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中的误区与对策

导语:研究表明,儿童正处于人格和素质发展的敏感期,也是塑造期。因此,幼儿教育时期是影响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阶段。进一步说,幼儿教育也是培养人才的关键环节,必须进一步重视幼儿教育。

第一,幼儿教育存在误区

1,忽视孩子的心理发展特点,把大人的意愿强加给孩子。一些幼儿教育机构过于注重学业和各种特长的培养,过早地片面培养孩子的认知能力。

2.只重视智力因素的培养,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发展。缺乏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培养孩子坚强、自信、不怕困难的良好品质,以及较强的独立生存能力。

3.智力发展存在一些误区。很多人认为开发智力就是让孩子掌握一两种乐器,加减乘除,朗诵背诵几首古诗。其实真正的智力开发是让孩子多参加活动,多接触大自然,开阔视野,发挥想象力,启发独立思考。

二、幼儿教育中的“机构教育”

2001年7月2日,教育部颁布《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总则:“幼儿园教育应当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教育并重,关注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幼儿个性发展。”可见,把游戏作为幼儿教育的主要形式,尊重孩子的天性,挖掘孩子的潜能,开发孩子的智力,是幼儿教育的关键。

游戏对儿童社会意识、情感和身体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不仅能促进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还涉及与同伴的共同努力和合作。因为游戏取代了学习抽象技能的环境,更容易让孩子在游戏中体验成人的社会活动、社会生活和道德观,了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促进自我形象的建立。

所谓自然教育,就是以儿童“内在自然”或“天性”的发展为基础,尊重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实施教育。对于幼儿来说,首先是要让教育适合孩子的心理发展特点。

孩子的思维形式是以形象思维为基础的,好动、好奇、模仿是他们的天性。针对儿童的这些特点,教育工作者应该更加重视周围环境的影响,为儿童营造积极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创造条件让儿童更多地接触各种生活。

此外,幼儿园教师要“从知识的人文主义和学习的人文主义出发,引导每一个孩子发展个性,舒展自我,实现人的自我实现”。现代心理学认为,人的心理活动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甚至后者更重要。就一般人而言,智力差异并不明显。人与人之间成绩的差异主要取决于幼儿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也就是说,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是一个人一生中重要的教育内容,乐观的态度、稳定的情绪和坚强的意志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有了良好的心理素质,人就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在未来有所成就。

三、幼儿教育中的“家庭教育”

1,改变教育观念,促进孩子全面发展。

家长有责任让孩子知道和学习智育以外的东西,让孩子全面均衡发展。同时,要适度关心孩子但不要溺爱,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父母应该尽力增强孩子的责任感,这不仅包括对自己的言行负责,也包括对社会和他人负责。只有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才能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同时,家长也要注意增强孩子承受挫折的能力、吃苦耐劳的精神、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让孩子从小体验生活的艰辛,让孩子适当经受一些磨炼,以适应现代社会日益激烈的竞争。

2.营造和谐氛围,统一教育理念。

孩子生活在一个和谐的家庭里,看到的是父母或家人之间的相互关爱,感受到的是温暖和理解,这样孩子就会学会关心、理解、尊重和欣赏他人,而不是自私、刁蛮、忘恩负义。在教育观念上,要保持父母和爷爷奶奶在教育方式上的一致性,这样孩子才不会因为长辈之间的意见不合而迷茫和无所适从。

3.强化良好行为

当人受到外界的表扬或奖励时,会逐渐发展出相应的内在自我奖励倾向,表现为内在的自我满足。如果能从外部强化过渡到内部强化,良好的行为会得到更有效的巩固。

第四,开发幼儿教育的内容

幼儿教育的目标决定了幼儿教育内容的性质和构成——从性质上看,强调幼儿的全面发展,注重使幼儿成为完整的人和有尊严、有价值的个体,为幼儿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从构成来看,幼儿教育应包括身体、知识、技能、品德、智力、精神、灵魂、创造力等方面,以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并应注意幼儿教育各领域的相互渗透和全面发展。

《日本幼儿教育精要》(1998)将幼儿教育的内容分为健康、人际关系、环境、语言、表达五个领域,并强调这些领域的融合与渗透。我国2001颁布《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幼儿教育内容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明确指出“各领域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和技能的发展”;各个领域的内容要有机联系,相互渗透,注重综合性、趣味性和活动性。

虽然各国的教育内容存在差异,但幼儿教育的内容基本体现了幼儿教育发展目标的全面性和完整性,进而体现了发展教育目标的价值观和教育目标。

发展学前教育要处理好教师与班集体的关系。美国心理学家斯莫克提出,

首先,利用教师对班级的期望,让学生加强对自己和班级的期望。

第二,利用教师的引导作用,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和教育能力。

第三,利用老师对学生的接纳和热爱,促进学生之间的友谊和团结。

第四,利用教师对学生的期望效应,制定和修订学生的共同行为标准。

第五,利用师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增强学生之间的交流能力。第六,利用教师、学生和班级的共同目标,加强学生之间相互合作和团结的精神。努力促进学前教育的发展。

