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情作文800字
网络舆情作文800字1在新媒体和信息传播飞速发展的时代,网络给现代人带来了信息便利,但也带来了难以预料的弊端——舆情绑架。人们在不知道发生了什么的情况下辱骂当事人。这时候禁止明辨是非,不要舆论绑架。
虚拟的网络世界为众多生活压力无处可寻的“键盘侠”举起了他们的武器,在没有实名登记制度的保护膜下为他们发泄,给原本争议不断的新闻事件增添了暗流,驱使一群不明真相的人对他们指指点点。
明辨是非,正确对待真相。尼采曾说:“所有用舆论思考的人,都是闭眼的人。”是的,但作为人类,我们都需要思考正在发生的事情,而不是仅仅跟随舆论的“大浪”,毫无原则地大部队行动。一篇感人的文章在微信朋友圈流传时,深圳作者劳尔为患白血病的女儿募捐。一度有网友捐款过百万。后来又爆出劳尔家不穷,成了“死刑犯”。剧情的反转让人猝不及防。一开始,网友们很同情他,下一秒,随着事态的发展,对他的行为感到厌恶。这种“摇摆”的态度是满分,这是不分清是非造成的。在不明真相的前提下,感情用事,先付出爱,是不理智的;揭露真相大喊自己被骗,把气撒在已经悲痛欲绝的一家三口身上,也是一种错误。只有正确对待事情的真相,才能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
明辨是非,拒绝舆论绑架。现在新闻变化很快。上周发生的事情,在某些人眼里,一眨眼就成了历史。我们总是记住那一刻带来的痛苦,然后忘记反思。比如某地男孩落井的光明事件,家人对孩子的紧张在编造者口中变成了对施救者的侮辱。一时间,人们纷纷附和,将玻璃渣洒在这个家庭的“丧亲之痛”上,其心痛程度可想而知。在不了解真相的时候,不要进行舆论炒作和绑架,这样只会掩盖真相,让受害者更惨。
远看八达岭老虎伤人事件,网友指责老公不帮忙;近日,该女生涉嫌盗窃,被网络爆料自杀,但被证明并未盗窃。所有血淋淋的事件告诉我们,面对日新月异的信息社会,更需要明辨是非。
明辨是非,不受舆论影响,拒绝成为网络暴力的参与者,让网络的天空更蓝。
今天总是无缘无故断网,导致我一次次重启电脑。简单的邮件发了很久,在优酷上看电影总是给出“找不到网页”的错误。多么懊恼!
我妈建议我关掉手机去户外玩。到了楼下,发现小区很多小伙伴也被强制下网了。大家都谈到了断网的烦恼:QQ聊天聊到一半,玩游戏的人手痒得厉害,网购的茜茜还念念不忘自己喜欢的一双鞋,下载资料的陈辰后悔自己应该早点开始...总之大家都因为她上不了网而有点不爽,爱玩游戏的都迫不及待想知道哪里没有断线。一开始大家都以为小区的网线有问题。后来看了新闻才知道是太阳风暴(磁暴)的干扰,让网络一直断断续续,让人很焦虑。
我们现在非常依赖网络,看电影,上网。看书,上网;找资料,上网;即使我看不懂英语,我也可以在网上听翻译...我觉得互联网很好,很快。我什么都不知道。它帮助我们了解更多的知识,开阔我们的视野,丰富我们的娱乐生活。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购物、找工作和交朋友,通过博客让别人了解自己已经成为一种时尚。网络给我们带来了方便快捷的交流方式和广阔的个人展示空间,让整个地球变成了地球村。
我在一次次的断网中体会到了互联网的重要性。它已经像空气和水一样深入到我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通常情况下,我们在方便使用的时候似乎并没有什么感觉,但是一旦我们失去了它,我们就更加意识到它的意义了。但是,我们还是要看到网络的负面,尤其是不要沉迷于网络游戏,要学会正确使用网络为我们服务。
微博实名制的一个明显后果就是,网民再也不能穿着马甲在网上胡作非为了。这是争论的核心,后实名制的个人将很难在网络上随意发表意见,从而为一些秘密找到一个出口。如果从群体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或许会有新的认识。互联网的发展,尤其是微博的发展,为不同“心理群体”的形成提供了环境和条件。
心理学家的研究早就表明,心理团体形成后,他们的感受、思想和行为会变得与独处时大相径庭。法国著名心理学家勒庞对此有许多发人深省的理论:从成为一个群体的成员开始,有学问的人就失去了对白痴的观察能力。心理群体容易冲动、善变、急躁,易受暗示、轻信,道德水平很差。群体中有人对真相的第一次扭曲,是感染性暗示过程的起点。
在暗示和相互感染的驱动下,一个人编造的奇迹会一下子被所有人接受。群体推理的特点是把互不相同、只有表面相似的事物混合在一起,立即对具体事物进行概括。懂得操纵群体的人给他们提供了这种论调。
有一个重要的舆论概念叫做“沉默的螺旋”,意思是“多数人现有的舆论对少数人意见的无形压力,形成了一方公开发言,另一方越来越沉默的螺旋过程,于是产生了一个更强大的舆论。”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就是群体心理的过程。最终的“舆论漩涡”或舆论一边倒现象,是群体心理的重要特征。
很多人的发言听起来很有激情,很有逻辑,但是仔细一想,发现没有内在的逻辑联系,无法得出这样的结论。但心理群体往往会忽略这种“思考”,完全接受。在匿名的情况下,这种群体心理效应被放大。匿名无异于给了说话者一件隐身衣,同时也为他放纵自己、散布谣言、歪曲真相提供了便利。这就是为什么留言板上有大量露骨恶心的色情表达和完全无聊无耻的攻击谩骂。“地震”“谣言盐”论瞬间让社会恐慌。
虽然心理团体会谩骂甚至轻微的反驳,但面对“舆论漩涡”,有些人却沉默不语。但是,一个真正清醒理性的声音,还是可以大大削弱群体心理效应,让舆论回归理性轨道。这是勒庞说的:有时候仅仅一句甜言蜜语或者一个及时觉醒的形象,就能阻止群体最血腥的暴行。
