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四书)及鬼谷子的全文及译文。

论语:.com/Html/128/3342088332.shtml

中庸:人的自然禀赋叫做“性”,顺着本性行事叫做“道”,按照“道”的原则修养叫做“教”。“道”是不可以片刻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那就不是“道”了。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是谨慎的,在没有人听见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惧的。越是隐蔽的地方越是明显,越是细微的地方越是显著。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人独处的时候也是谨慎的。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做“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节度,叫做“和 ”。“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则,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万物便生长繁育了。

仲尼说:“君子中庸,小人违背中庸。君于之所以中庸,是因为君子随时做到适中,无过无不及;小人之所以违背中庸,是因为小人肆无忌惮,专走极端。”

孔子说:“中庸大概是最高的德行了吧!大家缺乏它已经很久了!”

孔子说:“中庸之道不能实行的原因,我知道了:聪明的人自以为是,认识过了头;愚蠢的人智力不及,不能理解它。中庸之道不能弘扬的原因,我知道了:贤能的人做得太过分:不贤的人根本做不到。就像人们每天都要吃喝,但却很少有人能够真正品尝滋味。”

孔子说:“舜可真是具有大智慧的人啊!他喜欢向人问问题,又善于分析别人浅近话语里的含义。隐藏人家的坏处,宣扬人家的好处。过与不及两端的意见他都掌握,采纳适中的用于老百姓。这就是舜之所以为舜的地方吧!”

孔子说:“人人都说自己聪明,可是被驱赶到罗网陷阶中去却不知躲避。人人都说自己聪明,可是选择了中庸之道却连一个月时间也不能坚持。”

孔子说:“颜回就是这样一个人,他选择了中庸之道,得到了它的好处,就牢牢地把它放在心上,再也不让它失去。”

孔子说:“天下国家可以治理,官爵傣禄可以放弃,雪白的刀 刃可以践踏而过,中庸却不容易做到。”

路问什么是强。孔子说:“南方的强呢?北方的强呢?还是你认为的强呢?用宽容柔和的精神去教育人,人家对我蛮横无礼也不报复,这是南方的强,品德高尚的人具有这种强。用兵器甲盾当枕席,死而后已,这是北方的强,勇武好斗的人就具有这种强。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和顺而不随波逐流,这才是真强啊!

保持中立而不偏不倚,这才是真强啊!国家政治清平时不改变志向,这才是真强啊!国家政治黑暗时坚持操守,宁死不变,这才是真强啊!”

孔子说:“寻找隐僻的歪歪道理,做些怪诞的事情来欺世盗名,后世也许会有人来记述他,为他立传,但我是绝不会这样做的。有些品德不错的人按照中庸之道去做,但是半途而废,不能坚持下去,而我是绝不会停止的。真正的君子遵循中庸之道,即使一生默默无闻不被人知道也不后悔,这只有圣人才能做得到。”

君子的道广大而又精微。普通男女虽然愚昧,也可以知道君子的道;但它的最高深境界,即便是圣人也有弄不清楚的地方,普通男女虽然不贤明,也可以实行君子的道,但它的最高深境界,即便是圣人也有做不到的地方。大地如此之大,但人们仍有不满足的地方。所以,君子说到“大”,就大得连整个天下都载不下;君子说到“小”,就小得连一点儿也分不开。《诗经》说:“鸢鸟飞向天空,鱼儿跳跃深水。”这是说上下分明。君子的道,开始于普通男女,但它的最高深境界却昭著于整个天地。

孔子说:“道并不排斥人。如果有人实行道却排斥他人,那就不可以实行道了。”“《诗经》说:‘砍削斧柄,砍削斧柄,斧柄的式样就在眼前。’握着斧柄砍削斧柄,应该说不会有什么差异,但如果你斜眼一看,还是会发现差异很大。所以,君子总是根据不同人的情况采取不同的办法治理,只要他能改正错误实行道就行。”“一个人做到忠恕,离道也就差不远了。什么叫忠恕呢?自己不愿意的事,也不要施加给别人。”“君子的道有四项,我孔丘连其中的一项也没有能够做到:作为一个儿子应该对父亲做到的,我没有能够做到;作为一个臣民应该对君王做到的,我没有能够做到;作为一个弟弟应该对哥哥做到的,我没有能够做到;作为一个朋友应该先做到的,我没有能够做到。平常的德行努力实践,平常的言谈尽量谨慎。德行的实践有不足的地方,不敢不勉励自己努力;言谈却不敢放肆而无所顾忌。说话符合自己的行为,行为符合自己说过的话,这样的君子怎么会不忠厚诚实呢?…”

