糗百成人
一个人准备自己的晚餐,割破了手指。
夕阳透过窗子,把墙壁映的橘黄,时间慢慢吞噬着残留在空气里的余温,手却疼的钻心,于是蹲在地板上,怔忡了好久。
等回过神来,才发现,屋里原本昏暗的光线也所剩无几。
夜,来了。
打开灯,没有切完的土豆依旧躺在砧板上,被氧化了,黑的落寞。
整个世界安静得恐怖,只有钟表,一板一眼的滴答行走,丝毫不受影响。
现在的我,是在经历孤独吗?
那种感觉,让人窒息。看了看表,7点35分。
基根说:孤独没有反义词,若有,它便是我最想要的东西。
这,又何尝不是每一个人的奢望。
世间孤独,到底有多少种呢?
朋友A,失恋的那段日子里,告诉我,独自在外吃油泼面,辣椒油溅到眼睛里,始终不敢去洗手间清洗,怕服务员把面收回去,只好忍着,流着泪吃完…...
讲完,大笑,然而我从她的眼中,分明看到了泪。
有些故事就是这样。
失意时,哭着哭着就笑了,
落魄时,笑着笑着就哭了。
上大学时有一次,四个舍友通宵玩真心话大冒险,问及最糗的一件事。
对床的B说,
白天海边烧烤时胡吃海塞,夜里肚子大有翻云覆雨之势,来的异常猛烈,没有一点点防备,脑子乱成一团,恰巧当时的宿舍楼,呵呵,没有独立卫生间,需要穿过幽长的走道,才能解决生理问题。
一边是已然翻江倒海的肚子,一边是学校流传的宿舍楼灵异事件,肚子和脑子大战了180个回合后,便不管不顾硬着头皮,跑了出去,泄洪的那一刹那,整个世界都清净了……
末了说了一句,生病的时候,最孤独。
瞬间,大家都沉默了。
在这个娱乐至上的年代,人,有的时候就是这么奇怪,避讳沉重的话题,取而代之的流于表面的无关痛痒,不断将自己拨到逗逼模式,一切都显得那么尽善尽美。
我们小心翼翼地绕过那些沉重的“负能量”,以免被贴上“矫情的标签”,一切又都那么其乐融融。
习惯了网络上的畅所欲言,一下子碰到了沉重的话题,面对面时,一时反而尴尬地说不出话来。
我们,是有多久没有严肃了。
然而那次,我们敞开了心扉。
舍友C说,
暗恋男友的时候,精心打扮好自己,路过他的宿舍楼,却不知道对方到底在哪里的时候,最孤独。
确立男女关系后,第一次作完爱后男友睡着了,听着他均匀的鼾声,莫名地感到难过,开始对未来忧虑,不知道男友今后会不会对她负责,爱她一辈子。
暑假回家,对父母也是只字未提自己的感情,更不要说是自己的第一次已献出,憋在心里的话,让她即使在亲人面前,也感到从未有过的距离。
舍友D说,
高中时,无意间发现爸爸有了外遇,又不能告诉妈妈的时候,真的好孤独,孤独到无助。
第一次感到和爸爸的距离是那么的遥远,又莫名的心疼妈妈。
两个人,都是她从小到大崇拜的人,在她眼里,父母无所不能,从小到大遇到问题的她,
都会第一时间告诉父母。
而如今,她又会跑去向谁诉说?
