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家长高效参与教育过程,真正实现家校共育?

我是心理咨询师惠心谷,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关于问题:“如何让家长有效参与实现家校共育?”我的回答是,多沟通,避免矛盾,提高认识。

以下是我的看法。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

第一,突破家校沟通的难题

第二,父母有合理的预期,减少矛盾升级。

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龙凤呈祥,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绩优秀,都有美好的愿望。但是要提醒家长,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孩子尽力就好。

第三,部分家长缺乏学习意识。

每个人都肩负着自己的社会角色。不管多忙,都要抽出时间学习一些家庭教育方面的知识。科学育儿是这个时代的需求,孩子的教育不可能从头再来。当然,还有一部分家长真的不懂也不会教育,也很苦恼。还有照顾孩子的爷爷奶奶,留守儿童的问题会更多。学校要加强宣传引导比如多听课多上课。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是育人,学校教育是培养人才。家校是一种互补的教育关系,不是学校的单向重复。只有家校结合,孩子才能健康成长。

家长是学校最重要的伙伴。让家长高效参与教育,一般通过家长委员会,家长参与学校管理。

家长深度参与孩子的培养,让孩子及时了解孩子的学校情况,提高对家庭教育的认识。

家长可以通过在线app等了解孩子的学校情况。,家长也可以及时向学校反馈自己的建议和意见。

学校可以通过亲子活动为家长提供丰富的育儿教育机会。让家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加强与孩子的沟通,增进感情。

学校可以利用网络或者家长学校来指导家长如何爱孩子。让父母从溺爱转向智爱。

学校可以评选优秀家长,邀请家长介绍自己的家教经验,交流学习心得,改善自己的教育不平等,引导家长树立科学的育儿观。

只有增加家校互动,才能真正做好“家校共育”

家校共育: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学校和家庭比作两个“教育者”,认为两者“不仅要一致行动,而且要对孩子提出同样的要求,要有同样的兴趣爱好,持有同样的信念”。家庭和学校是每个人学习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两个“根据地”,“生在家里,长在学校”也是教育活动必须直面的最大挑战。那么,应该如何协调和处理家庭和学校之间的“家校共育”问题,帮助孩子共同学习和成长呢?

一个家庭健康成长是最幸福的事。

第一,增加互动频率。现在学校大多实行封闭式管理。校园里除了学生和老师,很少见到家长。这种封闭式的管理形式确实对校园安全起到了极好的防范作用。然而,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如果家长进校园的机会少了,他们之间的交流就会少了。在交流很少的情况下,如何才能开好“家校共育”?

人们常说:“关系是一次重生,第二次成熟,第四次肉肉关系。”是的,每个人都在戒备,不熟悉的人也会保持戒备。怎样才能谈好“家校共育”?做好“家校共育”的现实途径是增加家校互动的频率。例如,目前学校普遍很早,大多数家长很难及时接孩子放学,并帮助他们完成作业。这种情况下,同班的家长可以在学校和老师轮流帮助孩子完成作业。高年级学生可以在自习期间选择家长陪同孩子在教室学习,让家长对孩子和同学有更深入的了解;建立家长开放日活动,让家长有机会和孩子一起学习语文、数学、英语、体育、音乐、美术、综合实践课、科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

校园亲子互动越多,成长越快乐。

2.家校互动超越了家长会和家校沟通。家校沟通是目前家庭和学校最常见的方式,也是社会上最常见的方式。但由于频率较低,家长会几乎成了在校学生的家庭教育讲座或简报;家校链接虽然总能呈现孩子在学校的情况,但是屏幕没有温度,没有情感。......