君子安于现在所处的地位去做应做的事,不生非分之想。处于富贵的地位,就做富贵人应做的事;处于贫贱的状况,就做贫贱人应做的事;处于边远地区,就做在边远地区应做的事;处于患难之中,就做在患难之中应做的事。君子

无论处于什么情况下都是安然自得的。

处于上位,不欺侮在下位的人;处于下位,不攀援在上位的人。端正自己而不苛求别人,这样就不会有什么抱怨了。上不抱怨天,下不抱怨人。所以,君子安居现状来等待天命,小人却铤而走险妄图获得非分的东西。孔子说:“君子立身处世就像射箭一样,射不中,不怪靶子不正,只怪自己箭术不行。”

君子实行中庸之道,就像走远路一样,必定要从近处开始;就像登高山一样,必定要从低处起步。《诗经》说:“妻子儿女感情和睦,就像弹琴鼓瑟一样。兄弟关系融洽,和顺又快乐。使你的家庭美满,使你的妻儿幸福。”孔子赞叹说:“这样,父母也就称心如意了啊!”

孔子说:“鬼神的德行可真是大得很啊!看它也看不见,听它也听不到,但它却体现在万物之中使人无法离开它。天下的人都斋戒净心,穿着庄重整齐的服装去祭祀它,无所不在啊!好像就在你的头上,好像就在你左右。《诗经》说:‘神的降临,不可揣测,怎么能够怠慢不敬呢?’从隐微到显著,真实的东西就是这样不可掩盖!”

孔子说:“舜该是个最孝顺的人了吧?德行方面是圣人,地位上是尊贵的天子,财富拥有整个天下,宗庙里祭祀他,子子孙孙都保持他的功业。所以,有大德的人必定得到他应得的地位,必定得到他应得的财富,必定得到他应得的名声,必定得到他应得的长寿。所以,上天生养万物,必定根据它们的资质而厚待它

们。能成材的得到培育,不能成材的就遭到淘汰。《诗经》说:‘高尚优雅的君子,有光明美好的德行,让人民安居乐业,享受上天赐予的福禄。上天保佑他,任用他,给他以重大的使命。’所以,有大德的人必定会承受天命。”

鲁哀公询问政事。孔子说:“周文王、周武王的政事都记载在典籍上。他们在世,这些政事就实施;他们去世,这些政事也就废弛了。治理人的途径是勤于政事;治理地的途径是多种树木。说起来,政事就像芦苇一样,完全取决于用什么人。要得到适用的人在于修养自己,修养自己在于遵循大道,遵循大道要从仁

义做起。仁就是爱人,亲爱亲族是最大的仁。义就是事事做得适宜,尊重贤人是最大的义。至于说亲爱亲族要分亲疏,尊重贤人要有等级,这都是礼的要求。所以,君子不能不修养自己。要修养自己,不能不侍奉亲族;要侍奉亲族,不能不了解他人;要了解他人,不能不知道天理。”

天下人***有的伦常关系有五项,用来处理这五项伦常关系的德行有三种。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之间的交往,这五项是天下人***有的伦常关系;智、仁、勇,这三种是用来处理这五项伦常关系的德行。至于这三种德行的实施,道理都是一样的。比如说,有的人生来就知道它们,有的人通过学习才知道它们

