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用筷子”教案
大班教案《使用筷子》1。大拇指和食指握住筷子上端,其他三个手指自然弯曲握住筷子,筷子两端必须对齐。筷子的正确使用方法是用拇指、食指和中指夹住一根,用下颌和无名指夹住另一根,让夹住的那根可以活动,从而夹住食物。
活动目的:
1.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和观察力。
2.教孩子正确使用筷子。
活动准备:
材料——每人一双筷子,红枣若干,小碗一个。
心理学——拥有快乐的心情
活动流程:
1.讨论
孩子在家吃什么餐具?小孩子会用筷子吗?
怎么用?你能来学习吗?
2.看课件,讲解正确用法。
3.儿童操作练习
孩子们分组练习,每组一盘红枣,每个孩子一个碗,自己把红枣放进碗里。
4.举行一次枣树比赛
每组选择最快的孩子进行比赛。
5.丰富筷子文化
大班二“用筷子”教案一、活动目标
(一)认知目标
1,通过辩论,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敏捷度。
2.通过活动,让孩子明白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培养孩子初步的辩证思维能力和辩论能力。
3.让孩子们知道环境保护对人类的重要性。
(2)人格目标
鼓励孩子在大家面前大胆表达个人观点,培养自信心和独创性。
二、活动准备
知识和经验准备
1,孩子有关于辩论的知识,组织孩子看通俗易懂的辩论比赛。
2、与孩子一起收集相关信息,并归纳、总结、找出论据。
(2)材料准备
1,几个一次性卫生筷子(杯子等。).
2、关于人们使用一次性卫生筷子(杯子等。)耗材和白色污染的录像带、录像机。
三、活动过程
(1)通过看视频激发孩子辩论的兴趣。
1,老师展示一次性卫生筷子(杯、碗、盘等。),让孩子观察并说出在哪里见过,是做什么用的,孩子可以自由回答。
2.看视频提问:使用一次性卫生筷是好是坏?并询问原因。视频播放过程:人们使用一次性物品非常方便→人们用后随手乱扔→垃圾到处堆放→白色污染影响人们的生活和健康。
(2)通过讨论确定自己的意见,将孩子分为积极和消极两组。
1,孩子根据老师的提问进行讨论,并根据讨论的结果将孩子分为正反两组。
2.积极的孩子和消极的孩子进行小组辩论,找出所有的证据来赢得对方。
(3)孩子激烈辩论,老师是裁判,证据充分的一方获胜。
1,请正面先说什么好。证据不足的老师不能打分,列举证据充分的那一组给一分,直到最后。
2.如果孩子在辩论过程中出现问题,老师要及时引导孩子的辩论方向,把话题聚焦在“好与坏”的主题上。
3.教师应及时对辩论中的沉默现象进行提示和引导,以加强辩论的气氛。
4.如果没有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老师要引导并做简单总结,在黑板上做好各组总分。
5.如果辩论不充分或者时间不够,可以暂时不做总结,下次再继续辩论。
(四)总结评价,激发孩子辩论的兴趣和设计环保产品的愿望。
老师肯定了这次辩论赛,表扬了辩论赛中表现优秀的孩子,并做了总结性的点评。结论是一次性筷子或杯子既有方便性,也有缺点。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现在,让我们请大班的孩子们思考一下,如何设计出实用、经济、环保的产品。
孩子们可以自由分组讨论,并把结果告诉老师。比如用可回收的材料做物品等等。老师给了肯定的纠正。
(5)扩展活动:
1,孩子去生活中多找一次性物品,找出自己好的和不好的地方,从而进行第二次辩论。
2、在绘画活动中,让孩子画出自己的好的、实用的用品并涂上颜色。
四。各个领域的渗透
艺术:一起在一片蓝天下;绘画“白色污染”,废物生产活动。
生:环保卫士。
五、环境中的渗透墙布局“变废为宝”。
6.在生活中渗透教育孩子在生活中尽量不要使用“白色”(塑料)物品。
七。渗透在家庭中与父母讨论一次性用品的利弊。
八。活动评估
项目
目标实现程度
内容适用性
活动设计的兴趣度
儿童“三性”表现
存在问题
等级
好的
中间
贫穷
好的
中间
贫穷
好的
中间
贫穷
好的
中间
贫穷
评价
√
√
√
√
注:好:100%-80%,一般:79%-60%,差:60%以下。
教案3大班“用筷子”活动目标
1,了解筷子的形状和用途,知道筷子是中国人的发明,是中国文化的体现。
2、掌握筷子的正确使用方法。
3、锻炼手部肌肉的灵活性和手指协调性的协调性,知道多活动手指有益健康。
4、尝试使用筷子进行各种活动,体验活动带来的乐趣,了解团结的力量。
5.探索和发现筷子在生活中的特点。
6.愿意探索,交流,分享。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了解筷子的形状和用途,掌握正确的握筷方法。
难点:使用筷子进行各种活动。
要准备的活动
1,孩子一双筷子一个盘子。
2.每一组都有一个托盘,里面有一些玻璃球、纸团、花生和豌豆。
3、《卖汤圆》音乐磁带和录音机。
4.12和13页的儿童书籍。
活动过程
首先,猜测活动的主题。
1,老师说了一个谜语:“身体细长,兄弟成对,只能吃菜,不能喝汤。”
2、引导孩子说出答案——筷子。
第二,让孩子认识筷子,并谈论它们的用途。
1,老师展示筷子,简单介绍其来历。
2.让孩子们拿起筷子,告诉他们筷子是什么样子的。(一头是圆的,一头是方的),筷子有什么用?
