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家务

前几天在微信官方账号“人人”看到一篇文章《家务,当代家庭最大的矛盾来源》,觉得挺真实的。

文中提到,根据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女性生活状况报告(2017)》显示,中国女性每天家务劳动时间达到2.6小时;妻子以65%的压倒性比例成为家务的主要承担者。从图表中可以看出,老人、丈夫、保姆和其他贡献了另外35%,分别占23%、7%、4%和1%。

现在职场高学历女性面临的工作压力不比男性小,几乎不可能同时兼顾职场和家庭,尤其是有了孩子之后。个人照顾两个妈妈,所以获得了“超级妈妈”的称号,“妈妈是超人”的说法也由此而来。但一般来说,只要夫妻双方都需要上班,就需要把家务外包出去。家务外包的对象往往有两个,保姆和家里的长辈。从以上数据来看,家里老人确实贡献了近1/4的家务。

有朋友说钟点工和洗碗工可以解决问题。有很多在本地长大的朋友。因为他们是家里的独生子女,即使有兄弟姐妹,最多也只有一个。所以父母双方,尤其是母亲,都可以把精力放在夫妻俩帮忙做家务和带孩子上,基本上是不需要做家务的一代。母亲能把孩子教育好,这一点得到了广泛的赞扬。

但是,没有问题吗?最直接的问题就是父母年纪大了,不能一直努力。对于70后、80后群体来说,他们只是推迟了离开父母的帮助,并不意味着可以永远依靠父母。家务之类的事情,不管是40,50,60,总有一天要自己面对。

我有一个朋友。这个女人在结婚之初就宣称她不会做饭。她也很忙,在银行工作。公公去世了,婆婆没有保姆照顾好。大宝幼儿园基本是爷爷奶奶带大的,老公是公务员,愿意做饭,其他家务她负责。她挣的钱比老公多,老公觉得钱能解决的问题都不是问题。鲍尔出生后,她的祖父和祖母都太老了,不能像带大宝那样带鲍尔。除了有一个住家保姆,他还经常端着铁饭碗,上班时间出去监督保姆照顾鲍尔,和大宝接上小学,上完小学,安排的井井有条。家庭中的男性愿意主动分担家务,其实是关爱另一半的表现,大大提高了婚姻的质量和幸福感。从小的家庭教育让我觉得家务的原则是谁有时间就多做,这是很自然的。

我已经70岁了。很小的时候就被留在家里照顾弟弟,给弟弟做简单的饭菜。印象应该是相当不好的。之后除了饭后洗碗,倒垃圾,没有洗衣机的时候洗衣服,有洗衣机后洗内衣,晒衣服,收衣服,叠衣服,打扫卫生的时候帮忙打扫卫生,父母做饭帮洗菜,摘菜帮别人,就不用做饭什么的了。

除了很小的时候,父亲在韶关打工,母亲要和公公婆婆一起生活。在我的记忆中,我的父母总是独自照顾我们的两个孩子。因为要上班,放弃母乳后,奶奶还有几个孙子要照顾。我和我哥给前街口的阿姨带的,反正每餐吃米糊和粥都很轻松。后来父亲回广州工作,然后就搬出去了。家务一直是爸爸妈妈分担的,从来没说过谁负责。他们那一代都是家里四五个兄弟姐妹,父母只有一双手,只能帮一个,而我奶奶很早就去世了,所以有了家庭之后,家务自然要靠我自己。在节假日,我妈妈总是做一顿大餐,全家人一起吃。那是节日的气氛。过年的时候会煮油角,做散鸡蛋炒。中秋节,为了吃一碗最爱吃的炒田螺或者田螺粥,我和爸爸会花一个小时夹田螺的尾巴(炒),或者花一个小时挑田螺肉做粥。以一种微妙的方式,我接受了家务是我生活的一部分,并享受烹饪美食的乐趣。

