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山三零二草

在华蓥山以东,盆地东部有一条脊谷,由多条近东北和西南走向的带状背斜山和向斜宽谷组成。山势陡峭狭窄,海拔700m-1000m,其中华蓥山为盆地底部最高峰。山顶的石灰岩被雨水溶解后,往往形成凹槽,所以大部分的山都有“一山两脊一槽”或“一山三脊两槽”的特点。

在华蓥山以东,盆地东部有一条脊谷,由多条近东北和西南走向的带状背斜山和向斜宽谷组成。山势陡峭狭窄,海拔700m-1000m,其中华蓥山为盆地底部最高峰。山顶的石灰岩被雨水溶解后,往往形成凹槽,所以大部分的山都有“一山两脊一槽”或“一山三脊两槽”的特点。山间谷地宽阔平缓,海拔300-500米,其中丘陵与平坝交错,是平行岭谷地区工农业生产的主要区域。

慢慢读太多关于更多的信息。

四川盆地是中国四大盆地之一,盆地周围的山脉海拔大多在1000米至3000米之间。盆底较低,海拔200-7.50米,是中国地形划分第二级台阶上相对凹陷的部分。由于侏罗纪至白垩纪的红色岩系广泛出露于地表,故又称红色盆地。西部为高原山地,隆起较大,地域辽阔,海拔4,000m以上,属于我国地形区划的第二级。

编辑此部分的地形剖面。

四川盆地被相连的山脉环绕,面积约654.38+0.6万平方公里。四川盆地是四川和重庆大部分人口的家园。是中国乃至世界人口最密集的地区之一,也是巴蜀文化的摇篮。被称为“天府之国”。蜀国宰相诸葛亮曾称赞其为“千里沃土”。李白曾经写过一首诗来证明“直到两个统治者在这个地区,在迷雾时代中挤了进来”和巴蜀地区也是中国文明的一部分。

中国是著名的红层盆地,是中国大盆地中形状最典型、纬度最南、海拔最低的一个。位于四川省东部,长江上游,海拔约500米,长江将其与东海相连,是中国最大的出流盆地。面积26万多平方公里,占四川省面积的46%。四川盆地西临青藏高原和横断山脉,北靠秦岭,东临黄土高原,南接云贵高原。这里的岩石主要由紫色砂岩和页岩组成。这两种岩石容易风化,发展成紫色土。紫色土富含钙、磷、钾等养分,是中国最肥沃的天然土壤。四川盆地是中国紫色土最集中的地方,有“紫色盆地”的美誉。

四川盆地底部

四川盆地底部面积约654.38+0.6万平方公里。根据其地理差异,可分为盆地西部的平原、盆地中部的丘陵和盆地东部的山脊和山谷三部分。

(1)龙泉山、龙门山、邛崃山之间的西部盆地平原是我国西南地区最大的平原,面积约8000平方公里。因为成都地处平原,所以叫成都平原。成都平原海拔450-750米,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地表平坦,相对高差一般不超过20-50米。由蒙江、沱江、涪江、青弋江等八条河流组成,土壤肥沃,运河密布。被誉为“天府”。

(2)龙泉山至华蓥山之间的盆地丘陵地势较低,海拔多在300米至500米之间,相对高差50米至150米。地形由北向南倾斜,岩层近水平。在流水的长期侵蚀和切割下,形成阶梯状的房山丘陵,南部浅丘,北部深丘。丘陵地表软硬不一的紫砂页岩易风化成紫色土,富含磷钾,自然肥力高,适应性广。是该省粮食和经济作物的主要产区。

(3)华蓥山以东,盆地东部有一条脊谷,由多条近东北和西南走向的带状背斜山和向斜宽谷组成。山势陡峭狭窄,海拔700m-1000m,其中华蓥山为盆地底部最高峰。山顶的石灰岩被雨水溶解后,往往形成凹槽,所以大部分的山都有“一山两脊一槽”或“一山三脊两槽”的特点。山间谷地宽阔平缓,海拔300-500米,其中丘陵与平坝交错,是平行岭谷地区工农业生产的主要区域。