重视整改

结合幼儿教育的方法和途径。在现代,全人教育提倡整合各种教育方法和途径。首先,全人教育的哲学基础中的“联系”和“整体性”强调的是一体化。学会“连接”幼儿教育人工系统的各个部分,这些部分相互依存,相互联系;整体意味着整体大于各部分之和。

在现实生活中,教育强调“融合教育”,即主张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每一种方法都有独特的价值,每一种方法都有独特的作用,都是整体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此,幼儿教育应该整合各种方法和途径,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扩展内容

学前教育知识

如何培养孩子,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成了每个家长迫切关心的问题。但是,大多数家长往往缺乏科学的幼儿教育知识,仅仅依靠个人直觉和一些传统经验进行教导,使得家庭教育出现了很多问题和误区。家长在教育上应该具备哪些学前教育知识?

首先,我们应该重视家长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

虽然代代有难,但现代父母的角色绝不比上一代轻松。小家庭主导的家庭形式和职业女性的增多,使得现代家庭非常容易陷入被抛在后面,无法从容养育孩子的境地。对于主要照顾孩子的女性来说,虽然在生活和经济上比上一代有了更多的主导权和选择权,但肩上的责任和压力也相对增加。所以,不管你有多忙,都不要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而放松对孩子的早期教育。重视“父母参与”的重要性,完成父母除了养育孩子之外的教育功能。

第二,家庭和睦,互敬互爱,为孩子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所谓“近墨者黑”,就是说环境对人的影响很大。的确,不同的环境会有不同的成长过程,会造就不同的性格。我记得在孩子很小的时候,有些家长因为年轻气盛,总是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争吵不休。经过多次观察,父母吵架时,孩子要么恐惧地眨眼东张西望,要么恐惧地哭泣,活泼开朗的性格逐渐变得沉默忧郁。

除了给孩子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和学习氛围,还要积极和孩子交朋友,努力弥合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代沟,给她话语权,让她觉得自己是家庭中重要的一员。这样既及时掌握了孩子的思想动态,又培养了他乐观自信的良好性格,为他以后的成长和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心理基础。

第三,注意形象,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一个生动的榜样。

圣紫晶有句谚语:养而不教是父亲的错。什么是老师?一个严格的传教士。而我们既是孩子的父母,又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可见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有多大。我以前有个学生家长,都是所谓的粗人。他们不仅没有接触过书籍,还天天出口脏话。结果他们的女儿不知不觉染上了很多坏习惯。她不仅不爱学习,还经常出言不逊,成了一个令人恶心的坏孩子。这说明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很大。所以平时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给孩子树立一个生动的榜样,让父母的优点在孩子身上得到体现和发扬。

第四,跟风,因势利导,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

教育专家指出,兴趣是成功的第一动力。把这个观点运用到学习中,也就是说,只有当你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你才会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幼儿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每个孩子都是充满希望的朝阳,每个孩子都是未来社会的栋梁。我相信,只要家长有足够的幼儿教育知识,因材施教,孩子一定会成功,一定会辉煌。

最后,让我们一起托起明天的太阳。

如何改善亲子关系

孩子小的时候,不会读书,不懂道理。是他们爱玩的时候,玩游戏是他们最大的快乐。如果想和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一起玩游戏是不错的选择,亲子游戏应运而生。亲子游戏不仅可以帮助父母了解孩子的情况,还可以促进和谐的家庭氛围。接下来我给大家介绍几款亲子游戏!

1,双手(或物体)接球

家长可以和宝宝一起玩一些球,买一些轻的球和宝宝一起玩接球游戏,练习双手接球可以锻炼宝宝排除杂念,比如愤怒、焦虑、抑郁,因为这样会让宝宝逐渐喜欢上运动。也可以拿起轻软的东西。像个小枕头。

2.钓鱼;捕鱼

钓鱼是锻炼人的耐心的一种非常好的方式。家长可以带孩子一起去钓鱼。气氛虽然安静,但温馨和谐,能让孩子收获更多。

3.放风筝

放风筝是许多孩子的最爱。相信很多人都有童年放风筝的美好回忆。父母可以在周末或节假日带着宝宝一起去郊外放风筝,既可以呼吸新鲜空气,又可以锻炼臂力和视力,让孩子心胸开阔,增进亲子间的沟通和交流。

4.摇摆

荡秋千真的很有趣。家长可以充当助推器,监督孩子,可以轻轻为宝宝推秋千。你会听到宝宝很欢快的笑声,心里很开心,会增进亲子之间的感情。据说每天荡20分钟,大脑分泌的“快乐因子”会增加80%。

