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水调歌——苏轼、苏辙两兄弟舍不得离歌

1.

苏哲自从搬到应昌后,就再也没有出过家门。一个是身体一直不好,现在老了行动不太方便。其次,应昌这个地方离东京首都很近,出门就是个是非之地,所以我就关上门,不让任何人看见我。

只是最近他越来越关心哥哥苏轼了。自从惠宗皇帝登基以来,他已经赦免了全世界。他们的两个兄弟也被从流放地召回。事情似乎越来越好了。但是,苏哲知道,好的可能只是暂时的,坏的才是常态。

在弟弟心中,哥哥永远是世界上最优秀的一个。他曾经看过他哥的一幅画,叫《枯树奇石图》,是苏轼酒后所作。我在这幅画的左下方看到了一个螺旋状的纹理,好像是太湖石特有的一个洞,一阵风吹过石面。奇怪的石头旁边的一棵枯树,以同样的螺旋向上扭曲,展示出像鹿角一样蓬勃的树枝。

这幅画是熙宁四年画的。当年,两兄弟分别上书皇帝,猛烈抨击王安石新法害国害民,并因此得罪了维新派。不久,苏辙被赶出开封,去了郴州做学问。苏轼也随即上书要求离开京城,被派往杭州当判官。

苏轼在杭州赴任途中,碰巧经过周琛,两兄弟相遇了。苏轼指着这幅怪树图开玩笑说,在今天的大宋朝廷,愚兄是枯树,子(苏辙词)是怪石!

说完,两兄弟哈哈大笑。现在想起来,那笑声好像还在耳边。玩笑归玩笑。每当苏哲想起那幅画,他也会想起哥哥心中从未消散的委屈!

这么多年,在政治立场上,苏辙一直追随哥哥苏轼,坚决不与任何党派来往。两兄弟都在努力坚守着书生珍贵而脆弱的尊严。但是很难坚持下去,都是浑浊的。你怎么能一个人?只要这种人存在,就必然会被人讨厌。因此,苏辙和哥哥一起被逐出开封。“问你职业,儋州,惠州,黄州”。最后两兄弟,一个贬到海南岛,一个贬到雷州半岛。

这是多少“冷门”兄弟啊!那些人恨不得把他们一路贬到天涯海角才罢休。

雷州和儋州,当两个诗人兄弟隔海相望,那才是真事——诗和远方。

几十年风风雨雨,两人都是六十多岁的老人了。幸亏大赦,他们兄弟又北上,苏辙迁到应昌,苏轼迁到常州。临行前,弟弟给哥哥写信,力劝哥哥来应昌和他一起生活。但是没有我哥哥的回复。

到了5月,哥哥终于回信了。那封信只有短短的几行字,但每一个字都让苏哲如箭穿心。

信里说——就是我死了,葬在嵩山脚下,儿子会记得我。哥哥的意思是我要死了。记得把我埋在嵩山脚下,为我写一篇墓志铭。

钟健元年七月二十八日,苏轼病逝于常州。消息传到应昌,63岁的苏哲哭得像个孩子!他哭着说,小子,我怎么忍心给哥哥写墓志铭!

但这个世界上除了苏辙还有谁有资格为苏轼写墓志铭?

2.

对于我的兄弟和儿子,我住在海南。四年纯月,今子即位,推海,泽及鸟兽。夏、六月,龚奉命渡海北归。明年,我们将航行到淮浙。秋天和七月,他生病死于打桩。吴越百姓在城中哭,君子在家中吊,四面八方皆闻,皆在哭。

写完这些字,苏哲放下了笔。他出神地望着窗外。此时夜色正浓,一轮明月高挂天空。快到中秋节了。每年这个时候,他总是唱他哥哥的曲子。

月亮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我从远处拿酒杯。我不知道天上的宫殿,也不知道几月几时。。。。。。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容!

这是大宋时期最流行的一首歌。在帝国的辽阔土地上,无论是在勾栏瓦寺,还是在乡村,每到中秋,大家都会伴着一轮明月,唱起东坡先生写的这首曲子。

但是,对于苏哲来说,这首歌却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因为这是哥哥写给自己的。

那是熙宁九年,苏轼是密州(今山东诸城)知州,苏辙是冀州(今山东济南)刺史。这一年的中秋之夜,苏轼在密州的超然台上赏月时喝醉了。看着周围热闹的人群,他不禁想起了自己与弟弟苏哲的久别,心中生出了些许沧桑。

两人都在山东当官,但已经七年没见了。此时的子由,恐怕也在赏月,一对最亲的亲人和兄弟,* * *这同一个月亮,却天涯海角不能相见。在这忙碌的生活中,你都在忙些什么?