四川盆地边缘山区

四川盆地边缘山区属于强烈隆起褶皱带。地貌特点是海拔高,过渡明显,周围都是一系列的中山和低山。盆地北缘的米仓山和大巴山近东西走向,是著名的秦巴山区的南翼。海拔一般在1,500m-2200m之间,山高坡陡,谷深,相对高差可达500-1,000m。南缘的大楼山是雄伟的云贵高原的一部分。西缘有龙门山、邛崃山、峨眉山。山脊的海拔都在65,438+0,500米至~3,000米之间,相对高差为65,438+0,000米。峨眉山的山峰高3099米,与附近的平原相对高差为2650米。它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

编辑此部分的地形特征

四川盆地位于长江上游的四川省东部,四周是海拔2000-3000米的山地和高原,北有大巴山、米仓山和龙门山,西有青藏高原边缘的邛崃山和大凉山,南有大娄山,东有巫山。四川盆地在构造和人文地貌上是一个典型的盆地。自震旦纪以来一直是一个地壳相对稳定的大型坳陷区。晚三叠世印支运动期间,成为内陆湖盆,但范围比今天的四川盆地大得多。中生代堆积了3000 ~ 4000米厚的紫色砂岩和页岩,所以人们也称之为“红盆”或“紫盆”。中生代末期,四川运动使盆地周边褶皱成山,中部相对凹陷,四川盆地轮廓基本形成,也造成盆地内部地层大规模变形。东部出现一组NE向褶皱,称为东部盆地褶皱带。中间形成穹窿构造,称为盆地中的穹窿带;西部以沉降为特征,成为盆地沉降带,奠定了今天盆地三大地貌区的基础。新生代喜马拉雅运动导致周边山脉再次抬升,盆地再次下沉,成都下沉更深。同时,长江从巫山穿流而过,向东流去,完成了统一的长江水系,将内流流域转变为外流流域。

四川盆地是中国最大的流出盆地,面积超过65438+万平方公里。盆地内丘陵与平原交错,地势北高南低。因地表形态不同,以华蓥山、龙泉山为界可分为三个部分:①大致与华蓥山平行的川东岭谷,由多条东北至西南走向的带状山脉组成,海拔700-800米,谷内多低丘、平坝,海拔200-500米,是川东农业和人口集中的地方。②方山位于华蓥山和龙泉山之间。由于区内紫砂页岩倾角平缓,切割后形成一大片方形山丘。海拔350 ~ 450米,相对高度几十米。当地劳动人民利用房山山深厚的土层,一路修梯田到山顶。③平原位于龙泉山以西。被称为川西平原或成都平原,面积6000多平方公里,是四川盆地和西南地区最大的平原,海拔约600米。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使平原得以自灌,气候温暖,土壤肥沃,开发较早,成为千里之外的“天府之国”。

吐鲁番盆地——世界上最低的盆地

地理坐标是东经89度11分。北纬42度56分。

吐鲁番盆地是东天山的山间盆地,位于天山山脉的东端。“吐鲁番”在维吾尔语中是“低地”的意思。是中国地势最低、夏季气温最高的典型地堑盆地。大部分地面在海拔500米以下,有些地方低于海平面。盆地四面环山,北部的博格达山和西部的卡劳山形成一段,两者的高度都在3500-4000米之间。其中,博格达峰海拔54米。南部觉罗塔格山一般在1500米以下。然而,盆地南麓最低的艾丁湖水面低于海平面1米,是中国最低的洼地。如果以周边山脊线为界,面积为50140平方公里,其中海拔以下面积为4050平方公里,盆地底部的艾丁湖海拔155米,是中国大陆最低的地方,盆地边缘群山环绕,最高的博格达峰终年积雪。

