二十世纪风貌,为二十一世纪的北运河儿女留下一幅二十世纪家乡的历史、景观、民俗和社会学的多彩画卷,这便是我今生的最大心愿”。并曾表示将全部文学档案捐赠给通州档案馆。目前通州档案馆建有“刘绍棠文库”,收藏他的著作、手稿、书信、剪报、藏书、证章、证书、照片、实物等全部文学资料约1600余卷(件),这些资料是刘结棠留下的一笔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是开展爱家乡、爱祖国教育的生动素材。

回答者:你们的主教 - 同进士出身 六级 10-28 13:06

刘绍棠,男,当代著名作家。1936年2月生,1997年3月病逝,终年61岁。河北通县(今北京市通州区儒林村)人。1948年参加革命。 他幼年成材,1949年13岁读中学时开始发表短篇小说。1951年到河北文联工作半年,阅读了大量文学名著,深受孙犁作品熏染。翌年发表成名作、短篇小说《青枝绿叶》,并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1953年加入中国***产党。1954年入北京大学中文系。1956年20岁时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成为中国作家协会最年轻的会员。1957年发表小说《田野落霞》、《西苑草》及一些论文,被错划为“右派”, 1979年平反。曾任北京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文联委员、国际笔会中国中心会员、《中国乡土小说》丛刊主编等职。 他是50年代中国文坛的“神童作家”。曾多次载入《世界名人录》、《世界作家名人录》和《中国***产党名人录》。他创作的大量作品中有《青枝绿叶》、《山楂村的歌声》、《中秋节》、《蛾眉》等短篇小说集,《运河的桨声》、《蒲柳人家》、《瓜棚柳巷》、《荇水荷风》、《小荷才露尖尖角》等中篇小说,《春草》、《地火》、《狼烟》、《京门脸子》,《豆棚瓜架雨如丝》等长篇小说,《我与乡土文学》,《我的创作生涯》等散文短论集,以及《刘绍棠文集——大运河乡土文学体系》12卷。《敬柳亭说书》获首届中国大众文学奖。长篇小说《京门脸子》获北京优秀长篇小说奖。他的《蒲柳人家》获首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二等奖,《蛾眉》获1981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黄花闺女池塘》获90年代优秀小说奖。中、短篇小说多种被译成英、法、德、俄、日、西班牙、泰国、孟加拉、阿尔巴尼亚文出版。

回答者:鹏程有万里 - 助理 三级 11-4 14:31

刘绍棠 (1936-1997)男,河北通县(今北京通州区)人。1949年读中学时开始发表短篇小说。1951年到河北文联工作半年,阅读了大量文学名著,深受孙犁作品熏染。翌年发表成名作短篇小说《青枝绿叶》,并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1954年入北京大学中文系。1956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57年发表小说《田野落霞》、《西苑草》及一些论文,被错划为“右派”,1979年平反。曾任北京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文联委员、国际笔会中国中心会员、《中国乡土小说》丛刊主编等职务。著有短篇小说集《青枝绿叶》、《山楂村的歌声》、《中秋节》、《蛾眉》等,中篇小说《运河的桨声》、《蒲柳人家》、《瓜棚柳巷》、《荇水荷风》、《小荷才露尖尖角》等,长篇小说《春草》、《地火》、《狼烟》、《京门脸子》,《豆棚瓜架雨如丝》等,散文短论集《我与乡土文学》、《我的创作生涯》等,以及《刘绍棠文集——大运河乡土文学体系》12卷。《蒲柳人家》获首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二等奖,《蛾眉》获1981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他的作品格调清新淳朴,文笔通俗晓畅,描写从容自然,结构简洁完整,乡土色彩浓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