,有的人要遇到困难后才知道它们,但只要他们最终都知道了,也就是一样的了。又比如说,有的人自觉自愿地去实行它们,有的人为了某种好处才去实行它们,有的人勉勉强强地去实行,但只要他们最终都实行起来了,也就是一样的了。孔子说:“喜欢学习就 接近了智,努力实行就接近了仁,知道羞耻就接近了勇。知道这三点,就知道怎样修养自己,知道怎样修养自己,就知道怎样管理他人,知道怎样管理他人,就知道怎样治理天下和国家了。”

治理天下和国家有九条原则。那就是:修养自身,尊崇贤人,亲爱亲族,敬重大臣,体恤群臣,爱民如子,招纳工匠,优待远客,安抚诸侯。修养自身就能确立正道;尊崇贤人就不会思想困惑;亲爱亲族就不会惹得叔伯兄弟怨恨;敬重大臣就不会遇事无措;体恤群臣,士人们就会竭力报效;爱民如子,老百姓就会忠心耿耿;招纳工匠,财物就会充足;优待远客,四方百姓就会归顺;安抚诸侯,天下的人都会敬畏了。像斋戒那样净心虔诚,穿着庄重整齐的服装,不符合礼仪的事坚决不做,这是为了修养自身;驱除小人,疏远女色,看轻财物而重视德行,这是为了尊崇贤人;提高亲族的地位,给他们以丰厚的俸禄,与他们爱憎相一致,这是为了亲爱亲族;让众多的官员供他们使用,这是为了敬重大臣;真心诚意地任用他们,并给他们以较多的俸禄,这是为了体恤群臣;使用民役不误时,少收赋税,这是为了爱民如子;经常视察考核,按劳付酬,这是为了招纳工匠;来时欢迎,去时欢送,嘉奖有才能的人,救济有困难的人,这是为了优待远客;延续绝后的家族,复兴灭亡的国家,治理祸乱,扶持危难,按时接受朝见,赠送丰厚,纳贡菲薄,这是为了安抚诸侯。总而言之,治理天下和国家有九条原则,但实行这些原则的道理都是一样的。

任何事情,事先有预备就会成功,没有预备就会失败。说话先有预备,就不会中断;做事先有预备,就不会受挫;行为先有预备,就不会后悔;道路预先选定,就不会走投无路。在下位的人,如果得不到在上位的人信任,就不可能治理好平民百姓。得到在上位的人信任有办法:得不到朋友的信任就得不到在上位的

人信任;得到朋友的信任有办法:不孝顺父母就得不到朋友的信任;孝顺父母有办法:自己不真诚就不能孝顺父母;使自己真诚有办法:不明白什么是善就不能够使自己真诚。

真诚是上天的原则,追求真诚是做人的原则。天生真诚的人,不用勉强就能做到,不用思考就能拥有,自然而然地符合上天的原则,这样的人是圣人。努力做到真诚,就要选择美好的目标执著追求:广泛学习,详细询问,周密思考,明确辨别,切实实行。要么不学,学了没有学会绝不罢休;要么不问,问了没有懂

得绝不罢休;要么不想,想了没有想通绝不罢休;要么不分辨,分辨了没有明确绝不罢休;要么不实行,实行了没有成效绝不罢休。别人用一分努力就能做到的,我用一百分的努力去做;别人用十分的努力做到的,我用一千分的努力去做。如果真能够做到这样,虽然愚笨也一定可以聪明起来,虽然柔弱也一定可以刚强起来。

大学:大学的根本宗旨,在于阐明完美、光明的德性;在于使人民受到感化,成为新人;在于达到道德上完美无缺的理想境界。

知道自己追求的目标,就能确定志向;志向确定后,内心就会宁静;内心宁静,遇事即可坦然自安;遇事安和,就能够思虑详审;思虑精详,就可得到道德的升华。天下万物都有本有末,世间万事皆有始有终。知道什么该先做,什么该后做,那么,就接近于理想的道德境界了。

古代想要把完美的德性昭示,阐明于天下的人,就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想要治理好国家,就先要整齐、整顿好自己的家族,想要整齐家族,就先要修养自己本身。想要进行自身修养,就先要端正自己的内心。想要端正自己内心,就先要使自己的意志诚实。想要意志老实真诚,就先要丰富和充实知识。而要丰富充实知识,关键在于接触事物,从而领悟无所不在的万物本源。