没想到,我有了自己的家庭后,家务成了矛盾的来源。从七八十年代开始,家长和老师对“好学生”的定义就非常狭隘,唯一的就是成绩好。如果你成绩不好,又很喜欢做饭做家务,就不会得到这个称号。另一方面,你什么都不会,但是你成绩很好,还是个好学生。对于家长来说,不要在孩子学习紧张的时候说是分配给孩子的。即使是寒暑假,父母也不鼓励孩子做家务。如今,学生的学习压力越来越大,尤其如此。在父母眼里,做饭、洗碗、洗衣服都很简单。工作结婚后稍加练习就可以做到,完全不用浪费学生阶段的时间。而且,洗衣服之后是洗衣机。洗碗机这几年越来越普及,更不用说担心了。但是事实呢?有一个80后同事,夫妻两个都是尖子生。她生了孩子,婆婆就来照顾她。她老公和她是一条战线的,说要做饭或者洗碗,宁愿叫外卖,于是老人就投降了,把一切都搞定了,只要他们愿意回家吃饭。现在越来越多像他们这样的“模范”(无食)夫妻,如果不出去吃饭或者叫外卖,只能靠老人或者保姆解决。在食品安全问题严重的中国,长时间在外面吃饭通常是以健康为代价的。

像帕丁顿爸爸的家庭,从小的教育观念就是男人只要好好学习,以后就是一家之主,家务应该由家里的女人来做。所以在这种教育下长大的人,基本上缺乏探索家务具体方法的热情,自然也就不会有系统细致地做家务的能力。就像文章里说的,因为我们不能很好的处理家务,所以我们不能真正的得到生活的快乐和轻松。

尤其是有了孩子之后,除了做饭,瓶瓶罐罐要洗,宝宝的脏衣服要手洗,衣服要晾晒收集折叠,床单被子要定期洗,玩具日用品等杂物要定期清理,地板要定期打扫,垃圾要扔掉等等。,更不用说换季的衣服清洗和年终大扫除了。这些家务事的频繁发生,单靠洗衣机和洗碗机,甚至不是雇保姆就能解决的。他们以一种滴水不漏的方式消耗着我们的热情,希望,甚至是爱。

但是,家务基本上是不可能绕过的。只有正视它的存在,才能建立起真正的“家”。文中提到,一个家要想温馨有活力,需要钱、房子、家具等硬件条件,也需要时间、热情、爱心等软件的投入。我有一个全职妈妈朋友,她的丈夫是商人。她负责照顾家庭。她家里有一个阿姨,但她仍然愿意花时间烘焙,烹饪食物和照顾花园。你可以在她朋友圈的美照里感受到她对生活的热情。还有一个MBA学生。她老公是飞行员,她高中同学,有两个漂亮的女儿。她是外企财务总监,收入够高,是吗?女佣被邀请去打扫卫生,但在家做饭的不是她妈妈就是她丈夫。她小女儿对大女儿说:“姐姐,你以后找个会做饭的老公,爸爸就是我的了。”听起来真甜蜜。

其实家务的价值在不同的人心中是很有弹性的。对有些人来说,一个干净、有序、温馨、充满爱的家庭环境是无价的。得益于人口红利,虽然家政人员收入逐年增加,但家务劳动的市场价值暂时不高。一个高级白领,上一天班,一天能赚1000元以上。如果他做家务,市值最多可能只有2300元。上周末打扫完出租屋,腰有点僵硬。我觉得还是找个兼职的再做一遍吧。我打开预约页面,发现即将到来的中国新年的所有预约都已满。问题是市场只能提供最基本的标准化服务,而不能真正提供个性化的产品。比如做饭,对食物很挑剔的人,不容易找到合适的阿姨。所以那些特别个性化的家务,比如做好吃的,整理衣柜,整理杂物等。,都像谈恋爱,必须自己去做,才能获得满足感。有些事情是很难避免的。如果你想高效的做饭,你会经常在着急的时候不小心切到手。上周末,你在家不小心,手上又多了三个口子。前几年我剁排骨的时候差点把大拇指剁了。上次吃饭,嫂子把我的手剁了,我带着伤继续做家务。我非常希望以后能发明一个智能的水果切刀、蔬菜切刀或者机器人来解决这个问题。