她甚至没有想过,发生在电视里的情节,某一天,也会发生在自己身上……
后来,妈妈还是发现了,自己开始上大学的那一年,父母离婚了。
而我在小的时候,亲眼目睹了哥哥被未成年人的殴打。
当时的自己,无助,恐惧,绝望,大哭。
紧紧闭住双眼,任凭怎么哭喊,也不能让时间停止,或者让时间快点跨越这道坎,潜意识,
就是不愿意把时间用在此时此地,彼人彼景。
尽管人在时间面前,多半无能为力。
哥哥早已无力抵抗,瘫在地上……
很多细节如今都已经想不起来了,可哥哥脖子上被烟头烫伤的痕迹,还有围在四周无动于衷的旁观者,他们惶恐却又不安的眼神。
我永远都不会忘记。
也就是从那一刻起,意识到这个世界并不平静。
有一种畸形的行为,叫暴力。
还有,你永远不知道一个人的思想下线,可以有多低。
如果说当时产生的孤独感是模糊不清的,那么初中时期经历的一件事,更加深了自己的那种孤独。
那是校庆的时候,初中三个年级的师生,聚集在校礼堂,观看学生表演,我的班级,集中坐在礼堂的左面倒数三个排。
演出开始后不久,我前面有两个邻班的女生,断断续续,前后***朝一个女孩子脸部扇了几十个巴掌。
其中一个女孩,边扇边骂,嘴里还振振有词,叫你TMD狂!你敢告状试试!撕破你的嘴……
环顾周围,似乎没有一个学生受到影响,大家都在听着台上的男孩吹着萨克斯……
或许是小的时候受过这方面的刺激,当时不知哪来的勇气,竟然跑去告状了,尽管,去的是那么小心翼翼。
和老师说完以后,默默回到座位上,然而过了很久,都不见老师有动静。
这边的女孩子,仍然被扇着巴掌,泪珠一滴接着一滴,重力加速度。
向后看,发现老师正同另一位男老师,有说有笑。
那一刻,又刷新了我对老师的认知。
并不是每一位老师,都配的起这个称呼。
转过头来,不知道自己是打了鸡血还是吃错药了,蓦地站了起来,鼓掌 “好!好!好!”,又喊又叫,还莫名其妙地大哭起来。
前面的三个女生,打人的和被打的,都停下来,望着我。
吹萨克斯的男孩子也吓得不轻,停下来,呆呆的站在台上。
台下随后掌声也零星响起,大家还以为男孩的演出已结束了,之后,便爆发出隆隆掌声……
哭的稀里哗啦的自己,也不知道是站着还是应该坐下……
那时的感情,真的是很复杂,现在回想起来,都梳理不清。
有时觉得自己很可笑,有时又觉得自己很可悲。
人,真的是一种奇怪的动物。
有暴力,亦有低级趣味,有欺凌,亦有同辈压力。
『我们,热衷于在同辈里,找寻存在感。』
所以在各种圈子里,不论是小学生、中学生,还是高中生、大学生,甚至在职场圈,乃至职场圈的各个阶层,不管是什么样的圈子,慢慢总会进入这样的一个怪圈。
圈子里,总是要有一个角色,用来被欺负,充当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
没错,就是那些异类。
那些挣扎在同辈压力最底端的“异类”,那些无论如何也发不出声却一遍一遍呐喊的“异类”,那些被孤立的“异类”。
而其余的人,多半会不约而同地默许,理由也很简单,总要有这样一个的人。
不然,万一轮到自己呢?
呵呵。
我们把这种行为,称之为建立群体认同的过程,也叫“同辈压力”。
事实上,很少有人不受它影响,我们都不自觉的助长了这样的氛围。
理由是,怕自己被当成异类打压。
只是,如果一定要有这样的角色,可不可以,让他们稍有尊严。
为什么有些人要那样过日子,以一种糜烂的方式。纵使年少无知,欺凌弱者却像食肉一样随便,且毫无罪恶感。
于是孤独,浸入到骨子里,我哭。
我哭,不是因为 “角色”被欺压而难过;
亦不是因为旁观者的漠视让自己倍感压力;
也不是因为画面太“血腥”,顿时吓哭;
更不是因为老师的“无为”(相信更多老师不是这样子),瞬间委屈到落泪;
而是发现,一直以来,自己头脑中那种根深蒂固的东西,原来,和周围人不一样。
原来,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根深蒂固”,生活。
那一刻,最孤独。
以为自己成熟了,处理类似的问题,也会游刃有余,至少不会因为他人与自己思想上的不同,就倍感忧虑,多少会见怪不怪。
然而很多事,都不是自己想像的那样。
毕业后通过朋友介绍,去日本神户的一家公司,当制图员,自己不怎么会日语,所幸工作内容不需要太多的语言交流。
社长,是一位中年男子,45岁,有一个温婉贤惠的妻子,行为举止,端庄得体,有两个可爱的孩子,一儿一女。工作上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白衬衫一天一换,细节做得各种到位。
然而,在公司待久了便发现,社长不光白天工作很有规律,夜晚私生活方面也安排的井井有条,每天晚上8点,准时相约一个按摩妹,雷打不动。然后12点之前,准时回家。
这种事情,你懂得。社长的妻子是否知道,至今是一个谜。然而全公司都知道的事情,难道她不知道吗?