这种群体心理既能对社会发展起到积极作用,也能对社会进步产生消极力量。这种力量,从根本上说,大多是非理性的,社会进步还是要靠理性的、建设性的力量来推动。但这种群体心理在现实社会中往往是无法避免的,何况在互联网技术条件下?实名登记制度可能有助于摆脱匿名发言人的隐身衣,削弱这种群体心理效应。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社会正在向网络化方向发展,网络已经成为一种新的媒体,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网络舆情和更为严重的网络暴力开始出现,成为理论界、网络媒体和国家网络主管部门重视的新问题。本文分析了网络舆情和网络暴力的成因和影响,探讨了如何构建健康和谐的网络环境,进一步促进我国网络的健康发展。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网络在技术层面上逐渐成熟。随着互联网和浏览器的出现,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网络迅速进入了每个人的生活。到2005年,内地联网计算机4560万台,网民人数103万。从这些数据中,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互联网行业的快速发展。互联网在人们的学习、生活、工作等各个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网络也从单一行业变成了渗透中国各行各业的大众产业。
随着网络成为新世纪的主要传播方式,网络舆情应运而生。网络快速高效的特点使得网络舆情的形成和发展错综复杂,逐渐成为社会舆情的重要组成部分。
谭薇(2004)认为“网络舆情是公众在互联网上传播的关于某一焦点的有影响的、有倾向性的观点或言论。”孟小平认为,舆论是公众对其所关心的人、事、现象、问题和观念的信念、态度和看法的总和,具有一定的一致性、强度和持久性,对相关事件的发展产生影响。所以有人把网络舆情描述为在互联网上对社会问题的流行观点或言论。从这个角度来说,网络舆情本质上还是一种社会舆情,是舆情通过网络传播的社会舆情。
笔者将从网络舆情的主体、客体、传播形式三个方面总结网络舆情的特点。
网络舆论主体:网络是平等自由的,网络中人人平等。网民可以直观地对社会存在的一些问题发表意见,谈论国家大事,发泄不满。调查显示,2005年,中国网民多为男性、未婚、30岁以下的年轻人,且多为本科及以下学历。个人月收入在500元以下最高,学生占网民总数的三分之一以上。
网络舆论的对象:网络巨大的承载和效力决定了网络舆论会涵盖政治、经济、文化、民政、娱乐等方方面面。只有那些近期的重大新闻、热点、事件、问题,能够引起人们关注的,才会被网络舆论广泛传播。
网络舆情的传播形式主要有:新闻评论、BBS论坛、博客、新闻、跟帖、转帖。其特点是直接、高效、快速、偏离。首先是直接性,网民可以通过BBS、微博、网站直接获取信息并立即发表意见;其次,网络舆情具有无限即时快速传播的可能性,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舆情高效快捷;最后,网民可以在网络中更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而由于网络空间法律和道德的约束较弱,很容易导致一些盲目、冲动和不负责任的言论传播。
网络舆情是社会进步的一种表现,对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有目共睹。它促进了信息的公开和透明,使其成为公民行使监督权的新的便捷方式,也使其成为现代反腐败的新载体。但是,它也有自身的缺陷。现在我们关于网络环境的法律法规还不完善,但是它的快速发展也会促进这个监管体系的完善。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网络舆论在当今社会的作用。
最近,一种被称为“网络暴力”的社会现象逐渐出现在人们面前,并引起了广泛关注,成为人们讨论的焦点。网络暴力到底是什么,我们应该如何应对,需要进一步研究。
如今网络暴力问题备受关注,但学术界并没有一个权威的定义。姜方炳发表于2011:“网络暴力”是由网络行为者的互动行为叠加,进而可能损害当事人的名誉权、隐私权等人身权益的一系列网络失范行为。从所发生的事情中,我们不难看出,网络暴力一般分为以下几种形式:
恶性语言攻击:网民出于个人好恶,在论坛等平台上发表攻击性、煽动性、侮辱性言论。葛·弘毅教授指出,“公民享有言论自由的宪法权利,但是,演讲者也必须为自己的言论承担法律和道德责任。比如很多网络论坛上的评论。”过度人肉搜索:恶意过度的人肉搜索给社会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英国在报道中国“人肉搜索”的新闻时,将“人肉搜索”翻译成“人肉搜索引擎”,并加上“猎杀女巫”来形容中国的“人肉搜索”,就像当年人们聚集起来围剿女巫一样。
后续行为骚扰:人肉搜索公布个人信息后,部分网民对当事人及其亲友的日常生活进行骚扰,甚至人身攻击,从而使原本发生在网络虚拟世界的暴力行为在现实世界中得以延续。
在互联网占据人们生活方方面面的今天,正确对待互联网,客观看待网络舆情,完善互联网法律法规,是主要任务。另一方面,网络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即使法律再完善,也无法完全杜绝网络暴力现象。网络问题无法通过法律手段完全制止和解决。为了减少网络问题的发生,还应该做好社会道德建设,提高网民的道德修养,为网络的发展创造一个健康广阔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