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在农村没钱也得买车,即使有贷款,车也很少开?
家用车已经从90年代大多数人买不起的“奢侈品”变成了提高每个人生活质量的家庭非必需品。甚至拥有房子和汽车已经成为许多家庭的生活标准。但是,如果你仔细观察,你会发现一个现象,就是现在很多有钱人不会选择买车,而更多没钱的人,即使借钱也会买车。为什么?这一次,我们来看看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现象。
我有一个朋友,小霞,他是90后。她在一家通讯公司做接线客服。小啊的月薪只有4000元。虽然她生活节俭,平时也没有什么大的开销,但是一个月下来也攒不下多少钱。有一次,她突然打算买一辆65438+万左右的代步车,说可以用来通勤。
小霞的决定令家人无法理解,也遭到父母的强烈反对,因为她晚上上班,平时住在公司宿舍,每周只有周末才有时间回家。可以说工作生活基本不需要车,不如把钱存起来,用在以后其他更需要的地方,比如结婚生子或者投资其他更有意义的事情。
但小霞坚持无论如何都要先买车,哪怕一个月只有4000块钱的工资,哪怕一个月只能存一两千块钱,也要贷款买车,于是在家人的强烈反对下,她选择了贷款买车。
一开始我不明白他为什么要打脸,还要装胖。后来从我在小霞的闺蜜口中得知,原来她觉得身边很多同学朋友都有自己的私家车,聚会的时候经常在她面前讨论,谁去弄辆新车,谁刚去公路旅行。
小霞认为在这些同学和朋友中,她是唯一一个还没有买车的人。这是很差的表现,容易被别人看不起。为了让别人看得起她,她只好硬着头皮花钱买“面子”。
最后,小霞贷款65,438+065,438+00,000元左右买了一辆车,但是车买了以后没时间开,就停在了公司的停车场。但是公司没有免费停车位,只能停在收费区。收费区只按小时收费,每小时10元。有几次,小霞把车停在路边,一个月就贴了六张罚单。
为了尽快还清车贷,小霞每个月都省吃俭用,一日三餐都吃不饱。穿了几年的衣服,他不愿意换一套新的。本来小霞的工资勉强够她基本生活费,但自从买了车后,她变得更穷了,很多人都不理解,但她还是觉得很有尊严。
后来因为小霞工作的特殊性,他的事业和同学朋友圈子的互动越来越少。此外,小霞不善言辞,很少有人和她一起吃饭,所以这辆车就更没用了。于是小霞想把车卖掉,结果直接贬值了7万元。对方嫌麻烦,不好回答,小霞慢慢开始后悔自己的冲动。
事实上,很多没有钱的人跟小霞的情况一样,没有钱也要“撑下去”。这完全是虚荣。中国的国情是爱面子的社会,面子需要很多物质的东西来衬托。汽车就是这样一个造成攀比,增加虚荣心的外在工具。
有些人害怕别人看不起自己,把“没钱”当成一件可耻的事情。他们害怕别人说自己穷,所以“打脸填胖子”,无节制地消费。久而久之,为了满足自己的消费欲望,他们开始借钱花、信用卡,甚至炒股、网络赌博,最终导致自己入不敷出,负债累累,年纪轻轻就沦为奴隶。
这是一个特殊环境条件下的畸形概念,但确实是我们身边的现象。虚荣心强的朋友一定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欲望,要知道物欲是没有止境的。当过多的物欲充斥你的头脑,只会让你陷入无限的攀比和浮躁。如果你今天想要这个,明天想要那个,你永远得不到满足感和安全感。
归根结底,汽车只是一个消费品,从你买的那一刻起就开始贬值了。如果没有太多积蓄,提前享受买车的乐趣,那么以后攒钱买房或者投资其他东西就比较困难了。你买得起,也不一定买不起。有了车之后,烧钱的地方就多了,每个月都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很多朋友没有理财的概念,不知道钱生钱是最有价值的理财方法。很多人把大部分钱花在炫耀上,不考虑实际收入,宁愿每个月吃土,过着被别人称赞的生活。那种压力只会慢慢摧毁你,最终让你越来越穷。
事实上,无论你现在有多少钱,你是否能保持你现有的财富并稳步增加,这才是考验一个人真实水平的时候。不然靠运气和实力赚来的钱最后都进了别人的口袋。
财富的转移和分配本质上是一个收割游戏。聪明的人收获愚人,算计的人收获不愿动脑的人,认知先进的人收获认知不足的人。财富收割只能说明财富不属于被收割的人,他们控制不了,所以财富去了能控制的人那里。
另一方面,有些人是不同的。他们财商高,理财观念好。他们可能会区分基于资产的消费和基于债务的消费。他们不会花任何会从他们手中夺走资源的东西,也不会在买了之后从他们的口袋里“偷”钱。
所以他们不去碰汽车这种“负债资产”,而是想办法增加自己的“睡眠后收入”,比如把自己投资成作家然后拿版税,投资房产收租金,购买股票、基金等优质理财产品,让自己的资金越来越多,说不定哪天就实现了财务自由。
就像巴菲特一样,有钱人还开着“小破车”。他真的破产了吗?当然不是,只是他不想杀鸡取卵,而是想用钱多生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