蚂蚁森林真的只是一个小游戏吗?

我观察蚂蚁森林有一段时间了,我想谈谈我的看法。

以前毕竟总是戴着有色眼镜看支付宝,所以这个产品刚出来的时候,我没有体验的欲望。过了一会儿,周围的人都开始聚集能量,群里开始议论。有人说,蚂蚁森林大概是继余额宝之后,支付宝里唯一一个广受好评的产品。于是我又开始明白了。

这次为了保证不是无脑消费支付宝,我特意找了蚂蚁森林的支付宝的朋友来查,他们会帮我注意事实错误(主观判断当然是我说了算)。

我想从四个层面来说蚂蚁森林,由浅入深,从表面逻辑到商业逻辑。

1楼偷菜:社交分流

我把蚂蚁森林的话题扔进了我的产品经理交流群。讨论最多、争议最大的一点是,这是否是支付宝社交战略的一部分。

偷能量和之前在社交平台流行的偷菜没什么区别。有目共睹的是,把偷菜这个游戏复制到蚂蚁森林,可以迅速创造大量的互动,大量的用户活跃度,大量的好友添加。

(在蚂蚁森林页面,有醒目的排名模块和添加好友模块。)

但支付宝社交战略三大转型的意义,只能算是一个指引。玩蚂蚁森林的人互动,但是这种互动不能复制到其他环节;蚂蚁森林的用户打开率无法转化到其他功能上,而支付宝的打开率已经很高了,蚂蚁森林无法在提高支付宝用户留存上做出努力;加好友只能算是一种引导,让那些好友躺在通讯录里,但除了偷能量,绝不会干别的。

事实上,按照支付宝朋友的说法,蚂蚁森林根本不是社交策略的一部分。他们甚至还没有成立一个全职部门,到目前为止它仍然是作为一个虚拟项目来运营的。蚂蚁森林成立之初,其实是在支付宝三大账户的碳账户下。换句话说,这个产品是从绿色金融的角度设计的,可以分流社会流量,只是设计的玩法带来的额外收益。

那么什么是碳账户呢?这是第二个层次。

二级绿色金融:碳账户

这两个概念是支付宝提出来的。相比马老板提出的一大堆概念,还是比较接地气的。

碳账户不是一个投机的概念或公共物品,而是一个在可预见的未来将变得越来越重要和实用的金融术语。当《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规定的碳排放完成后,国家才可以进行碳汇交易,也就是说,可以用真金白银购买二氧化碳排放。

很多国家都有所谓的碳税,即高污染、高排放的企业要缴纳一定的费用,原则上是为了弥补对环境的损害。而绿色生产企业可能会得到很多补贴。再者,在碳交易市场,高污染、高排放的企业也可以直接购买碳排放量。

(来源:碳排放交易渐行渐近——大河报。com)

过渡到个人,就是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碳账户,积累所谓的能量,这是可以量化的,是有实用价值的。

蚂蚁森林与中国北京环境交易所(CBEEX)合作开发了一套算法,涵盖线上购票、地铁出行、生活缴费、预约登记、ETC支付、步行、线下支付、电子发票,还将接入共享单车、绿色套餐、电动汽车充电桩。这只是开始。

以后如果能打通更多的环节,比如买更多的环保家具,买一辆低排放的车,出门不打车,无纸化办公,读书.....每个人的碳账户将得到更好的界定。碳账户只要定义好,操作好,就意味着可以交易,所以有很大的金融意义。

第三层公益:品牌形象

如果说社交导流是碳账户布局下的附加收益,那么品牌形象的提升则是更大的附加收益。

蚂蚁森林之所以很少有差评,也和它是一个公益项目有关。毕竟从政治上来说,你很难批评做公益。

阿拉善种植的梭梭树都是真实的,有据可查。而且不像很多公益项目只捐钱,大家都是用乐趣来节约能量种树,把虚拟的树变成真正有价值的树。至少在我看来,蚂蚁森林正在逐渐缓和原有生活圈带来的负面形象。