吐鲁番盆地属于大陆沙漠气候,干燥炎热。年降水量约16 mm,蒸发量高达3000 mm,夏季最高气温已记录为49.6℃,6-8月平均最高气温在38℃以上。中午时分,沙面温度高达82.3℃,因此自古被称为“火烧岛”。日照时间长,一年约3200小时,无霜期约210天。由于盆地内气压低,吸引气流,也是我国著名的“风银行”。达坂城吹来的春季暴雨达到每秒50米,七角井吹来的强风一度将车辆吹翻。

流域地下水资源丰富,其水源主要是天山冰雪融水。冰雪融水在通过地下粗砾石层渗入盆地的过程中,被火焰山拦截,在山沟中涌出地面,汇入河流。河的两岸,乡村郁郁葱葱,风景秀丽,盛产水果。最著名的水果品种是无核白葡萄和哈密瓜。葡萄沟,位于吐鲁番东北10公里处,久负盛名。该沟长7公里,宽2公里,穿越火陷山。东西两侧峰峦相对,沟内泉水欢快流动,果树丛生,令人心旷神怡。一排排高耸的杨树郁郁葱葱,带沟带坡的葡萄架层层叠叠。一串串葡萄翠绿如玉,光彩夺目,被誉为“中国的绿色明珠”。

编辑这部分的自然条件和人文景观。

吐鲁番盆地有许多独特的自然条件和人文景观,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因而引起游客的浓厚兴趣。

世界第二低的地方是终年积雪的博格达山和南方贫瘠的库鲁克塔格。中部盆地地势较低,海拔以下的陆地和水域有4050多平方公里,占全流域面积的8%。在这40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中,有2000多平方公里是海拔100米以下的低地。艾丁湖位于盆地底部,海拔154米。干涸的湖盆中,部分洼地低于海平面161m,是仅次于约旦死海(1,392m)的世界第二低的地方。

著名的“霍州”炎热干燥,这是吐鲁番另一个显著的气候特点。7月盆地中心平均气温达到40℃,出现了47.6℃的极端温度,沙面记录的最高温度为82.3℃,为全国之最。吐鲁番的年平均降雨量只有16.6毫米,托克逊县只有3.9毫米,降雨量最多的鄯善县只有25.5毫米..蒸发量很大,有时雨滴在落地过程中被蒸发,没有滴落在地面上,所以出现了“干雨”现象。

在炎热的夏天,横跨安钢盆地北部的火焰山和赭石砂岩,在烈日下,闪着红光,蒸腾着浓烟,远远望去,看上去就像一座燃烧的火山。西游记说唐僧师徒取经途中被火焰山挡住了去路。这座山“有800英里的火焰,周围寸草不生。”凡欲“过山,即铜脑壳铁身,得化为计。”火只能靠铁扇公主的芭蕉扇扑灭。孙悟空尽了最大努力。最后,他钻进了铁扇公主的肚子里造反,打了牛王默。才制服了铁扇公主和牛王默,借了一把扇子,灭了八百里火,师徒们才得以继续西行。

吴承恩离奇幽默的描写让火焰山名声大噪。现实中,火焰山东西长90多公里,海拔800米。因为盆地的一部分低于海平面,所以它很高。虽然没有西游记里的火焰山那么恐怖,但是光着身子,寸草不生,热浪滚滚。唐代诗人岑参多次驻足火焰山前,留下了许多诗篇,其中主要写了“火”字。《再会火山云歌》诗中说:火山陡于赤亭口,火山五月火云厚。火云遮山岭滞鸟不敢飞千里。

吐鲁番的特点是热而不闷,很难感觉到汗湿。这主要是由于相对湿度低。一般湿度小于30%的时间长达120 ~ 140天,日温差较大,平均在15℃以上,所以即使是大热天,集市上依然行人、人流如织,生活如常。

“霍州”是对这里自然地理特征的形象概括。吐鲁番在元明以后也以“霍州”命名。

著名的“风仓”因为盆地内的热气流和北疆的冷气流造成的巨大气压梯度差,形成了盛行风。同时,盆地中心与周围山脉巨大的高度差形成了地形风。所以吐鲁番盆地多风多浪。在盆地西北部的“李三风区”和东北部的“百里风区”,8级以上大风日数超过102天,有时甚至超过12天。风一吹,飞沙走石,天地变色,凸出的岩石也因风蚀而被扎成洞,表面形成山脊和月牙形沙丘。

