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帝元老重臣的冯道,凭什么可以纵横官场三十多年?
冯道可以在官场立于不败之地,不仅因为处事圆滑、遇事沉稳之外,最主要的是狼虎丛中也能立身,身上忠恳而无私,待下谦和而心宽,对于君主采取“中庸”之道,能够以退为进,保持平和的心态,造成了传奇色彩的一生。
冯道有自已的当官之道,懂得找靠山让自已处于不败之地聪明的人不会在一棵树上吊死,要懂得灵活变通,一旦投靠成功就要充分彻底的利用投靠对象,社会势力和公众影响力以求得志。当靠山没有利用价值的时候一定要冷静的宁攀高枝,冯道就给了后世许多人借鉴的机会。
无论是哪个皇帝当家,冯道都可以稳坐宰相的位置,先后经历了过五个朝代,被十个帝君封为宰相,后封鲁国公、燕国公,谥号“文懿”,自称“长乐老”,是五代真正的“不倒翁”。在五代那个纷繁复杂的环境当中周旋在各国的国君,以及高明的手段随时各代创造历事五朝不倒翁的官场记录。
当身于劣势的时候不气馁,小心谨慎的处理直到遇到明君道出生于自己自足的小康之家,但冯道却并不甘心,也不盲目的投靠,而是仔细观察,选择一位明君,经人介绍投靠了李存勖的门下,也开始了冯道踏上仕途的传奇人生。五代时期,战事纷起,谁握有兵权并且略有头脑的将领便可以称帝,但是这种人打仗有一套,治理国家却不行。
这时冯道极力讨好逢迎当时的君主,同时还可以劝解君臣之间有矛盾。当不受重视时也不着急,对待每位君主都谦恭谨慎,直到明宗继位决定以文治国才有了冯道真正的用武之地。
凭着谦虚谨慎的态度立于险恶的环境,拥有极强敏锐的官场能力冯道并不是一开始就处于相位,即使当时的环境不利也安心其职,并且密切的注意时机的发展,能够明辨时局选择有利的一方,对于官场的敏感和预见不是一般人能及的。要知道在这种乱世之中什么样的人都会涌现,而冯道做人处事和官场手腕真的让人叹为观止。
不过在当时那个时代不能太过认真,需要灵活,在不违背法规又可以通融的情况下需要灵活的变通。学会变通处事才可以圆融。
冯道一切以百姓的利益出发在当时受到称赞,却受到后世人们的唾弃冯道并不是卖主求荣,而是为了天下黎民着想,比如后唐末期的君主让冯道贬至地方为官,冯道没有抱怨,反而劝说当地官员努力为百姓做实事,甚至取出自已的薪水为人民修筑河堤。当时后晋割让燕云十六州,冯道出使契丹被骂卖国,而冯道认为如果不与北方修好受苦的是人民,因此冯道当官之时爱民如己,一心为人民办好事,想尽宰相的能力多做一些实事。
冯道一生为官的事情被后世史学家所不齿,认为冯道为了权势不惜背叛自已的君主,对于这种谄媚奉承的行为受到后世人的唾弃。其实冯道是因为有非常大的本事才可以在五代十国这种乱世当中为官,其实冯道是一个传奇的人物,对于冯道,历来褒贬不一,其实冯道只是在这种大环境当中的代表性人物,在评价这个人之前,一定要了解当时所处的环境,了解个人的境遇才能避免以偏概全的情况发生。
冯道从政52年,服侍过12位君主,冯道也想忠于君主,可惜在当时的乱世,君主的帮助寿命又很短让冯道也没有办法。后世总是给冯道扣上一顶“不忠”的帽子,其实忠与不忠要看是否忠于天下的百姓,而不仅仅是为君主谋利,作为大臣只要心中为了百姓,无论谁当皇帝没有什么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