这种产品形式确实是公益项目的一种创新。据说在一些国际会议上,很多国家都对蚂蚁森林表示了浓厚的兴趣。从公益的角度来说,蚂蚁森林很亮,但是这种亮眼睛也是有成本的,这是我接下来要说的。

(蚂蚁森林在阿拉善梭梭6号林)

第四级业务:价值转移

蚂蚁森林成长路径中的关键点是,能源种下的树是真树,可以算是整个产品的点睛之笔。他们团队设计产品时,最初只考虑虚拟植树,但总觉得不够,意义有限。据说他们当时随口说,为什么不种一棵真的树?这种想法是前所未有的,也意味着巨大的挑战。经过深思熟虑和确认,他们还是决定种一棵真树。所以他们真的找到了阿拉善SEE。

从去年8月到今年年初,不到半年的时间,蚂蚁森林已经积累了2亿用户,活跃度高得吓人(朋友说不能公开),种了几百万棵树。互联网好评,用户玩得开心,也做了公益,鼓掌,让座。从表面数据来看,很多我们熟悉的主流互联网产品都远远落后,这个成绩也算是很成功的了。

但作为一个创业者和产品经理,我知道这并不容易。因为用户开心的背后,是支付宝的巨额投入。这1,000,000棵树的背后是这1,000,000棵树的成本,真的是从蚂蚁金服的口袋里出的。

从产品逻辑来看,应该说用户做了绿色行为,增加了碳账户中的绿色能量。蚂蚁金服用真金白银买树,然后用这些能量和用户交换。看起来用户的绿色行为确实转化成了一棵树,但在转化的过程中,代价是蚂蚁金服付出的:

用户创造绿色能源——蚂蚁森林花钱从公益组织买树——用真树买绿色能源。

一个好的产品逻辑应该是能够持续运行,不担心天花板的。比如微信,从来不担心说他们用户太多。淘宝不会突然说,唉,现在卖的东西太多,流量太大。但是蚂蚁森林会担心。如果种一亿棵树,蚂蚁森林还会继续做吗?

有人会说这是互联网+里的公益项目。公益项目怎么能只讲钱呢?公益项目也讲商业逻辑。我们举个例子。微信和支付宝走的都是公益基金,商业逻辑更清晰——用户走,有广告需求的公司买单。在这种交易中,用户关注和绿色行为,获得公益资金,企业付费,获得用户关注和品牌形象。这种公益商业逻辑也是可以成立的。

在蚂蚁森林的逻辑中,用户为绿色行为付费,获得了真正的公益行为(种树),而蚂蚁森林为之付费,似乎只能获得品牌形象(大家一致好评)和一些微弱的社会导流。对于蚂蚁森林来说,他们不需要为任何产品付费。而是他们的流量来自于主产品支付宝。在目前的规划中,蚂蚁森林无意商业化。

看来这个逻辑还是花钱买用户开心。

前面也提到了碳账户的概念。蚂蚁森林既然是为碳账户而生,现在就处于培育市场和用户的阶段。在大家积累的能量越来越细化,能够真正在市场上交易之前,在碳账户真正成为支付宝三大账户之前,可能还是烧钱的阶段。中转航班到达前的过渡期要付出的成本,蚂蚁金服是否愿意一直付出,愿意付出多少,都要受到质疑。

最后说一下我个人的看法:蚂蚁森林是一个很有意义的尝试。我觉得这个尝试在大家经常提到的“互联网+中的公益”中的价值,远不如在未来的绿色金融中的价值。在公益和环保中谈论金钱和商业逻辑似乎很奇怪,但事实是,公益和环保只有与真正的商业逻辑良性互动,才能更有效地发挥作用。当我们的绿色行为真正产生价值的时候,这个价值才真正可以在市场上交易,环保事业才可能攀上一个新的台阶。

用产品和技术的力量真正改造一个行业,是每个互联网人的梦想。我想蚂蚁森林的同学也很期待那一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