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数学课堂存在哪些问题?
新课改理念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彻底改变了教师的教学观念,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中个体学习一元化的局面,真正让学生从他们喜闻乐见的生活情境和客观事实中体验数学。虽然在新课程改革的影响下,教学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但从主客观两方面来看,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
第一,强调设计,忽视现实。新课改教材非常重视提供丰富的情境材料供学生学习,在材料的选择上强调数学与学生生活的密切关系。题目涉及古今中外社会生活的诸多领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非常重视课堂情境设计,但往往创设的情境远离学生生活,学生兴趣不高,效果不明显。如《初等算术》教学片段:
老师:国庆节快到了,老师去商场买新衣服。第一个是4套***460元;第二种是每套120元。哪种款式的衣服比较便宜?便宜多少?
学生答案公式:120-140 ÷ 4。
老师:谁能告诉我们这道题的运算顺序?并计算。
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将计算教学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学习;了解操作顺序;它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但是,在创设生活情境时,要尊重生活规律。这样才能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老师随意改变事实;如果情境与生活不符,学生会不会觉得「原来数学是杜撰的」?课后有同学说:“商场里的衣服都是按单价标价的。看着换衣服变成“买铅笔”“买乒乓球”。效果会更好吗?
二是重灌输,轻启发。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和合作者。然而,受旧的传统教学观念的制约和影响,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学方法并不适应,一些教师的教学观念仍然陈旧。通常,他们不善于学习现代教育理念。他们认为教学生就够了,学理论就是浪费时间。因此,一种“单一”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自然而然地出现了。比如在“厘米的认识”的教学中,老师采用的是一讲到底的方法。首先说说厘米的感受;然后告诉学生机械地感受1 cm的长度,然后在老师的启发下测量物体的长度;(从0刻度开始)。应该说老师对这里教学内容的描述是不错的,也是全面的。但问题是,老师们满足于让知识从自己的嘴里“流”出来,而不是启发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和思考。学生只是单纯的充当知识容器,被动的接受知识,感到无聊。学习积极性没有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被取消。
三是重教材,轻创新。老师忠实执行教材,教材上怎么写,怎么讲,即使发现教材中不合理的内容,也不敢处理。大部分老师甚至成了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的传声筒。他们视教材为金科玉律,不敢越雷池一步,把教材不遗漏、不越位作为课堂教学的目的,使教材成为禁锢学生自由创造、大胆创新的枷锁。
当代教师作为新课改的引领者,如何在新课改下的数学课堂教学中避免上述问题?笔者认为,主要应把握以下几点: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德国教育家斯图尔德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能力,而在于启发、唤醒和鼓励,而创设教学情境也是一种启发、唤醒和鼓励的艺术。因此,创设充满美感和智慧的学习情境,可以使学生对客观情境获得具体的感受,激发相应的情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在中学数学生活中的潜能。在教学中,要根据同一年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结合不同教材的内容,创设不同的教学情景,让学生既动手动脑,又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促进思维的发展。
首先是营造故事场景。小学生对故事很感兴趣,尤其是童话。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多创造一些学生身边的故事和童话,可以事半功倍。例如,在“可爱校园”的教学中可以采用互动教学策略。在书本和图片的背景下,让每个孩子观察图片中的各种动物,观察教室里的各种装饰品。学生无意识地主动参与数学活动后,老师让学生互相提问,互相回答,要求学生完成问题,在互动学习中培养学生提问的意识和能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在生动的实践中体验探索知识的过程,始终体验学习的成功和乐趣。从而发展自己的认知结构,不仅学习,而且“乐在其中”。再比如“猜数字游戏”教学中的“想一想”。教师引导学生讲“背上有土豆的小老鼠”的故事。通过故事的展开,各种各样的数学问题自然产生,老师可以给他们一些指导,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习数学知识。
二是创造游戏场景。爱玩好动是小学生的天性,尤其是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学习目的并不明确,因为好奇和新鲜感,往往会从兴趣中产生欲望。所以在课堂上创设游戏场景,可以满足他们的欲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是创造生活场景。新课标明确指出: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能够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除了学生平时无意识的观察和感受,还有必要积累有意识的生活经验。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列举更多的真实生活情境,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中学习数学。比如在教统计学的时候,课本上创设的情境离学生生活很远,学生的兴趣可能不高。教师可以根据班级情况显示选举小干部的人数来进行统计。这种改变不仅让学生觉得数学更贴近自己的生活,也让他们切身体会到,可以改善课堂气氛。
二、巧妙设置问题,调动学生积极参与。
