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漫谈不能感同身受不是你的错。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著名先驱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曾提出人格教育的三大基石:

1,* * *制胜思维

2.给予大于索取

3.注意别人的看法和感受。

第三点,人需要有同理心。

共情,也译为“设身处地”、“情感移入”、“狂喜”、“* * * *感”、“感同身受”。一般指心理换位和换位思考。也就是说,把自己放在对他人情绪和情感的认知意识、把握和理解中。

脑神经科学研究发现,人脑中存在被称为镜像神经元的神经细胞。

这些神经细胞通过激活和传递,可以使人感受和模仿他人做出的情绪或表情。

这说明人与生俱来的“同理心”,感受他人的情绪是人的天性。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真正能“重视他人意见”的人并不多。

根本原因其实是共情的“三大敌人”——信息不对称、心智模式不同、基本归因谬误。

我曾经在团队建设培训中听过这样一个故事:

从前,有一个牧场,那里住着一群羊。

牧场主每天给羊喂草和山泉,让它们在羊圈里自由自在地生活。

绵羊每天都过着平静的生活,直到有一天,牧场主带来了一头猪。

猪被放进羊圈,就开始嚎叫反抗。

羊非常讨厌猪的反抗,心想:这不过是理发罢了。每天都有吃的喝的。有什么好哭的?

但是猪心里想:我吃得越多,长得越胖,我的命就丢得越快,我必须马上逃跑。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羊之所以讨厌猪的反抗,是因为它还没有学会“设身处地”。

但在我看来,羊真的被冤枉了。因为从羊的世界观来说,它永远不可能知道牧场主要的是猪的命,而不是猪的毛。

羊无法理解猪的生活,所以永远无法站在猪的角度思考问题。

而这就是同理心的第一个敌人——信息不对称。

老婆的闺蜜最近和男朋友心情不好。她总说男朋友不在乎自己,不会设身处地为自己着想。

在我看来,这其实是男女不同的心智模式。

面对同样的事情,男人在沟通的时候更多考虑的是如何更快的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情绪并不是很重要。

另一方面,女性正好相反。在沟通中,女人更多的是分享和传递过程情绪,有时候结果并没有那么重要。

两种思维方式的差异很容易导致以下对话:

女:“我明天不去医院了”(题目出现)

男:“啊,但是我已经请假了。然后你去医院,我再重新安排。”(有轮班问题不能陪女朋友去医院,需要解决)

女:“你为什么只关心轮班?你不管我明天为什么不去医院?”希望分享一下明天不去医院的感受,而不是解决陪伴的问题。

男:“哦,那我们为什么不能明天去?”后天去可以吗?“(解决女朋友的问题,继续尝试解决调班问题)

女:“你就知道转班。你一点都不关心我。”(情绪得不到关注,矛盾产生)

这种对话在生活中很常见,女性朋友经常会责怪男朋友不够体贴,没有为自己考虑。

其实这就是同理心的第二个敌人——不同的心智(思维)模式。

再来说说心理学上另一个著名的实验——好心人实验。

心理学家约翰·达利和C·丹尼尔;C. batson想测试宗教信仰对帮助他人的影响。

他们从普林斯顿大学神学院招募了一批学生,让他们在另一栋楼里给其他学院做演讲。

研究人员专门为这群学生安排了不同的演讲主题,一半学生的演讲主题是“好撒玛利亚人”。

另一半学生去做了一个关于更世俗的演讲。

在去讲座的路上,学生们会遇到一个由研究员扮演的摔倒的路人,请求帮助。你认为哪一组学生更愿意帮助陌生人?

答案是没有区别。

研究人员还为不同的学生安排了不同的授课时间。一些学生需要立即到达场地,而另一些学生有足够的时间。你觉得这次哪些同学更愿意帮助陌生人?

只有10%的必须赶到会场的学生立即救助了摔倒的陌生人。在那些有足够时间的学生中,60%愿意帮忙。

这个实验告诉我们。一个人的行为或思想不是由他的本性决定的,比如他到底是谁,他信仰什么宗教,他有什么性格。是由其所处的情况决定的。

同理心也是如此。我们之所以常常不能觉察到别人的感受,是因为我们总是以性格、人品等内在原因来判断,而忽略了对方的处境。

这是同理心的第三个敌人——基本归因谬误。

(1)“感同身受”是人类的一种自然生理反应,但真正“感同身受”是很难的。

(2)信息不对称是共情的第一大敌。要避免羊和猪的故事,首先要消除信息不对称。

(3)男女思维方式不同也是无法“感同身受”的重要原因,心智模式不同容易导致沟通冲突。

(4)“好撒玛利亚人实验”告诉我们,决定人的行为和思想的并不是(至少不仅仅是)其内在特征,还有人所处的情境。

(5)有时候人们说你不能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但这不是你的错。生活如此美好,不需要把一切都浪费在别人的行为指南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