第三,孩子掌握正确的握筷方法。
1.孩子们都说筷子可以用来吃饭和夹菜。请把它们捡起来。
2.老师讲解并示范正确的持筷姿势:两根筷子都放在右手拇指和食指之间,拇指在两根筷子上方,食指对着一根筷子,中指在两根筷子之间,无名指对着另一根筷子,小指在无名指下方。
第四,小组赛的小朋友用筷子夹托盘里的东西,说说自己的感受。
1,小朋友先在托盘里夹一个玻璃珠和纸球,说说什么好什么不好,为什么?如果姿势不正确,及时纠正。
2.把筷子分开,看能不能捡东西,了解团结的力量。
3.在此基础上,分组比赛:孩子们会随着音乐在规定时间内把东西夹在托盘里,看谁夹得多。
动词 (verb的缩写)总结:“健康博士告诉我”使用筷子的好处。
1,通过保健医生的谈话让孩子明白多动手的好处。
2.筷子只被中国人使用。使用它们可以使我们的手灵活。手是我们的“第二大脑”,灵活的手指会让我们更聪明。我们必须经常活动手指,这样我们都有一双灵巧的手。
不及物动词活动的扩展:
老师问:“筷子除了吃饭、摘菜还能怎么玩?”
教学反思
在这个活动中,各个环节紧密相连,相互渗透,各个环节都是围绕“筷子”展开的。有效落实了《纲要》的理念,真正实现了师生互动。相信通过这次活动,孩子们能在活动中真正体验到使用筷子的乐趣。
新《纲要》指出:“教师要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在这次活动中,我采用了适当的方法来组织教学,采用的教学方法如下:
1,对话精彩。“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活动一开始我就用谜语来引起孩子对筷子的兴趣。“身材修长,兄弟成双。他们只吃蔬菜,不能喝汤。”这个谜语生动地讲述了筷子的外观特点和用途。孩子们兴致勃勃地猜出谜语后,老师展示了筷子,简单介绍了它的由来,激发了孩子们操作筷子的欲望,为下一环节打下了基础,实现了第一个目标。
2、示范法:使用筷子需要掌握动作要领,通过老师准确的示范动作让孩子掌握学习内容和基本动作技能。
3.操作探究法:是儿童建构活动的基本方法。所谓操作法,是指儿童在与材料互动的过程中,动手操作和探索学习。本次活动安排了三项运营活动。第一次是引起兴趣后的第一次操作,主要是练习筷子的正确使用。陶行知先生说“从做中学,从做中学,从做中进步。”在第一次操作活动中,我指导孩子们练习使用筷子。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是通过观察老师的示范来练习的,可能不会正确使用,所以没关系。第二个操作是实践活动。孩子们通过玻璃球和纸球的训练来加强筷子的使用,老师在活动中的及时个别指导巩固了练习方法。第三种操作主要是尝试使用筷子进行竞赛活动,培养孩子的创造能力,通过拿着不同的东西体验其中的乐趣。
如果我还要再上一次这门课,如果活动时间允许的话,应该在活动延长之前穿插一个游戏活动。因为《纲要》指出“教育活动的组织要充分考虑儿童的学习特点和认知规律,各领域内容要有机衔接、相互渗透,注重综合性、趣味性和活动性。”所以,在孩子筷子夹托盘里的东西的最后,老师用筷子敲出欢快的节奏配合音乐,吸引孩子一起攻击音乐。这个游戏活动渗透着艺术活动。孩子们跳完有节奏的舞蹈后,老师问:“我怎么会玩筷子?”这个问题的设计给孩子提供了一个创造和玩耍的空间。在这个环节中,孩子们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能力,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做游戏,这样整个课堂教学就完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