现代教育理念认为,课堂上的社会交往就是学习交往,培养学生的课堂交往能力是未来社会的总体要求。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目标是实现自主、合作、创新。所谓合作,就是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合作、平等交流。这说明新课改的课堂教学是师生之间的双边活动。我们教师要做“导演”而不是“主角”,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组织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老师不要从头到尾讲,要改变长期以来单向的、填鸭式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学会参与学习,在参与中学会学习。比如在讲授“可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先引导学生给出几个3的倍数,然后把这些数的单位、十分之一、百分之一上的位数的位置互换,让学生检查变换后的数是否是3的倍数。同学们会惊讶地发现,都是3的倍数。这里面有什么玄机?当学生有疑问或困惑时,强烈的求知欲望自然成为对知识的“自我需要”,为学生学习知识创造了良好的开端。再比如“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教学。先准备几组一个形状的三角形纸片,让学生在课堂上分组协助进行剪贴、拼读、移动等活动。学生自己玩,充分发挥后,发现并总结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通过推而广之的测量计算拼读和移形验证。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只是指导学生,学生动手操作的兴趣得到保持和发展,始终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他们不仅学习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而且了解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锻炼动手操作能力。这样,学生的认识就会在实践中逐渐从感性上升到理性,最终掌握新知识的特点和规律。它不仅能使学生准确、透彻地理解和掌握新的知识和方法,还能起到化难为易、抽象为具体的积极作用,还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注意学生的积极参与,还要注意适时的介入和巧妙的启发,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如:“你能给大家解释一下吗?”“你的算法和他有什么区别?”“和他有一样方法的同学都是些什么人?”“有不懂的孩子吗?你能问一些你自己的问题吗?”“你觉得他的方法怎么样?”等等,既能引导学生交流,又能培养学生倾听、提问、表达等习惯和能力。
第三,转变教学观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就是要摒弃传统观念,对教材有不合理的设计,敢于质疑,敢于应对,敢于创新,大胆采用自己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大胆地表达自己的好奇心、挑战性和想象力,从而提出一些具有创新思维的问题。
一、营造和谐氛围,启迪创新意识。中国古代孔子倡导的“和而乐”的教育,就是要创造一个和谐愉悦的学习环境。只有让学生在和谐的氛围中学习,才能让他们感到舒适,处于积极主动的思维状态,敢于思考,敢于提问,敢于大胆创新,乐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比如在讲授“商的恒定性”时,老师先展示两道商为3的口算题,然后让学生补几道商为3的除法题。快速准确地补上,然后让学生讨论:有什么快速准确补上的小技巧吗?这些公式之间有什么联系吗?问题一提出,学生的思维就活跃起来,纷纷探索其中的奥秘,通过学生发现了商的不变定律。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是主动的,积极的,快乐的。学生学的不仅仅是一门财产,更重要的是学会独立思考、合作和创造。
二是设置悬念,激发创作意识。好奇新鲜感是小学生主动进行探究活动的心理基础,是激发其不断进行研究和创造活动的内在动力。在数学教学中,要努力给学生设置悬念,不断激发和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神秘、追求、探索、创造。比如,在讲授可被2、3、5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学生可以顺利掌握可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而可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在本节课中比较难,因为可被3整除的数没有明显的规律性,容易被发现,容易产生负迁移。因此,在学习可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首先要求学生试着将黑板上不同大小的数相除,找出可被3整除的数。当学生觉得试除法很难时,就对学生说:“老师不用计算就能知道哪些数能被3整除”,“真的吗?”学生们的好奇心很快就来了。一个抢着说“48”和“可以”。“78”和“可以”“1934”和“不可以”。“2313”和“能”。同学们说话越来越快,人数越来越多。他们一边说,一边在黑板上或练习本上弹奏。结果老师的回答完全正确。老师怎么能这么快做出判断?这就给学生设置了悬念,引起了他们的好奇心。他们渴望知道这个秘密。这时候老师就满足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借助学生的探索热情,抓住这一有利时机,揭示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于是全班同学进行了丰富多彩的自学、观察和讨论,学生的思维潜能得到了进一步的开发和拓展。
三是让学生参与评价,培养创新意识。《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评价方式要多样化,可以结合考试、项目活动、写论文、小组活动、自我评价、日常观察等多种方式,形成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因此,在现有的笔试、日常观察等形式的基础上,增加多元化的评价方式,让学生各方面素质得到全面发展,加深对数学的感受。比如,学生学完十进制初等算术后,课本上安排了“逛超市”的实践活动,老师可以设计一个实际问题。一个来自农村的男孩在课堂上突然生病了。为了关爱外国留学生,我们号召全班同学伸出温暖的手,开展献爱心活动。假设全班* * *捐爱心款54元。老师:那请你考虑一下。去医院看望这位同学,用54元买什么好吃的?
学生讨论后交流。
健康1:买点水果。比如苹果、香蕉、新鲜的龙眼。
养生二:买点酸奶等饮料。
健康三:买饼干、蛋黄派等。
……
然后老师让学生利用周末时间调查苹果、香蕉、新鲜桂圆、饼干等物品的单价,返校后向老师汇报相关物品的单价,并让学生计算自己最多能买多少物品。我至少可以买多少件物品?分别花了多少钱?还剩多少钱?……通过超市购物,教师还可以要求学生写下逛超市和在超市购物的感受。这种考试不仅评价学生的四则运算能力,评价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应用,更重要的是评价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即使学生觉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也可以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从而形成良好的数学意识。
如何把握新课程改革理念下数学课堂教学的尺度,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实践和探索,以逐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小学数学教育的发展。
学会思考:
新课改以来,新课改理念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彻底改变了教师的教学观念,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中个体学习一元化的局面,真正让学生从喜欢的生活情境和客观事实中体验数学。然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活动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这充分反映了我们数学教师对数学课程标准基本概念的理解和认识。正如柳州教育学院教师陈静所说:我们的教师应该有学习数学新课程标准的勇气。教师要正确认识新课程改革,主动参与,积极探索,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反思教学,在不断反思中努力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