回到四川梅州的家中,兄弟俩经常和父亲谈论过去和现在。

对于父亲苏洵提出的问题,苏轼往往能给出非常生动、有创意的看法。苏哲虽然没有哥哥那么嚣张,但也经常以冷静务实的精神给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对于苏辙来说,哥哥苏轼是一个各方面都很优秀的存在。对于苏轼来说,弟弟苏辙意味着他性格中非常欠缺的那部分。在他的另一首诗中,他非常清楚地谈到了这一点:

我对儿子的原因知之甚少,但我的天赋是和谐而清晰的。

学老对你有好处,外面也渐渐融化了。

不仅是为了哥哥,也是为了一个贤惠的朋友。

苏轼常常想,那时候还是好的,至少一家人可以幸福的在一起。

这种离世归乡的思想,始终伴随着苏轼。每当事业不顺的时候,他就会想起陶渊明。他一生与陶渊明写了20多首诗,这首手书的《归去来兮》字里行间流露出他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向往。

回来吧,乡下会被毁掉的,胡不归!苏东坡一生都在追忆逝去的时光。

在我家的蜀河上,河水碧绿如蓝。你来了又走,远离尘埃,意义重大!

四川梅州的小城,一直保存着苏轼和弟弟苏辙的童年幸福。

父亲苏洵,当时才三十多岁,正值壮年。

他曾是蜀中有名的浪子,25岁之前一直在闯荡。然而,在长子苏轼出生后,苏洵仿佛一夜之间变了一个人。他不再四处游荡,在家努力学习。他想用自己的行动告诉孩子,青春不能浪费。只要努力,就会有所成就。

长子石出生三年后,次子哲也来到人间。

从那时起,苏三聚集在一起!

3.

苏轼曾经写过一首关于他做的一个梦的诗。

在梦里,他和弟弟苏哲还有一群朋友在玩。此时,父亲苏洵突然出现了。他板着脸,让苏轼背完整部《春秋》,苏轼只背了不到一半。这怎么可能好!苏轼悲戚地醒来,从床上坐起来,身体僵硬得像挂在太阳下的鱼干。

做这个梦的时候,苏轼已经六十多岁了,父亲去世也有三十多年了。可见,父亲苏洵的能量有多强大!唐宋八大家,苏家占了三个。创造这个神话的合适时间和地点是什么?

其实说起来很简单,就是人生的目标是完整的、明确的、坚定的、坚持的。而这种完整、明确、坚定、执着的人生目标从何而来?毫无疑问是来自苏洵。

在苏洵的代表作《六经》中,我们可以读到一个“人文主义”知识分子全部思想的核心。他主张尊重人的本能,把是否符合人的感情作为判断对错的标准。他试图将被抬上神坛的儒家思想拉回日常生活,让儒家经典重新成为指导普通人生活的实用原则。

《六经》中的《礼记》中,苏洵说:起初,今人不必知道你父亲、你哥哥在做什么,后来他们转向我,我以羞耻心厌恶他们的心。这意味着,当初人都是动物,不像今天的人,懂得按照伦理道德来处理父子关系。人们之所以最终听从了圣人的话,开始用文明的方式处理父子关系,是因为圣人让他们知道了什么是“耻”。

所谓“耻”,就是判断对错的标准。

然而,苏洵的一生似乎注定是悲伤的。在你死我活的政治斗争和各方利益的角逐下,你老人家说要以人情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这怎么可能?或许这就是苏洵屡试不爽的根源——他的理由很美,但行不通。

虽然政治不行,但是苏洵的理论在家庭教育中是极其有效的。家庭内部的天然亲缘关系为苏洵的理论提供了最好的实践舞台。嘉祐二年,宋仁宗的两个儿子第一次参加科举考试,一起考了进士和状元。长子苏轼中了头奖。

对此,苏洵得意地调侃道,“不知道怎么做容易进一个部门,不知道怎么做就很难进一个部门,小孩子就像捡芥末”。

对于苏洵,二儿子苏哲也有回忆——只有我和哥哥是同宗;幼儿无师自通,先君子顺从;游戏本,睡在里面。

苏轼和苏辙两兄弟,一生的政治立场都受到父亲苏洵的影响。苏自己也知道,这种影响力可以帮助两兄弟变得有用,但却不能给他们幸福安全的生活。当时他分别给它们取名为“石”和“哲”,希望锋芒毕露的哥哥能懂得隐藏锋芒。而看似安静内敛,实际上爱恨分明的弟弟,也能体会到福祸之间微妙的人生处理方式。

这首诗和同一个故事之间隐藏着许多不可言说的话语。

宋神宗平治的第三年,苏洵病死在开封。他是唐宋八大家中唯一没有进士身份的人。

4.

