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色游戏的特点

孩子对社会现实生活的印象是角色游戏的来源。

角色扮演是儿童现实生活的一种主动再现。游戏的主题、角色、情节、素材运用都与儿童的社会生活经验有关。比如在“医院”的角色游戏中,孩子扮演医生,用听诊器给人治病,但往往不能正确使用听诊器。病人说头疼会听脑袋,说肚子疼会听肚子,说脚痛会听脚。有时候孩子会给病人感到疼痛的地方打针;有的幼儿会说:“别怕,阿姨会轻轻打你的”“你好勇敢啊,我的孩子!”等一下。玩“公交”游戏时,小朋友会喊“九路,九路,到火车站,65438+1人0元,请快上车”等等。再比如,孩子懂了交通规则,就会玩交警的游戏。当他们在公共汽车上遇到售票员时,他们会态度不好。在游戏中,小孩子也会对乘客很凶。还有,老师的孩子喜欢当“老师”,医生的孩子喜欢当“医生”。这些都证明,儿童在角色游戏中反映的是他们的社会生活经验。孩子的生活经验越丰富,角色扮演的水平就越高。

想象力是角色游戏的支柱。

角色扮演的过程就是创造性想象的过程。在角色游戏中,创造性想象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游戏角色的承担(以人代人),比如扮演妈妈、老师、司机、经理等孩子生活中熟悉的角色。儿童利用各种材料,通过语言、表情和动作来表达对这些角色的理解和体验。二是游戏素材的假设(以物代物)。在角色游戏中,孩子经常用一个东西代替另一个东西,他们也可以用一个东西做多种用途。如用纸条当“面”,用小塑料片当“饭”,用冰棒棍当“筷子”。同样的东西在不同的游戏中可以作为不同的东西,比如塑料条可以是爷爷的拐杖,火车轨道,护士的注射器,警察叔叔的警棍。三是游戏场景的假设(场景转换)。儿童往往通过一个或几个动作和想象来凝聚或转化游戏场景,比如玩玩偶之家,母亲摸摸孩子的额头,“啊!孩子发烧了,送医院吧。”结果在院子里抱着孩子回来,说我打针了,孩子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