接触事物,领悟万物本源,然后就会拥有知识。拥有了知识,意志就会诚实。意志诚实,内心自然就会端正。内心端正了,自身的修养就能进行。自身修养搞好了,家族就会得到整齐。家族整齐了,国家也就能获得治理。国家治理好了,推广开去,就能使天下进入太平。从天子开始,一直到普通百姓,一律都要把搞好自身的修养作为根本。

根本问题未解决而枝节问题处理好的情况并不存在。具体地说,如果对第一位的事情(修身)予以轻视,而能使第二位的事情(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圆满成功,这样的事情从来没有过。

《康诰》说:"能阐明发扬德性。"《大甲》上讲:"时常注意这个上天赋予的阐明德性的使命。"《帝典》也说:"能显明崇高伟大的德性。"所有这一切,讲的都是自己弄明白和弘扬德性的意思。

商汤时的铜器"盘"上铭文说:"假如能一日自新,就要始终如一,永远保持,做到每天新,天天新。"《康诰》讲:"造就一代新人。"《诗经》上说:"周虽然是一个古老的邦国,但终能自我更新秉承天命。"所以君子总是时时处处为达到至善至美的境界而不懈努力。

《诗经》上讲:"国土幅员广阔千里,人民居住在这上面。"《诗经》又说:"叽叽喳喳啼叫的黄鸟,栖息在平静的山隅。"孔子解释说:"重要的是进退居处,(黄鸟)都知道它该栖息何处,难道人在这方面反而不如黄鸟吗?"《诗经》中还说:"端庄恭敬的周文王,他正大光明举措谨慎。"作为君主,他的言行要归于仁义;作为臣子,他的言行要归于恭敬;作为儿子,他的言行要符合孝道;做父亲的,他的言行要体现慈爱,与人们交往,就要做到坚守信义。

《诗经》说:"眺望那淇水的崖岸弯曲之处,绿竹郁郁葱葱婀娜多姿。这个文采风流的君子,就像那经过切磋的象牙,就像那经过琢磨的美玉。他态度庄重模样威武,他光明磊落襟怀坦荡。这个文采风流的君子,教人始终难以忘怀。"所谓的"如切如磋",讲的是如何学习求知。所谓"如琢如磨",是指怎样自我修养。所谓"瑟兮 兮",就是要做到心存惧怯,不敢有丝毫懈怠。所谓"赫兮喧兮",就是要树立威仪,为民作则。所谓"有斐君子,终不 可 兮",说的是弘扬至善至美的懿德嘉行,使得普通民众有所敬慕,无从忘怀。

《诗经》上讲:"呵,文、武的功德永志不忘。"后世的君子,敬重仰慕文、武等先王的贤德,同时热爱亲近先王的好恶准则。后世的民众,则从文、武等先王的功业中,享受到快乐,获得实际的利益。这就是先王之所以去世日久而不被遗忘的原因。

孔子说:"审理诉讼,我同别人并无差异。但一定要使诉讼这类事件绝迹才好。"要使那些矫饰无实之人不敢随随便便大放厥词。要搞好自身修养,从而使民众内心畏服。这才算是懂得处事的本末轻重。

这就叫做知道本末、先后。这就是进入"知"的最高境界。

所谓使自己的意念诚实,指的是要做到不自欺欺人,有如厌恶难闻的气味,有如喜爱美丽的容貌。这个就称作为自我满足,毫不亏心。所以君子必须谨慎地对待独处的时候。

品质低下的人,在独居时做起不善之事情来,真是无所顾忌,什么都做得出来。但是在有道德的君子跟前,他们却乔妆打扮,掩饰自己的恶行而设法显示自己的美德。其实,人家看我们,就像是洞察我们的五脏六腑一样,那么隐恶扬善的做法又有什么用处呢。这就叫做内心深处藏着恶念,总是会在外表上暴露痕迹。所以君子必定要谨慎对待独居这桩事情。