吐鲁番独特的自然条件,独特的坎儿井,迫使生活在这里勤劳智慧的人们采用了独特的灌溉方式——坎儿井,利用和改造自然。天山上的雪峰和冰川蕴藏着无尽的水资源。然而,当它融化成河流并冲下山谷时,它进入山前戈壁沙漠中的砾石区,由于烈日的蒸发和地表渗漏,只有少量的水到达下游的绿洲。坎儿井是通过地下引水的方式将渗入地下的潜水抽出用于灌溉的一种方式。主要由明渠、涵洞和竖井组成。

目前,吐鲁番盆地有坎儿井1000多口,总长3000多公里。这是中国最伟大的水利工程之一。

在新疆,尤其是在沙漠和戈壁,水是生命之源。坎儿井的流水,让吐鲁番充满了生机。这里太阳辐射强,温度高,热量丰富,有利于植物生长;昼夜温差大,同化作用弱,生产的长绒棉和瓜果品种优良。尤其是哈密瓜和葡萄享誉国内外。

吐鲁番的葡萄品质优良,尤其是无核白葡萄,汁多味美,晶莹剔透,鲜嫩可口,营养丰富。吐鲁番酿酒历史悠久,这里酿造的酒一直是贡品,不远万里,发往中原,赢得了非同寻常的声誉。唐朝名将征服高昌后,将酿酒技术带回高昌。李世民对此非常高兴,稍加修改后,他酿造了八种名酒。尝过之后,朝廷官员赞不绝口。

迷人的葡萄沟在吐鲁番县城东北11公里处,已成为游客必去的景点之一。

吐鲁番盆地为什么海拔低?

吐鲁番盆地气候极其干燥,少雨,水流自然搬运东西的能力极差,所以盆地内的沉积物极其少,这是一个重要的原因。此外,在第四次新构造运动中,盆地中部形成了一座由东向西的火焰山。由于这座低矮的山的阻隔作用,天山流水携带的风化物质只能堆积在山的北面,而山的南面被保护起来,避免了堆积,所以长期保持在海平面以下。吐鲁番盆地地形特殊,群山环绕。吐鲁番盆地北部博格达山主峰海拔5445米,盆地内艾丁湖海拔-154米。在这么短的水平距离内,高差5600米,自然是一绝。

可溶性石灰岩出露,被雨水溶解后,多形成狭长的山谷,有溶洞、地下河、天池等。山两侧坚硬的砂岩往往形成单面山,所以该地区的山大多具有“一山两脊一槽”或“一山三脊两槽”的特点。

川东岭谷省

中国拥有最有序的东北山脉组合。又称盆地、东平、杭岭谷。包括四川盆地的华蓥山及其以东地区,面积5.3万平方公里。主要地理特征:一是30多条山脉呈东北走向,依次与河流平行排列,地理上称为川东平行岭谷。自西向东主要有华蓥山、铜锣山、明月山、铁峰山、木里山、地关山、方斗山等7座山脉。西南是华蓥山南延的九峰山、缙云山、中梁山。地势北高南低,西高东低。第二,山和谷的形状完全不同。川东平行山沟中地表褶皱紧密,地貌多以背斜、向斜为特征。背斜山老人多在300公里以上,矮的不到20 ~ 30公里。山体陡峭狭窄,宽5-8km,高600-1000m。其中,高登山为1704米,是四川盆地底部的最高峰。背斜山顶有可溶灰岩出露,经雨水溶解后多为狭长山谷,有溶洞、地下河、天池等。山两侧坚硬的砂岩往往形成单面山,所以该地区的山大多具有“一山两脊一槽”或“一山三脊两槽”的特点。向斜谷地宽阔平缓,一般10 ~ 30公里宽,海拔300 ~ 500米,全部由砂岩和泥岩组成,地貌为方山丘陵或单斜丘陵。沿河有梁平、垫江、开江等大小不一的平原。其中梁平平原最大,有“川东第一坝”之称。川东平行岭谷是四川煤炭和天然气的主要产区之一。