家校沟通是以“问题”为基础的,没有问题的时候家校互动很少。一旦互动来了,几乎都是为了解决某个问题,比如孩子在学校不听话,作业完成不好或者其他突发事件...其实有很多事情可以促进家校互动,比如适当组织校园亲子运动会、游园活动、家校聚会等。,其核心是增进家校之间的相互了解。

家庭和学校是帮助孩子学习和成长的两面。

第三,明确家校共育的责任和职责层次。孩子就是一家人。一个学生是班级的十分之一,是年级的百分之一,是整个学校教育的十分之一。同一个孩子对家庭和学校的重要性是不一样的。家庭需要尽一切努力保证孩子学习好,成长好,学校只需要教育那些能成才的孩子。家庭和学校承担着教育一个孩子成长的不同任务。所以家庭要积极参与学校管理,和老师一起帮助孩子学习成长。

“家校共育”的目的:

1,为了更好的辅助孩子的学习和成长,让孩子充分享受来自老师和家长的关爱;

2、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紧密配合,具体分析每个孩子的实际情况,正确协助和引导孩子学习成才,让孩子健康成长,成为社会发展和建设的有用人才。

“家校合作教育”的重要性;

1,“家校共育”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学校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社会行为习惯的主渠道,家庭是学生接受习惯教育最早、时间最长的地方。因此,家校合作更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行为习惯;

2.和谐的“家校共育”关系可以促进学校和家庭之间的信息交流,使学校和家庭对儿童成长的帮助更加及时和有针对性;

3.“家校共育”可以使学校充分利用家长这一强大的社会教育资源,优化学校教育环境,使教育内容更加贴近社会生活,使学生接受的教育更加完整和实用。

“熵增定律”告诉我们,任何组织或个人都需要不断补充外界养分,才能保持平衡发展。个人的学习和成长需要外界的物质能量供给和智慧能量加持,而家庭和学校作为两个为孩子学习和成长提供辅助保障的“根据地”,两者之间的沟通协调尤为重要。只有这两个“根据地”充分协调,供给儿童的物资才不会因为重叠补充而浪费,也不会因为物品缺失而后悔。沟通是任何两个人或组织之间建立友好互助的桥梁。目前,随着学校的大班制,家校沟通的桥梁自然必须建立得更广,以确保信息交流的顺畅和全面。

教育邻居的使命:做孩子成长路上的陪练和顾问。

教育邻居的愿景:让世界没有小孩,没有老人。

孩子的成长就像一棵百年老树,需要经历风雨。对于父母,你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去陪伴。陪伴孩子需要关爱,陪伴比护理更多。当很多人选择回家陪伴孩子的时候,我选择来北京做一份陪伴更多孩子的事业——教育邻里:以邻里友善促进社会和谐,推动社会道德教育,促进大家健康快乐成长。探索出一套以邻里互助解决“独生子女病+代际教育”问题的公益普惠教育事业,与家长“量身定制”儿童成长计划,为孩子提供游戏、合作、共享的成长空间.........................................................................................................

难!父母不重视,想改变父母。很难说。

多组织家校互动活动,让老师和家长有更多的机会互相交流,对孩子有多维度的了解,进而提高家校互动的效率,自然会进一步促进家校互动的效率。

也许你会说,老师,你的回答太简单了吧?下面我就说说我现在的班级如何实现家校共育!去年下半年,我接手了一个新的一年级班级,共有45名学生。开学第一天就创建了一个wx群和一个tx群。当时我先在群里做了自我介绍,然后宣布了群规:群规的内容是

1.父母必须每天打卡上班。

2、不得讨论任何与课堂无关的事项。

3.孩子的日常课程会及时反馈到群里与家长分享交流。所有家长必须在当天的作业上签字!

4.这个班每个月都要开座谈会!