曾子说过:"有许多双眼睛盯着你,有许多只手指着你,这难道不严肃可畏吗!"富足能使屋子焕发光彩,美德则能使人格高尚。心中毫不惭愧,那么,内心就会宽广自若,外貌也必定是舒泰坦然。所以君子必定要使自己的意念诚实。

之所以说修身的关键在于端正自己的内心,这是因为,身有所愤懑,乃由于内心不端正;有所恐惧,乃由于内心不曾端正;沉溺于感官的享受,乃是内心不曾端正的缘故;为忧患所困扰,也是由于内心不曾端正的缘故。内心如果未能端正,那么必定是眼睛看不见东西,耳朵听不到声音,吃东西辨不出滋味。这就是说修身的关键在于端正自己的内心。

所谓整齐家族的关键在于修养自身的缘由是:人们对于他们亲近相爱的人多有偏爱;对于他们鄙视厌恶的人多存偏见;对于他们畏怯敬重的人多有偏颇;对于他们哀矜怜悯的人多所偏私;对于他们所认为的骄傲懒惰之人多持偏见。所以,在喜爱某个人的同时,能知道他的不足;在厌恶某个人的同时,能够了解他的长处,这种情况普天之下实在少见!所以有句谚语这么说:"人们都不知道自己子女的欠缺,也不会满足于自己庄稼的丰收。"这叫做自身的修养不搞好,就无从整齐约束自己的家族。

至于治理国家,定得先整齐好自己家族的原因,在于未能教育好自己家人,而能教化他人的事情不曾有过。所以,君子不必越出自己的家族,就可以推广教化于全国。孝,用来奉事君主;悌,用来服侍尊长;慈,用来安排使用普通民众。《康诰》说:"应当像保护小孩一样。"内心真诚地向这方面努力,虽然不能完全符合标准,然而差距也就不会太远了。生活中没有那种先学习抚养孩子,然后再出嫁的事情。

一家讲究仁义,整个国家都会崇尚仁义。一家提倡谦让,整个国家都会推崇谦让。(统治者)一人贪婪暴戾,全国都会群起作乱。两者之间的密切联系就是这样。这就叫做一句话毁坏整个事情,一个人安定整个国家。尧、舜用仁义来引导天下,民众就跟从他们追求仁义。桀、纣用暴虐来号令天下,民众依从他们。如果他们形式上的命令与他们实际的嗜好相反,那么民众是不会听从这种命令的。因此,君子首先要使自己身上具备了美德,然后再向他人提同样的要求;首先要去掉自己身上的不足,然后再去批评责备他人。假如自己不能做到有善无恶推己及人,而想使其他人明白善恶的道理,这是完全不可能的事情。所以讲,治国的前提在于整齐好自己的家族。

《诗经》讲:"茂盛桃树嫩枝摇曳,叶儿浓密富有光华,这位姑娘要出嫁,她会使夫家和顺吉祥。"举家上下和顺吉祥,然后才能够教化国内民众。《诗经》说:"兄弟之间情意融洽。"兄弟间情意融洽,然后方可以教化国内民众。《诗经》说:"言行一致不变模样,四方各国引以为榜样。"自己能够成为做父做子做兄做弟方面的道德楷模,普通民众就会效法自己。

所说的使天下归于太平的根本在于治理好自己国家,缘由是:上面君臣官吏尊奉老人,下面民众就重视孝道。上面君臣官吏敬重长辈,下面的民众就注重尊敬兄弟。上面统治者关怀体恤失怙的孤儿,下面的民众就不会背理作恶。所以君子拥有测量方正的法则。

厌恶上面某种东西,就不要照样去对待下面;厌恶下面某种东西,就不要照样去对待上面;厌恶前面的某种东西,就不要照样去对待后面;厌恶后面的某种东西,就不要照样去对待前面;厌恶右边的某种东西,不要照样去对待左边;厌恶左边的某种东西,不要照样去对待右边。这就是所谓计度测量方式的原则和方法。