年平均气温17 ~ 19℃,10℃以上活动积温5500 ~ 6100℃。年降水量1100 ~ 1200mm,是四川唯一多雨地区,也是四川盆地水热条件优越的地区,农作物和经济树木多样。全区粮食产量约占四川的21%,苎麻和柑橘产量分别占90%和50%,桐油产量占四川的1/5以上,榨菜产量全省第一。但该地区是四川夏季干旱的主要危害区,发生频率高达60%,对农业发展极为不利。

答辩人:奋斗LC-试用期一级10-9 19:10。

三叠纪,6543.8+0.9亿年前,印支运动使盆地边缘逐渐抬升成山,被海水淹没的区域逐渐上升为陆地,由海盆变为湖盆。

7000万年前的白垩纪末期,又发生了一次强烈的地壳运动“燕山运动”。盆地周围的山脉不断隆起,同时产生了许多大断裂,如西部的龙门山断裂和东部的华蓥山断裂,将盆地分为三部分。中生代燕山运动统一了南北向构造方向,形成了华夏山基。

2000多万年前的新近纪受到喜马拉雅造山运动的影响。两三百万年前的第四纪,地壳又发生了构造运动。巫山两岸水系从源头上被侵蚀,* * *穿巫山而过,形成举世闻名的长江三峡,流域来水纳入长江水系。由此,四川盆地从内流盆地到外流盆地,从封闭的内流区到外流区,从堆积到侵蚀,经历了海盆、湖盆、陆盆的变迁。在第三纪喜马拉雅运动中,一个大规模的挠曲断块上升,并伴有大量玄武岩。

背斜山顶有可溶灰岩出露,经雨水溶解后多为狭长山谷,有溶洞、地下河、天池等。山两侧坚硬的砂岩往往形成单面山,所以该地区的山大多具有“一山两脊一槽”或“一山三脊两槽”的特点。山间谷地宽阔平缓,海拔300-500米,其中丘陵与平坝交错,是平行岭谷地区工农业生产的主要区域。

邻水县属于川东平行岭谷丘陵区。华蓥山、铜锣山、明月山背斜平行排列,形成“三山两槽”的特殊地貌,有深丘、浅丘、台地、平坝。

原本相对均匀平坦的地形,因为地质原因,形成了凹凸不平的背斜地形。

一开始是一山一岭,两边山尘密度低。

在同等风化的情况下,原来是山脊的地方比两边损失更大。

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山两山一槽。

如果两个相邻的背斜相距很近,就会形成一山三脊两槽。

中梁山:观音峡背斜,华蓥山复背斜向南延伸(自东向西数)的四个分支中的第二个。三叠系嘉陵江组灰岩出露于背斜顶部,被雨水溶蚀形成狭长的槽,北段为“一山两脊一槽”,南段为“一山三脊两槽”。

缙云山:温塘下背斜,华蓥山背斜向南延伸的四个分支中的第三个分支(自东向西数)。背斜顶部出露三叠系嘉陵江组灰岩,中段和最南段靠近长江的末端被雨水溶蚀形成狭长的槽,为“一山两脊一槽”。

真武山:铜锣山背斜位于长江以南的部分。三叠系嘉陵江组灰岩出露于背斜顶部,被雨水溶蚀形成狭长的槽,为“一山两脊一槽”。

平顶山:一个典型的向斜山构造,位于中梁山背斜和铜锣山背斜之间。经过长期风化,向斜周围的软岩被流水侵蚀,坚硬的岩石变成了山。平顶山出露白垩纪和侏罗纪陆相红层。

重庆市区:位于中梁山背斜和铜锣山背斜之间的向斜区。经过长期风化,较软的岩石被流水侵蚀,较硬的岩石变成了山。主要向斜山脉有平顶山、鹅岭和琵琶山。重庆广泛出露白垩纪和侏罗纪陆相红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