事实上,社长也会把这种夜生活当做是一种给公司男职工的福利,大家也都乐意接受。
正所谓他给的名正言顺,大家接受的也心安理得。
我一遍又一遍提醒自己,这是一个多元化的世界。
尽管将白天的工作和夜晚的生活种种结合在一起,很难想像这出自同一人,典型的人格分裂。
于是我告诉自己,这是自己的孤独,与他人无关。
下班后,一个人坐公交回租住的公寓,窗外树影婆娑。
或许是生活得太过平静,又或许耳边整日充斥着听不懂的日语,杂乱中夹杂着聒噪,心情不好的时候,一整天都不想说话,感觉周围的世界,是那么的不真实。
看着窗外嬉戏的小孩,觉得与他们的距离好远,又莫名的羡慕他们,可以肆意地玩耍,可以听懂周围的语言,知道一整天,周围世界到底发生了什么。玩累了,又可以跑回家肆无忌惮地吃着妈妈做的饭菜,熟悉又温暖。困了,又可以倒头就睡……
公交车穿过繁华的街道,灯火通明,却没有一盏,是为自己而亮,匆匆路人,喧嚣依旧……
更多的时候,周围的人都是忙忙碌碌的。
倒不是说冷漠,而是每个人的时间实在有限,各自又有各自的生活,他们无意关照你,也无义务关照你;无意伤害你,也没理由伤害你。
偶尔关心你一下,总要心存感激。
尤其是,在这个高速运转的社会大机器里。
下车后,拖着步子,行走在喧闹人群中的自己,头顶星空,恍如空气。
世间孤独,有多少种呢?
天上的星星有多少,孤独就有多少种。
周末冬日的午后,睡觉,昏天黑地的睡。
一觉醒来,发现天黑了。
张开嘴,喉咙痛得厉害,嘴巴苦的难受。
睁开眼,呆呆的望着天花板,空荡荡的屋子,被黑暗吞噬着,不敢开灯。
生怕开了灯之后,不知如何面对,接下来空虚的时间,仿佛一开灯,就会把寂寞点亮。
接着睡。
半夜猛地醒来,才意识到,自己客居他乡。
人活着,其实活的是一种“自我感觉”。
同样的人和事,每个人的思想不同,感知就不同。
有人争名,有人夺利,有人贪吃,有人好色,有人喜静,有人好动……
不管追求什么,都是为了“自我感觉良好”,也可以说,是为了“心安理得”。
只不过,是“自己的心”安,“自己的理”得,没有一个人,会折磨自己的感觉,和自己过不去。
即使是强迫症患者,也会认为,自己强迫自己做完某些事情,会让自己舒服。
『我们,常常习惯用时间,来填饱饥饿的自我感知。』
当我们的时间无处安放,亦或是,我们不愿意把时间花在某一方面,却又对此无能为力时,
孤独,便乘虚而入。
于是,当我们百无聊赖时,会试图将时间花在与友聚会,游玩,娱乐等那些让我们身心愉悦的事情上,以此寻求精神寄托。
当我们身处某事,自我感觉良好时,也常会唯恐时间不够用,甚至诸如花费0.01秒想一下:“现在的自己,状态真不错”这样的事情都会觉得是一种浪费。
很多时候,我们发朋友圈,希望博取他人的关注,赢得他人更多的时间,以此弥补我们的自我感知,让它时刻处于“自我感觉良好”的状态,恰恰此时刷朋友圈的对方,也正好有无处安放的时间。
于是,大家都寻求到了彼时彼地的情感平衡。
『世界,越来越趋向于信息的贬值,注意力的稀缺。』
而个人的自我感知,恰恰又喜欢同时间做博弈。
筹码,便是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