《诗经》上说: "欣悦欢乐的君子,是天下民众的父母。"民众所喜爱的东西你也喜爱,民众所厌恶的东西你也厌恶。这就叫做是天下民众的父母。《诗经》上说:"那高峻巍峨的终南山,崖石层层高高耸立。名气赫赫的太师尹氏,人们都在注视着你。"作为国家的统治者不可以不谨慎,倘若肆意妄为,就会身弑国灭,为天下之大戮。《诗经》上还说:"殷商尚未丧失政权之时,能够顺应天命享有统治。应当以殷商兴亡为鉴戒,认识到国家存亡大命永保之不易。"这些说的是,统治者获得民众拥护就能取得政权,失掉民心就会丧失政权

因此君子首先要慎修德性,有了美德这就拥有了民众;拥有民众这就拥有了土地;有了土地这就有了财富;有了财富这就可以支付各种用途。美德是本,财富是末。如果表面讲德而实际重财,那么民众就会争利,劫夺便会发生。因此,财富屯聚于上民众就会离散,财富散布于下,民众就会聚合。因此,言语不合道德规矩说出来,必将遭到下面民众的同样回报。财货不依据道德而悍然搜刮进来,最终也将为他人强横地劫夺出去。

《康诰》说:"上天赋予的大命不是一成不变的。"这是说行善积德就得天命,不行善不积德就失天命。《楚书》上说:"楚国没有什么可作为宝物的,只把善作为宝物。"晋文公的舅父子犯说:"流亡者没有什么可作为宝物的,只把仁慈亲爱当作宝物。"

秦誓说:"如果有这样一位臣子,忠实诚恳而无别的本领。他品德高尚,心地宽厚,能够容纳他人。人家有本事,就好像他自己的本事一样,别人品德高尚,本领高强,不但口中经常称道,而且内心确实也很喜欢。这种宽洪大量的人,是可以保全我的子孙和臣民的幸福的。是实在有利于国家的。反之,人家有了本领,便嫉妒厌恶他;人家有了好的品德,便故意压制他,使得他的美德不能为君主所了解。这种人心胸狭窄,是不能够保全我子孙臣民的幸福的。这样的人,实在太危险了。"

对于这种危险人物,只有仁德的国君能够流放他们,把他们驱逐到四夷蛮荒之地,不同他们***处于中原地区。这就是说,只有仁人能够做到爱护好人,厌恶坏人,见到贤人不能举用,即便举用而未能加以重视,这是怠慢松懈。见到坏人不能够屏退,虽然屏退而未能远离他们,这是过失错误。爱好人家所憎恶的东西,憎恶人家所爱好的事情,这就叫做是违反人的本性,灾祸一定会落到自己的身上。所以,仁人君子有着为政的基本原则可遵循,这就是:必定要依靠忠、信获得天下,必定是由于骄横、高傲失掉天下。

生产财富有基本途径,这就是:生产财富的人众多,享受财富的人寡少,创造财富的人积极努力,动用财富的人舒缓有节。那么,财富就能够时常充足了。仁义之人通过财富来争取民众,不仁不义之辈则依靠丧失民心的做法来增殖财富。没有上面统治者乐仁好义而下边民众不喜欢道义的事情,没有爱好道义而事业不获成功的事情,这样就不会有自己府库中的财产为他人所劫夺的忧患了。

孟献子说:"拥有马乘的士大夫,不应当再料理关心鸡猪之类的琐事。拥有丧祭用冰特权的卿大夫,不应该再畜养牛羊。采邑实力达到置备百乘兵车标准的卿大夫,则不应当保留那些热衷于聚敛搜刮钱财的家臣。与其有聚敛搜刮的家臣,宁可有盗窃府库之财的家臣。"这是说治理国家不能以捞取私利为追求,而应当以仁义为宗旨。治理国家时汲汲于搜刮聚敛财富,这必定是重用奸佞小人的缘故。统治者个人即使心存善良,但如果任用奸佞小人处理国家事务,那么灾难祸患就一定会接踵而来。那时候虽然有善良贤能的人出来收拾残局,也必定是力不从心,无可奈何了。由此可见,治理国家不应以追逐私利为目标,而应该以崇尚仁义为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