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找到你的心理盲点。
见上图,头和大象分在两边。现在,请闭上你的左眼,保持你的右眼在头部,慢慢地把手机靠近你的脸,保持你的眼睛盯着头部。你会发现,在某个时刻,随着手机的靠近,大象消失了。(因为手机上的图片比较小,离脸的距离在10 cm左右,根据手机屏幕大小略有不同,但是肯定有这一点。)
大象消失的点叫做盲点。你能看到的是光线进入眼睛落在视网膜上,然后通过神经纤维到达大脑,再由脑组织成像。所以,你以为你是用眼睛看东西,其实你是在用大脑看。视网膜上有一个点供这堆纤维通过,相当于一个通道。这个点没有视神经细胞,所以看不到这个点的图像,这是一个盲点。
人不仅生理上有盲点,心理上也有盲点。
接着说大象。
如果你用绳子捆住一头大象,它会很容易挣脱。但是,如果在大象还是小象的时候就用这根绳子把它拴住,那时候脱不开绳子的小象长大后就不会试图挣脱,因为“绳子挣不到”的观念已经在他的大脑里固化了,挣脱绳子成了大象的心理盲点。
人也一样。
小时候看过一个故事,大意是研究人员给不同的人看一张上面有椭圆的纸,让他们说出自己看到了什么。
公司员工基本都说数字是0。
除了数字0,大学生还说字母o。
小学生给出了最丰富的答案,比如一个烧饼,李谷一的嘴巴,一个老鼠洞,一粒种子,妈妈生气时睁大的眼睛……等等。
这其实是一个典型的描述心理盲点的故事。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需要处理更多的信息。为了提高效率,大脑会直接执行熟悉的任务,从而把主要精力留给新的信息。这种惯性思维会让我们对熟悉的事物习以为常,视而不见,逐渐成为心理盲点。
对于生理盲点,大脑可以用周边的影像来补充,这样你看东西就不会留下空白。在之前的实验中,大象消失是因为它的上下左右都是白色的。当大象降落在盲点时,大脑会根据周围的图像将大象显示为白色,于是大象就凭空消失了。
但心理盲点是大脑为了提高工作效率的副产品。不能自动填充。我该怎么办?
心理学家给出了几种寻找盲点的方法。
第一,充满好奇心。这是打破惯性思维的最好方法。多问几个习惯了什么的问题,永远以一颗童心面对日常生活。大量的例子证明,习惯于提问的人总是比那些了解不多的人更容易获得灵感。
第二,放松。大脑独特的机制会让我们在压力下缩小注意力范围,从而集中精力处理眼前的大问题。只有放松,大脑才能从各个角度找到联系,创造出意想不到的喜悦。
第三,多角度看问题。人类作为社会生物,接受的教育相似,思维方式也相似,所以如果能跳出惯性思维的束缚,自然能看到不一样的风景。
有没有发现以上三点完全是在描述一个孩子?他对这个世界上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对他来说,他所做的一切都只是一场游戏。他能把所有我们看似毫不相干的事情联系起来,他从来不想当然地认为一件事情应该是这样的。
找心理盲点其实很简单,像孩子一样思考就好。
最后,来个小测验,看看自己发现心理盲点的能力如何?
看上图,用笔给这些16的小方块赋予意义!下图提供了两个例子。
不会画的时候让自己像孩子一样思考。你也可以试着和孩子一起画画,你会惊讶地发现他比你强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