开学第一周的周五下午,我把班里所有的家长都请到了班里,开了第一次班会。有10家长因为不在家而缺席。当时我一个个给他们打电话。如果你来不了,我们就直接视频连线。每个人都必须参加。会议取得了圆满成功。我已经做好了准备工作。谈谈家里,学习,生活!在得到所有家长的一致共鸣后,我给了家长一个满意的保证:“如果家长能配合肖老师对孩子进行高效的教育和辅导,我保证这学期能拿第一!”从第一次座谈会开始,所有的家长都很积极,无论是我发的任何作业还是班级活动。家长能按时完成,很优秀。有很多作业我不会做。我会及时关注群里的重点,说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出意外,去年年底我们班排名第一!我个人觉得努力是苦的但是值得的。多一分耕耘,多一分收获。

因为时间有限,马上就要上课了。我就总结一下。你用心对待孩子的教育,更加勤奋,付出更多,承担更多的责任。父母看到你都能这样对待自己的孩子,何况是自己的孩子呢,对吧...秦家委会是目前家校之间比较成熟的桥梁!在这个环节中,一定要选出真正能起到主导作用的“家委会成员”。家委会主任的角色被小心翼翼地辞掉了。我们可以通过面对面的家长会,创造机会认识家长,了解并确定几个kol,然后选出家委会主任。这是最重要的一步!

第二步是分工!班级分组,每组至少有两名家庭成员参与该组的家校沟通。让每个家庭成员都觉得自己很重要,这很重要。当然,如果能区分出有家庭教育能力,在某一方面有专长的家庭成员,也会为家校共育注入力量。

第三步是利用家庭委员会。热心、大方、积极的家委会在老师或家委会主任的统一领导下参与家校共育,家校沟通顺畅无阻。

况且,没有人生来就是做父母的,也没有人生来就是做主人的。因此,学校有必要组织家长上课。班级还可以定期召开家委会,普及家庭教育知识,做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教育从来都不是学校或者家庭单方面的事情,尤其是孩子自我意识的形成。比如在德育最重要的阶段,家长的参与和高效的家校沟通可以适度解放教师,有利于教学研究和对问题儿童的个性化心理辅导。

家校沟通可以促进学校深入了解儿童个性化教育的家庭环境和背景,有利于家庭教育影响因素的研究。未来《家庭教育法》的起草和实施,将为孩子成长的第一所学校带来一片新天地,家校共育的共识将越来越默契。家校共育的一个潜在条件是提高家长的家庭教育水平和教育观念,这是内因!

除了少数家长真的不想管孩子,大部分其实是愿意配合的。问题是,我不知道怎么配合,也没有时间配合。所以基于这种情况,我们需要先拟定一个参与计划。

时间效率的意义其实就是如何合理利用时间。

第一,与父母少量的电话沟通,了解他们的一个生活习惯。根据他们的回答确定一个大概的时间范围,防止靠自己的经验做事。

然后通过家长会与家长沟通,确定统一家长可以参与的时间。如果时间有问题,也可以根据个别家长调整。有问题甚至可以沟通反馈。

其实大部分家长不知道怎么教育孩子,是因为没有经验,没有时间学习。认为付钱给学校就应该让学校做所有的教育,这是错误的。但也可以理解,毕竟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家长没有经验去试错学。

所以基于以上情况,我们需要先搞清楚父母需要做什么。毕竟老师教育学生十几年,见过各种各样的孩子,知道怎么教育。

确认做了什么之后,一定要有反馈机制。如反馈表,或者电话反馈,最好的办法是标准制定后有一个反馈表,让家长定期填写,发给你,了解家长和孩子的情况。同时也可以减少工作时间,电话回访的方式又累又慢。

上面没有问题的时候,可以大面积联系家长,然后落实内容,就算有问题,调整一下也是好的。

遇到特殊家长该怎么办?最好的办法是先沟通,了解他们的原因。父母再难,总会有原因的。至于什么样的原因,都是可以解决的,如果解决不了,也可以找别人解决。

综上所述,流程和内容一定要先制定出来,再小范围试验,最后推广。

家校共育是现代的产物。在古代,什么都没有。在古代,只有老师受人尊敬,老师受人尊敬。在古代,父母可以影响老师,爱来不来。目前家长层次不同,教育观念不同,社会层次不同,孩子进步也不同。如果家庭和学校的观念相同,那么推进家校合作教育就有点困难。除非学校的教育理念很洗脑,有机会是真的,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后有希望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