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落入最实用的心理学知识的陷阱!
1,幸存者偏差
2018全国高考有一道作文题目:二战期间,为了加强对战斗机的保护,英美军方调查了战后幸存飞机上的弹痕分布情况,决定在弹痕多的地方加强。然而,统计学家沃德认为,应该更多地关注弹痕较少的部分,因为在这些部分受到重创的战斗机已经坠毁了,事实证明沃德是对的。
“幸存者偏差”理论表明,我们看到的一些“真相”是经过筛选后被故意留下的。这些飞机弹痕少的地方才是致命的地方,因为很少被击中。一旦被打击,他们已经崩溃了,没有办法站出来反驳。有些抽了一辈子烟的人活到99岁,说:“你看,我抽烟的寿命很长,抽烟对身体不是有害的,而是有益的。”因为那些抽烟却英年早逝的人,是没有办法站出来反驳的。
幸存者偏差(Survivor bias)是一种常见的逻辑谬误,它让我们忽略了已经被过滤掉的关键信息。幸存者偏差告诉我们,你看到的其实是你想看到的。
"2.归因偏差中的利己主义”
你的出身家庭正在慢慢摧毁你;穷人的思想正在慢慢地摧毁你;你的坏心情正在慢慢摧毁你...把一切归咎于外界,显示了保护自我价值的能力。当个体参与到某件事情中时,为了维护我们的自尊,我们一般倾向于把成功内在地归因于自己,归因于自己的能力。
对于失败的原因,如不健康、拖延症、三分钟热度、沟通冲突等,我们一般倾向于将其归因于外界因素,而不是自怜。归因偏差中的利己不同于外在归因。利己主义的归因偏差意味着成功一半是自己的功劳;失败了就把锅扔给别人。
男女朋友之间发生矛盾时,会认为对方是在找麻烦,在“做”;我考砸是因为考场太吵,题太难,卷子太严,我考得好是因为我聪明。赢了比赛是自己牛,也只是因为有些猪队友总认为所有的坏事都是别人的坏事,却看不到自己的不完美。
"3.行动者-观察者偏差”
当我们是观察者(看客)的时候,很容易把别人的行为(行为发生者)归因于他的人格特质;当我们是演员时,很容易把自己的行为归因于情境因素。
在观察他人的行为时,他们倾向于指责他人的性格,而忽略了情境因素的影响。当你观察自己时,你受到环境的影响。有时我们开得很快。这个时候我们有自己的情境原因,可能是着急,想去医院。但是看到有人在路上飙车,我们会说司机是傻逼。
当你带着另一半下班回家,看到另一半躺在沙发上,你可能会觉得他懒得像头猪;如果你一个人躺在沙发上,你可能会觉得累。
"4.沉没成本效应”
当人们决定要不要做一件事的时候,不仅要看这件事对他们有没有好处,还要看他们过去有没有在这件事上投资。
我们把这些用过的、不可回收的费用,如时间、金钱和精力,称为沉没成本。比如赌博。即使已经输了钱,对自己“战绩”盲目乐观的赌徒,也总认为自己赢的比输的多。这是因为经常赌博的人往往会有认知偏差。他们总是记得赢钱的情况,却忽略了输钱的情况更多。
人们想要收回已经发生却无法收回的沉没成本,做出许多不理智的行为。在赌博还没有完全结束的那一刻,这种“差一点就赢了”的认知偏差,让赌徒觉得自己还没有输,还有机会赢回之前输的钱。
"5.向后视力偏差”
向后看的偏差在国际象棋术语中解释为“马后炮”。我们可能遇到过这样的人。看完比赛,他们开始感叹:“早知道他会晋级”;当你买股票赚到钱的时候,你说:“我早就知道X股是牛市……”。
事后分析比事前预测容易得多。他们对“事后诸葛亮”的分析只是记忆有偏差,而偏差并不是人们有意让别人知道自己的评价更合适,即使让个体在不当着别人的面的情况下,单独以个案的形式说出自己最初的感知,也会出现这种现象。是一种真实的记忆扭曲,表现为个体在社会知觉中不由自主地倾向于认为自己的判断是正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