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5日端午节——我的家乡烟波渡的仲夏狂欢节

内容的由来和总结写这篇文章是为了系统回应同学们对我的家乡烟波渡5月15日端午节“第二个端午节”的看法。为此,我首先陈述了我对童年故乡端午节的美好回忆,我从写作转到研究宗教后对端午节文化的持续关注和基本了解。以上是我反对“端午节”论的情感渊源和理论基础。然后根据自己亲眼所见和媒体报道,展示了家乡5月15日端午节的惊人发展,尤其是同期的龙舟赛,以及从村里的小圈子游戏突然变成三湘乃至更广范围内著名的群众嘉年华而引起的名称混乱。对此,我在伪造“第二个端午节”的同时,发了一条“祝亲朋好友端午节快乐!”今年5月15日上午在微信朋友圈。贺电的事实表明了公开支持用“端午节”指代5月15日彦博端午节的坚定立场。最后得知湖南新闻网在今年5月15日(2065 438+2008年6月28日)报道了“端午节”。跨节赛龙舟的图片和解说,证实了省和台湾的名字都是“端午节”,毫无疑问!

在我的记忆中,“端午”这个词是在我的家乡湖南慈利诞生、成长、学习、砍柴、种菜、养猪、烹饪、养殖的...14、15年没听过了。

尽管如此,在我的家乡,全国很多地方都有和端午节基本相同的节日。只是这个和五月初五的端午节差不多的节日,在我的家乡是在夏历的五月十五庆祝的。家乡人通常说“过十五”而不是端午节。记忆中,听到“端午节”这个词,和家乡的“十五”计划对应起来。直到上小学才听老师的话。

说起岩泊渡的端午节,无论是我当年所在的岩泊渡公社,还是后来的岩泊渡乡、岩泊渡镇,岩泊渡行政区划内都有三个不同的端午节。这三个端午节的范围,以烟波渡渡口为中心,按澧水上、中、下游划分,即屏山及以下过五月初五,石矛及以上过五月二十五,两者之间狭义的烟波过五月十五。(作者对这个地域界限的理解不一定准确,请指正。)

在时空不同的三个端午节中,狭义的烟波渡五月十五端午节最热闹,文革期间龙舟赛并没有完全中断,就像一场狂欢。至于五月十五端午节吃粽子,多亏了奶奶的勤劳和智慧,年年有,冬天甚至可以吃到新鲜的粽子(见拙作《奶奶的粽子,我的粽子》)。为避免误解,除非另有说明,本文所指的烟波渡口是指狭义的烟波渡口,5月15日为端午节。这个狭义的烟波渡,是我出生和上学9年的地方。我对端午节和龙舟赛的记忆是从这里开始的,这里形成了我的基本生活习惯,也是我生活习惯意义上的故乡。

大概是上高中的时候,因为班里有五月初五端午节(现在叫村里)的同学,所以开始有点注意同名不同俗的区别。说实话,除了时差我什么都没注意,也没在意这种明显的差异。

烟波渡口的龙舟赛以前是在烟波渡口上下的澧水河段举行的。随着河床和建筑的变化,龙舟赛被移到桥和老渡口之间。

澧水是湖南四大水域中最小却最清澈的。屈原的《九歌·香夫人》有“元中有知,李中有,李中有兰”的咏叹,自然把李和兰配在一起。我喜欢。屈子兴唱澧水的时候,可能就在烟波渡待过。小时候澧水河上没有桥,车都是1970年代刘彘铁路修建时才开通的。我见证了燕波古渡(任渡)从一艘带桨的人力船到机动船的发展。那时候的澧水河水清澈见底,可以直接饮用。每当我读到或想起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的“鱼翔浅底”这句话时,我总会看到小时候鱼游水河底的情景。

在岩泊渡澧水河上建桥、河边建观景台之前,观看龙舟比赛的观众只能站在石头街或河边的沙滩上。滨江(包括沿河的石街、河滩)自然形成,既是市场,又是观景平台。小时候家人去烟波渡街不是去街上,而是说“去河边”。可见澧水及其河畔对当地人的重要性。

