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活动中所谓的"休克疗法"

分类: 商业/理财

问题描述:

包括性暗示,名人效应等,我主要想知道这个"休克疗法"的来历以及心理学原理.

解析:

1. “休克疗法”原是医学上临床使用的一种治疗方法。后来,这一医学术语被用来形容治疗经济危机的“后遗症”———通货膨胀。此种经济药方的基本用意在于:采取严格从紧的金融货币政策,辅以压缩消费的手段,强行弥合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的缺口,达到短时间内遏制通货膨胀的目的。由于上述经济措施具有很强的冲击性,社会经济会受到极大的震荡,甚至处于“休克状态”,故有了医学上的“休克疗法”的比喻。

20世纪80年代中期,被美国经济学家萨克斯引入经济领域。当时玻利维亚爆发严重的经济危机,通货膨胀率高达24000%,经济负增长12%,民不聊生,政局动荡。萨克斯临危受聘,向该国献出锦囊妙计:放弃扩张性经济政策,紧缩货币和财政,放开物价,实行自由贸易,加快私有化步伐,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上述做法一反常规,短期内造成经济剧烈震荡,仿佛病人进入休克状态,但随着市场供求恢复平衡,经济运行也回归正常。两年后,玻利维亚的通货膨胀率降至15%,GDP增长21%,外汇储量增加了20多倍。

2.性暗示广告

广告内容用女性或男性的身体作为商品的载体(性)来表达,以一定的商业目的为导向。人体本身是有隐私性的,对于女性或男性人体的展示来迎合某些人的趣味。

3.名人效应

名人的出现所达成的引人注意、强化事物、扩大影响的效应,或人们模仿名人的心理现象统称为名人效应。如赵薇演了《还珠格格》出了名,于是赵薇的朝天式的爆炸发型,便成了少女们的模仿对象。以体操运动健将李宁命名的服装也成了名牌。各广告媒体利用名人,也是利用了名人效应的作用。

应该看到,权威效应、广告效应与名人效应之间的内在联系相当密切,广告效应往往借助于权威效应与名人效应,但三者是有区别的。

显然,权威效应、名人效应是不直接介入商业行为的,但这两种效应都有助于借用权威、名人者强化自身形象,只不过前者的“权威”在事件中起主动的、直接出面的形式:而后者的“名人”是被动的被仿效或借用。当然,广告效应纯属商业行为了。

中国自南唐李熠起欣赏小脚,以至于此后世代兴起缠足风,直到延续到民国时期。究其原因,也是李后主宠爱的名妃的名人效应——这个名妃用绫子缠足,脚小可人。“上有好之,下必其焉”,于是女人竞相仿效。

“东施效颦”的典故,也由西施的名人效应引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