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兔同笼问题怎么说,学生容易理解。
1,列表方法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简单、直观、不易出错。
2.假设方法
假设14只鸡都是鸡,14x2=28,差38-28=10。而且每只两条腿的鸡都会变成兔子,所以要给五只鸡各补两条腿。所以有5只兔子,14-5=9只鸡。
3.抬腿法
让每只鸡用一只脚站立,每只兔子用两只后腿站立。那么地面总英尺数只有原来的一半,即19英尺。鸡的脚数和兔子的一样,兔子的脚数是兔子的两倍。所以,如果从19减去头数,剩下的数是19-14 = 5只兔子,14-5=9只鸡。
4、截脚法
如果从每只兔子身上切掉1脚,每只兔子切掉2脚,那么每只鸡就变成了“独角鸡”,每只兔子就变成了“两条腿的兔子”。这样,鸡和兔子的总脚数从38变成了19;如果笼子里有一只兔子,总脚数比总头数多1。所以总脚数19和总头数14之差就是兔子数,即19-14=5(只)。所以鸡的数量是14-5=9(只)。
到了四年级,就不能用方程解决“鸡兔同笼”的问题了。
从表面上看,孩子们还没有学到这一课。根本原因是教学要尊重儿童的发展规律,这就涉及到儿童的发展心理。你不了解孩子发展的心理,就把大人的思维模式套用到孩子身上,这就是现在很多家长辅导作业崩溃的原因。
比如孩子的逻辑能力是在发展过程中逐渐提高的。当你的孩子6个月大的时候,当你和他玩屏蔽的游戏时,他会笑。这是因为他此时没有推理能力,他认为看不见的东西是不存在的。因此,当他看到这个屏蔽动作时,就像一个成年人看到一只孙悟空突然出现在他面前一样,他当然笑了。
但是孩子2岁的时候,因为开始有推理能力,就不笑了。到了5岁,他的推理能力已经进步到了“张老师比王老师高,王老师比李老师高”的地步。
对于成年人来说,这个问题和A大于B and B大于C完全一样,所以A大于C..孩子明白这一点,早9岁,晚11岁。
著名发展心理学家皮亚杰教授首先发现了人类认知发展的规律。按照他的观点,青春期过后,青少年的思维会进步到“形式运算”的阶段,会具备抽象思维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