如今,澧水的航运很少。公路铁路引领交通和几次洪水的冲击后,沿河的石材商业街不复存在。“去河边”这种表达会因为澧水的存在而坚持,但购物的寓意大概已经随着商业中心的转移而消失了。

我很小的时候在河边的石板街上和大人一起看龙舟比赛。我说它在看,其实我只是从成年人之间不稳定的相遇中穿过,看了一下。我的视觉记忆不是很清晰。相反,每逢端午,仿佛响亮的锣鼓声和镇山号角声在耳边回响,是家乡端午留给我的深刻听觉记忆。

1998初夏,我还在大连的时候,第一次尝试独立做粽子。虽然从那以后,只要在家里过端午节,我都会自己包饺子。但当时这么做的动机恐怕主要是为了寻找童年的味道和情趣,并没有太多其他的考虑。系统关注端午节是搬到北京后的事情。尽管如此,大概是外婆包粽子留下的浓浓的味道记忆,唤醒了我对家乡端午等传统动作的记忆。

2005年,我考上了中国社会科学院读博(同时也搬到了北京),因为学位论文的缘故,对礼仪和与礼仪密切相关的节日特别关注。其间,我了解了端午节这个古老的仲夏节的由来。

但是,古人是什么时候过仲夏节的呢?是阳历的夏季至日吗?还是在农历的下午(包括农历的夏季至日月,对应的是夏历的五月),望着太阳(满月日,名义上是十五天)?是一节吗?还是一天?(严格来说,午月是指从芒节到光夏节前阳历的一个阳历月。但根据先贤们调整的夏历阴阳合历的规范,夏历的阴历五月必须包括夏历阳历的中性夏至日——阳历的正午,所以阴历五月也可称为正午月)。

有些人声称端午节来自夏季的至日节。然而,在夏季的至日,很难看到普遍的民俗活动。相反,一些地方在夏历的5月15日庆祝仲夏的端午节。这大概是因为阳夏至日节不容易被大众记住,所以阳夏至日庆祝仲夏节的习俗逐渐转移或集中在农历的仲夏节——下午看太阳,然后数字日历日出现并常态化为5月15日。中秋节不是在阳历的春分,而是在阴历的8月15日,可能是出于类似的原因。至于五月初五端午节的出现,大概是由于数字历法的出现和对“五”的崇拜,所以很多地方的端午节都转到了初五——五月初五(以数字历法为准,下午是农历五月,所以所谓的五天论也应该是以夏历为准。周历建,午月为农历七月;商历丑,午月为农历六月)。这种渊源关系是可能的。因此,农历仲夏庆祝端午节的习俗,很可能早于五月初五庆祝端午节的习俗。这也是我对家乡五月十五端午节起源的基本认识。

至于对屈原和伍子胥的纪念,应该是后面加上去的。至于烟波渡五月十五端午节的由来,我后来从网上了解到,我的家乡有一种说法,来源于纪念清末当地抗法民族英雄孙的说法。虽然这只是一个不确定的地方传说,但也反映了人们在节日里不断给新圣贤增添纪念意义的良好传统。这样,这个节日几乎成了一个万神殿。这样做还可能直接导致忘记节日的真正来源,其负面效应也是显而易见的。

农历五月十五庆祝端午节的地方主要集中在湖南、湖北、四川、重庆和贵州东部。据人民日报2065 438+2008年6月29日湖南日报报道《五月十五端午节?沅水飞波荡桨;

6月27日,在水原溆浦县大江口镇水域,该县举行了“大江口龙舟节”,48条“彩龙”和2800多名勇士在河中角逐。

……

溆浦县文化旅游局局长金说,溆浦有两个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农历五月十五是“大端午”,其习俗沿袭了2000多年。相传屈原在五月初五投河自尽,噩耗于五月十五日传到溆浦,于是溆浦人以两个端午节纪念屈原。端午节期间,溆浦人会进行划龙舟、包粽子等丰富多彩的纪念活动。

溆浦解释了为什么把端午节定在屈原逝世后10天的5月15日,他的愿望是好的。乍一看似乎有道理,但经不起推敲。汨罗附近和更远的很多地方端午节日期是怎么定的?为什么端午节只出现在五月初五,十五,二十五?实际上,汨罗的端午节不仅限于五月初五,而是从五月初一到五月十五。它也被称为五月五日的小龙端午节和五月十五日的大龙舟节。这怎么解释?

