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知的未来
这期封面故事讲的是“互联网儿童”。截稿当天,《联合报》恰好同时有两篇新闻。
一个新闻是,一个17岁的高中男生,因为一个从未谋面的香港女网友拒绝了他的感情,在他17岁生日前夕跳楼自杀。在他自杀的那天晚上,他在睡觉前礼貌地向他的父亲道了晚安。报纸刊登了男孩家的照片,明显是中产家庭,小区不错。该报描述,事件发生后,男孩的家人和老师对男孩的网上朋友一无所知。
另一个消息是,中研院开发了“网游历史自动摘要技术”,自动把网游玩家的过程和剧情变成漫画。这项技术必须结合机器学习、统计学和人机界面的理论。
这两则新闻具体而微地呈现了我们的现状。新技术带来了新的承诺和新的可能性。如果你关心商业新闻,近年来的商业明星几乎都是二三十岁的科技新贵,从早年的雅虎创始人杨致远到最近风靡全球的脸书创始人、哈佛大学22岁的大二学生马克·伯格。扎克伯格).这一代年轻人是网络世界的“原住民”,他们遇到了千载难逢的决裂。互联网和新技术使他们能够创造新的技术、服务和模式,而不必遵循依靠父母资历的成功模式。因为互联网不是他们必须努力获取的新“技术”,而是一种生活。正如水对于鱼,空气对于人类一样。像我们这一代人一样,我们应该生来就像自然地使用电视遥控器一样。
因为上一代商业领袖的“数字鸿沟”,他们不知道成长中的互联网原生代需要什么服务,也不知道他们习惯什么沟通模式,所以他们给了二三十岁的年轻一代一个创业的绝佳机会和可能。
数字鸿沟,一个新的教育问题
但另一方面,网络新世界带来的黑暗和犯罪也如影随形。只要和家里有青少年的家长聊一聊,就很难看不出网游对这一代男生的影响。
网游是很多男生在压抑、高压、枯燥的初中生活中唯一的“爱好”和“休闲活动”。在其创刊号中,“”曾对小学高年级学生进行过调查,他们闲暇时经常在家玩耍,休闲活动排名第一的是“上网”。
孩子交坏朋友,误入被杀的陷阱,在社会新闻中越来越常见。或者父母拔掉上网路线,孩子在激动和愤怒中离家出走或者自杀。
成年人可能不明白的是,互联网对孩子来说不仅仅是一个“小游戏”,更是他们的人际关系和社交网络。互联网不是“暂时的消遣”,而是“生活的焦点”。家长与孩子、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数字鸿沟”已成为教育和家庭教育领域的新问题。
问题不在于网络。
作为一个家里也有“互联网孩子”的妈妈,我个人感到欣慰的是,问题不在于互联网,而在于亲子关系,在于从小培养孩子的多元兴趣和独立思考能力。
我很庆幸专家没有建议家长去学习玩网游。在制作这个专题的过程中,我去便利店买了一本网游秘籍。近350页的秘籍对我来说真的就像一部无字天书。我很惊讶孩子们是如何学习和理解那些复杂的“密码”的。我更好奇孩子能不能理解和操作这么复杂的程序;如果孩子们可以谷歌所有问题的答案,那么在教育网站的学校信息课上还应该教他们什么?
在这本76页的封面故事中,我们不只是想简单地处理父母的几个常见问题:孩子是否应该玩电脑,应该把电脑放在哪里,如果每天玩网络游戏应该做什么...我们试图让读者追根溯源,了解我们的现状,我们面临的问题的核心,焦虑的来源。让教育者、家长乃至整个社会都能找到合适的态度和合理的方法,帮助自己和我们的下一代勇敢乐观地面对未知的未来。
本期强烈推荐李昆山老师的新专栏《家里有学龄前的孩子》。李老师是美国南伊利诺伊大学幼儿教育系博士生,目前在美国任教。她有长期的幼师实践经验,经常往返台湾省培训幼师。在她的第一篇专栏文章中,她阐明了所谓“尊重孩子”的真正含义,不是正式地让孩子为所欲为,而是从理解和接受开始,然后帮助孩子发现自己,“成为自己”。我想这不仅仅是给幼儿的,也是给所有家长和老师的,他们应该能从这篇文章中得到很多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