宋仁宗嘉祐六年,二十八岁的苏轼被发配到陕西凤翔府当判官。苏哲把他的哥哥送到了他的岗位,他们在郑源告别。

送走弟弟回家后,苏哲一个人坐着。兄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再见到你。这条去凤翔的路,正是苏三赴京赶考的路。想不到至今已经六年了。当时,苏三和他的儿子带着无与伦比的才能一路来到北京。路过渑池时,父子俩在古寺过夜,并在寺院的墙上留下了雄心勃勃的诗句。这次哥哥去凤翔,一定会经过渑池。

同样的路,同样的庙,是不同的心境。

于是我开始写作,写了一首《淮渑池寄子盼弟》,来安慰他在旅行中的孤独。

告别郑源,* * *长途怕雪泥。

返回骑行,我还在找桥,行人已经往西去了。

你当过县官吗?在老和尚家的墙上。

想想一个人旅行的话,很好吃,但是除了嘶嘶声没有办法舔马。

我们两个,在郑源分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当你在大梁的小道上来回走的时候,你应该已经穿过了古镇的西边。有没有无人问津的过去?留在墙上的字迹还是那么清晰。孤独的旅途,孤独的心情,只有马陪着你。(大师翻译)

在优良的品质下,苏辙的送别诗,其实隐藏着那么多的仇恨。

据说这次到凤翔任职,是苏轼做官后得到的第一份真正的工作。这个28岁的小伙子,是宋朝朝廷当之无愧的青年才俊。虽然年轻,但他被从皇帝到全世界的所有学者视为冉冉的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

但是,苏轼似乎已经有点累了。在与苏哲告别时,两兄弟约定尽快退出政坛,一起回到山区。

知道了那个风雨交加的夜晚,我又会睡在床上。

显然,他们在首都开封期间并不快乐。但是是什么让这两个崭露头角的年轻人这么快就退出了呢?或许是首都东京的繁华吧!开封真的是太吵了,熙熙攘攘的人群,五颜六色的夜市,各种让人应接不暇的聚会。各种各样的人,怀着各种各样的野心,聚集在这里,汴河边上,州桥上,朱雀门外,角楼东街上,他们把这里建成了一座日夜渴望的城市。

汴梁不是我家,我家也没有霓虹灯!

苏轼收到弟弟的这首诗时,还在去凤翔的路上。哥哥的关心让他感动,但转念一想,苏轼心中突然生出了狂傲。于是他在马背上研究笔墨,写下了这篇流传千古的文章《渑池怀子》。

哪里的生活都是什么样的?它应该像在雪中飞行一样:

我不小心把手指和爪子留在了泥上,洪飞驾驶着那个复杂的东西。

老僧已死,成了新塔,坏墙没理由看老题。

记得过去是否崎岖,漫漫长路都是人。

生活怎么样?一旦洪飞通过!在雪泥上,一点痕迹也没有,洪飞已经消失了!塔里有个老和尚,我们的诗写在墙上。人们太困了,我们又上路了。(大师翻译)

这是苏轼和苏辙第一次分开。从那以后,兄弟俩就分开了。

元丰二年,苏轼因乌台诗案入狱。他预感到自己被挤兑了,然后想起与苏辙约定退隐山林,于是写了一首诗,给弟弟苏辙发了一条短信:

埋骨是青山,独雨伤身。

和你做一辈子的兄弟更重要。

5.

苏哲写了一本书。此时窗外天光已暗,夜已过。苏轼写的这篇墓志铭就要结束了。

刚进公职的时候,我就从中吸取了教训。

爱抚我,兄弟,教导我,老师。

他们都搬到了南方,但没有回来。

是真的,不知道我难过!

11年后,政和二年十月,74岁的苏辙在应昌家中病逝,葬于贾县小峨眉山苏轼墓旁。

——FIN——

本文的参考资料:

“很高兴见到你!苏东坡?志中众信出版集团

《国史大纲》钱穆商务印书馆?《东京梦中国》宋梦媛

苏三纪事报

作者介绍:

中建堂是一家专注于非虚构写作的自媒体,全网同号。我可以通过搜索看到更多真实美好的故事;唐竹原名崔屹,曾在河北电视台、中央电视台任编导,在中央电视台10放映室工作10年,写影评,拍纪录片。后来进入电影界,做过制片人和编剧。现在主要在家带宝宝,读书写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