其实流行的屈子故里秭归说,似乎是六朝时期才出现的,似乎没有证实。据我所知,屈子的家乡好像包括汉寿、临湘、河南南阳,甚至张家界。

但几年前去秭归的时候,我有一个惊人的发现:秭归口音比慈利周边的石门、桃源、大庸(今张家界永定县)、桑植、鹤峰等县更接近慈利话。

慈利人和秭归人是否有共同的远祖,共同生活在某个地方?

秭归人每年在农历五月庆祝三次端午节,五月初五端午节,五月十五端午节,五月二十五端午节。

烟波渡在夏历5月15日过端午节,靠近下游的屏山(渡口)在同一行政区划5月5日过端午节,靠近上游的偃师(渡口)5月25日过端午节。三个路口相隔不远,来回走个一日游没问题。把三渡当成五月三个端午的联合行动也不错。结合口音的相似性,岩泊渡与邻近的屏山(渡口)、秭归三个端午节可能是同一个宗族。

对于端午节,除了来源,更多关注的是龙舟赛。最早写的与端午节直接相关的文章,也是关于赛龙舟的《再会,北青划船秀》!加油,百校龙舟赛!》(2010.6)。

端午节,2009年6月5438+10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是中国唯一的传统节日,也是中国最具国际性的节日。也可以说是中国最具软实力的传统节日。它需要民众的共同呵护、传承、发展和传播。

如果圣诞节真的是基督教贡献给世界的冬季节日(在北半球),那么可以说端午节是中国贡献给人类的夏季节日(在北半球)。礼尚往来,这算什么?

5月15日的烟波渡龙舟节,在文革中并未完全中断,据说随着时间的推移,已经成为慈利县乃至张家界市最优秀的传统龙舟赛,可能是张家界唯一继续活跃的传统龙舟赛。

近年来,每年5月15日的烟波渡端午节都会举行,即使下雨也不例外。5月15日(2065 438+06 6月19)端午节前,我回到家乡看了几十年后家乡的龙舟赛,也给家乡的家人朋友包了创新馅的粽子(见我的作文《我的粽子,大家的粽子》)。那年5月15日端午节一大早就下雨了。我以为预定的龙舟赛要取消了,看不到了。但是,我没想到我的老同学恩海会冒雨来我家接我。面对我的犹豫,恩海说:除非刀掉了,否则龙舟照常进行。这就是岩伯都人的哈曼脾气(在我的家乡,大概相当于经常用来形容湖南人性格的“恶霸”)。大概就是因为村民的这种“危害性”,这种珍贵的人类文化遗产才得以生存和发展。

当我和恩海到达体育场附近时,虽然比赛还没有开始,但已经挤满了雨伞,很难靠近。我们设法挤到了立水桥北端的一个位置,在那里我们可以看到河中的龙舟。桥头下方西侧是仍在建设中的观景台。恩海说:下次会好看的。

童年的回忆,40多年后再看一遍,亲眼所见,以及报告参与者的热情,都让我深信不疑:

5月15日的端午节是我的家乡烟波渡的仲夏狂欢节!

什么端午节只能说“安康”而不能说“幸福”,纯属扯淡。(见我的随笔《强调只能祝“安康”是对端午节软实力的弱化——浅谈坚持说“端午节快乐”的战略意义》)

烟波渡的龙舟赛原本只是当地人玩的热闹游戏,以五、十五、二十五日来区别于附近澧水上下游的同类活动,并无不便之处。但不曾想,当很多人忘记了传统,村民“哈曼”坚持下来的节日丰富的村庄小圈子游戏,却变成了三湘乃至更广范围内著名的群众性狂欢节,节日成为人类的文化遗产,成为为人类做出贡献的夏日节日。因此,如何参考至少与全国大部分地区的五月初五端午节不同的五月十五端午节,就成了一个问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不知道是谁提出了一个“第二个端午节”,在当地影响很大。以下是几个以“端午节”为标题的网页链接:

?2013年6月25日,烟波渡第二届端午节

?2015年6月29日人民过烟波渡图只为庆祝“第二个端午节”——公元2015年烟波渡镇龙舟赛_烟波渡吧_百度贴吧。

?2065 438+2006年6月20日“慈利县岩泊渡镇成功举办第二届端午节龙舟赛”

?2065 438+2007年6月7日“慈利县岩泊渡镇龙舟赛等着你!》

?2018年6月24日,烟波渡镇举办“第二届端午”粽子趣味比赛。

?6月28日2018慈利县岩泊渡“第二届端午节”精彩演出。

?2065 438+2008年6月30日“烟波渡镇:丽水赛龙舟,嗨为第二届端午节”

烟波渡当地人只有一个端午节,怎么会有“两个”呢?如前所述,燕博都并没有用“第二个端午节”这个词来指代自己的端午节5月15日的传统。“第二个端午节”说不管是谁发起的,很明显这只是站在旁观者的立场上的说法。

“端午”这个说法,在围观者中可以私下说。在公共场合这样说似乎是不尊重人的。所以,无论是逻辑上还是情感上,我都不能认同相关的说法。

然而,令人费解的是,一些当地人已经接受了“第二个端午节”的理论。事实上,如果慈利县乃至张家界市把烟波渡5月15日的端午节,包括龙舟赛,视为本县或本市的宝贵文化资源,本县乃至全市都不应该用这种难免被矮化的指控。

幸运的是,从龙舟比赛场地的主席台布局来看,主席台背面看不到“第二届端午节”的字样,这是正确的。但在龙舟赛的领奖台背面,却找不到“端午”二字。也许它仍然有点令人困惑。当然,更有可能的是,颜伯度没有怎么用“端午”这个词。总之是唯一的!

如何给烟波渡的五月十五端午节起名,可以和五月初五的端午节不一样,又不让人觉得有点傻?前几年写《奶奶的粽子,我的粽子》的时候,想了想,查了一下。得知秭归等地用“端午”指代5月15日的端午节。但考虑到当时的其他因素,我没有胆量直接用,于是结合夏历5月15日恰好是名义农历的盛夏,想出了“仲夏端午节”这个名字。经过几年的尝试和反思,还是觉得“大端午”简单明了。考虑到端午节仲夏节的由来,据说5月15日端午节的历史可能比5月5日更久更正宗,无愧于“大”字!

于是,今年5月15日上午,我在微信上发了一条贺电:

慈利岩石公园端午节,

但是第五天已经过十五了。

每年夏历的仲夏,

龙舟赛催锣打鼓。

祝亲朋好友端午节快乐!

公开表达了支持用“端午节”指代5月15日彦博端午节的坚定立场。(至于夏历5月25日端午节,或者可以简称为“去龙舟节”?)

后来我得到了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湖南新闻网由湖南卫视在夏历5月15日(2065438+2008年6月28日)报道了包括烟波渡在内的全省多地的龙舟赛,以农历5月15日的龙舟赛为主题,并明确使用了“端午节”一词。

拯救台湾!

至此,来历不明的烟波渡“二端午”说可以休矣!

今天湖南电视台给我们的5月15日端午节,叫“大端午”!从此可以充分宣传我们的端午节了。

慈利岩石公园端午节,

但是第五天已经过十五了。

省电视台不仅会更正它的名字,

仲夏龙舟送祝福。

祝大家暑假愉快!

(文中图片除作者摄影师陈杨子外,均来自网络。)

5月16日(端午节后一天)/公历2065 438+2008年6月29日初稿。

第二稿1898年5月19日/公历2065438+2008年7月2日

修改端午节(或端午末)/公历2065 438+2008年7月8日及摘要三稿。

看夏历/公历2065 438+2009年6月17图像版5月15日仲夏端午节(龙舟节)。

2020年公历5月14日/公历7月4日仲夏端午节(盛大端午节)的前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