看了以上,相信大家对亲子游戏有了更多的了解。亲子游戏的出现,不仅解决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沟通问题,也帮助父母更好地了解孩子,亲近孩子,让很多为亲子关系头疼的父母找到了很好的解决方法。但我还是要提醒家长们,在亲子游戏的过程中,要多注意孩子的安全。希望能帮到大家。

如何批评宝宝

等宝宝会走会跑了,会让妈妈们头疼。一天被妈妈批评三五次是常事。只要妈妈一分钟没有察觉,宝宝就一定会犯错。但心理学家建议,不管宝宝犯了多少错误,每天批评他的次数最好不要超过两次。

每天最多批评孩子两次学习。

在育儿方面,父母的态度一般分为两种。一个是比较开放的。比如美国等国家,对孩子都采取‘顺其自然’的态度,这有其好的一面,即有利于孩子养成天真率真的性格,但不容易培养孩子的是非观念。在中国,父母大多是另一种,就是对孩子的严格管理。它好的一面是可以从小培养孩子的是非观念。负面作用是,过多的批评和训斥可能会影响孩子的自信心,让孩子变得胆小。

孩子的错误其实是很好的教育机会。

其实失败是成功之母,失败可以积累经验教训。很多家长总是在宝宝犯错的时候谴责、恐吓,却忘了犯错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父母的批评是为了防止宝宝再犯同样的错误,但往往适得其反。孩子可能因为害怕被指责而不敢冒险,失去学习新技能的热情和勇气;或者有逆反心理。

而且过于频繁的责备,不仅让孩子“蒙皮”,而且对批评充耳不闻;在成长的岁月里,他会在心里留下阴影,认为自己什么都不会。

批评中的注意事项

专家建议,家长每天只批评孩子一两次,不要什么都批评,因为有些错误可能自己的孩子马上就明白了,所以不要说出来。对于重大错误,批评时也要注意两点。

首先是冷处理。也就是父母在批评孩子的时候,不妨放低声音或者采取沉默,比大声喊叫更有效。相反,孩子会更加紧张,感到“不舒服”,进而反思自己的错误。

二是趁热打铁。因为孩子时间观念差,昨天发生的事情好像已经过去很多天了,孩子天性贪玩,刚犯的错误很快就忘记了。如果你觉得孩子做错了一定要批评,那就不要拖拖拉拉,马上说出来,否则起不到应有的教育作用。

批评宝宝要讲究技巧,这样宝宝才能乐于接受,健康成长。

应该如何教育孩子?

三岁的宝宝是身体和心理快速发育的时期。如何教育三岁的宝宝,是家长必须重视的问题。下面就从智商和情商两个方面来告诉家长如何教育三岁的宝宝。

智商方面:

1,早期阅读:每天陪他读一个故事,用家里的大狗来测试,或者买一些绘本故事书。这个故事应该短小精悍。讲故事的时候,注意加入一些形容词或者成语,丰富他的语言能力。给他讲个故事让他复述,或者让他看图自己编故事。不管他编什么,鼓励他走下去,一开始就帮他编。

2、角色扮演游戏:和他一起玩看病、来客人、去家乐福购物、警察叔叔抓坏人等游戏,自己编游戏内容,稍微丰富一点。你和宝宝扮演一个角色,比如看医生的游戏,一个扮演医生,一个扮演病人。教他平时观察这些角色。

3.增长他的见识:你可以通过路上看到的任何东西来增长他的见识,比如各种动物、植物、建筑物的名称,各种店铺的用途,还可以通过看天给他讲一些天文知识。

4.配合幼儿园课程复习学过的儿歌、唐诗、英语单词。

情商:

5.品质的培养:每天抽点时间和他聊天,让他说说幼儿园的生活,然后灌输一些好的性格。也可以通过读故事来灌输,在一个故事讲完后,用简单的文字总结故事中体现的好的品质。不断重复,强化印象。

6.爱心和同情心的培养:利用一切机会向他灌输一定要有爱心,懂得关心他人,同情弱者。如何教育三岁的宝宝?可以在宝宝主页上看一本成长日记《爱的培养》。比如郭找我要衣服的时候,就讲了孩子的故事。他才一岁,他妈妈离开了他,我就给他讲了孩子的故事,让他自己把那包衣服交给郭。平时在路上看到乞丐,可以跟他们说,他们很可怜。你也可以要求他热爱动物和植物。

7.独立能力的培养:让他做自己的事,给他提供决定一些事情的机会,比如穿衣服,给他两件衣服,让他自己选择自己喜欢的;出去玩可以让他选择玩的地方。平时他要自己做事情,尽量不拒绝。如果他想拒绝,需要告诉他理由,肯定他的热情。

8.以赏识教育为主,多表扬多鼓励。不要打孩子,这样最伤害孩子的心灵。不骂人,但要以身作则。

需要注意的是,在孩子3岁之前,父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父亲对孩子“爱”的价值观的肯定,人格的均衡发展,身份的确认,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如何教育三岁的宝宝,不仅是妈妈们需要关注的问题,也是爸爸们需要参与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