我有了孩子后,虽然家里有老人,但他们没有能力和意愿承包大部分家务。他们以为做家务是作为母亲和儿媳妇(我)的责任。当时帕丁顿的父亲工作繁忙,在自己的观念里不愿意分担家务。作为一个上了年纪的职业母亲,我雇了一个住家保姆。但是因为家里有两个老人要给一家五口打工,而且老一辈和年轻一代的要求不一样,所以又唠叨又挑剔,很多保姆很快就会做腻。还好,除了坐月子期间,晚上都是我一个人照顾宝宝。帕丁顿六七个月就改成了白天小时工,一岁以后又缩短为半天小时工,但是好景不长。最长的一次只有半年。孩子快上幼儿园的时候,就不再请了,只留下一周打扫一次卫生的阿姨。孩子长得快,日常的衣服和辅食都是我买着打理。幼儿园期间,我每天照顾帕丁顿起床,准备热牛奶和鸡蛋,小学放学后更早起床做早餐。他小时候生病了。他一生病,我就照顾他。他拉肚子的衣服裤子都是我打理的。他发烧时,一夜没睡好。只好带他去看医生,吃西药,熬中药。有一段时间,他的眼睛因霰粒肿而肿胀。我每天早晚帮他热敷,吃药,几个月后终于好了,不用手术。说到这,我真的很羡慕那些把宝宝养得那么坚强那么轻松的妈妈们。有时候婆婆生病不舒服。我帮忙安排去看医生,并试着在家做一些符合她口味的菜。我跟帕丁顿的爸爸说,他们老了,我们要学会独立,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但是如果不叫他,他就不会主动做家务。如果我们叫他,他会做两三天,然后恢复原状。平时下班后,我要回家吃公公婆婆做的饭,就得负责洗碗。我七点以后到家,吃一顿难吃的晚餐。如果孩子等我回来,一起吃饭就来不及了。后来我干脆不回去吃饭了。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更有价值。如果周末不出去玩,我会尽量自己做饭,因为我们和孩子平时都是吃幼儿园、托管中心、外卖或者饭店的菜,所以周末可以做点好吃又有营养的,做个汤。尽管如此,在老年人眼里,我最终还是得到一个又懒又贵的评价。每天被婆婆唠叨,抱怨,很正常。帕丁顿的父亲和我不是一条战线的,总是依赖老人,周末更愿意花时间睡觉。

另一方面,我们公司很多男同事,也是高学历,也乐于分担家务。比如新加坡一个80后,两个男孩的父亲,妻子是他的同学,全职在家带宝宝。他一下班,就替两个儿子干所有的活。他能理解妻子在家做家务照顾孩子的价值和不易,一有时间就尽量分担。另一位70后的前同事最近为了工作搬到了新加坡。他的妻子比他小七八岁。怀孕前,她没有工作,在家带宝宝。现在宝宝上幼儿园了,她打算先学习,再找工作。我同事下班后还做饭带娃。团队里还有其他小同事。当爸爸后,宝宝半夜哭闹吃奶。他必须起来帮忙。有时候他半夜醒来,睡觉前就简单的打打游戏。有一个新婚的人,一直是厨房里的好厨子。而我以前的邮政同事,70后44岁生二胎,也是一回家就帮忙带娃,收拾东西,做好吃的。即使是我公司的高层老板,也会抽空给家人做好吃的。他们认为这是一种享受,一种生活情趣,说“我喜欢做饭”。然后,你会发现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幸福不会从天而降。浇水需要时间、热情和爱心。

在帕丁顿的父亲家里,有两个只会读书的所谓大学生,分别毕业于广州大学211和985,成了住在廉价出租房里天天上网的所谓大学生。他们叫外卖10元,以吃老人为生。最后,两兄弟二十多岁,蓬头垢面,被家人强行接回,被安排在二三线城市做后勤工作维持生计。以此为鉴,我决定让孩子从小就承担起职责范围内的家务。从帕丁顿会走路开始,我就让他学会扔掉尿布,然后教他扔掉垃圾并分类,然后收拾他的玩具。六七岁开始洗筷子,叠衣服,帮他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晾衣服。尽管家里老人特别是我婆婆的意见,几次讽刺反对,我还是坚持我的教育理念。最近买了一个需要组装的小书桌。帕丁顿和我自己组装的,所以他得到了额外的赞扬。我对他说:这是你作为家庭成员的责任和义务。接下来,我会让他学会洗袜子和内裤,简单做饭。文中提到,正如他在成长过程中会面临考试的竞争和人际关系的压力,更高效地完成家务也是他需要应对的人生挑战之一。将来他有了自己的家庭,就会成为一个会生活、热爱生活的体贴人,在婚姻中更容易收获幸福。

顺带一提,另一篇文章,微信官方账号的《望着理想》《BBC拍摄56年跑题纪录片:原来人生没有标准答案》也很不错。最后引用了刘玉博客最后关于Up系列评论的一段话,“在影片的最后,这14人中的大多数都变得比年轻时更可爱了。在时间的雕琢下,他们被凿去了傲慢,被磨平了。毕竟每个人最终都会被扔回时间的底部,在那里和其他鱼虾贝壳一起聆听无尽的寂静。”让人对生活有更多的感悟。很期待看到《63Up》,下一部可能就有感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