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怒之下怒斩徐晃,又多次另谋新主,孟达的结局究竟如何?
两面三刀的小人是被人所不齿的,而且那些两面三刀的人到最后总是没有好结果的,你比如说三国时期的孟达,他为了自己的前途多次改换门庭,而他最终又收获到了什么样的结果呢?我们今天就来了解一下他。孟达是三国之中的知名人物。孟达字子庆,他是扶风郡人。孟达从小家中殷实,所以有丰厚的家底支持着这孟达读书也比常人多一些。建安初年,孟达与法正一起投奔于益州牧刘璋手下做事。虽然在刘璋手下两人都被任用,但是两人觉得在庸庸碌碌的刘璋手下做事也就是混日子,所以两人早都想另寻明主了。
刘璋庸碌无能,面对着内外交困的局面他不思怎么好好解决,反而一心想着求外援求帮助,在法正和张松的劝说下,刘璋把刘备当成了自己的救命稻草。为了迎接刘备的到来,刘璋派遣法正和孟达一人各率两千人马去迎接刘备。一到刘备那里两个人双双跪倒在皇叔面前,请求皇叔能够任用他们,而这是孟达第一次背主叛变。刘备大喜,他让孟达驻守在江陵,自己则率领人马去取西川。等到刘备拿下西川以后,孟达就被提拔成了宜都太守。
公元219年,刘备率领大军攻汉中,让孟达率领三军进攻房陵。孟达先杀了房陵太守取了房陵之地,后来又和刘封一道攻取了上庸,东三郡全部落入了刘备手中。刘备为了嘉奖孟达,于是便重用了孟达,让其有统辖三郡之权。关羽水淹七军以后曹军在樊城岌岌可危,危难之时没成想曹魏居然和东吴联合起来夹击关羽,关羽一下子就陷入了危急之中。关羽襄阳失利以后曾经向刘封和孟达写信求援,但是两人都没有前去相救,以至于项羽最后战死在樊城。
刘备对于关羽的死非常生气,他恨不得食他二人的肉,而且孟达和刘封还不和,孟达自知事情已经到了无法挽回的地步,故而孟达决定再次背主投敌。这次孟达选择了曹魏,孟达此次来降让曹丕非常开心,所以曹丕亲自接见了他。孟达知书达理,长相又是仪表堂堂,曹丕对他的印象非常好。曹丕任命孟达为散骑常侍、平阳亭侯,掌握了三郡之地。如果说曹丕能够更长久执政的话那么孟达可能还会走得更远。但是曹丕英年早逝,朝中的臣子大多又对孟达没有什么好感,所以孟达开始忧心忡忡起自己未来的前途问题。所以,孟达又谋求背主投降了。
孟达给蜀汉丞相诸葛亮写了一封情真意切的信,表示他想要重新回归到蜀汉。诸葛亮对于这种两面三刀的人讨厌至极,所以他就故意把这个消息泄漏给了素来和孟达有嫌隙的魏兴太守申仪。申仪知道了以后他马上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司马懿。司马懿是孟达的死对头,他一直想要把孟达给处置掉,这次孟达想要投敌正好给了司马懿以可乘之机。
司马懿一边写信安抚孟达,另外一边他兴兵前去新城绞杀他。司马懿在诸位将军中挑来挑去,看了许多青年将领司马懿都觉得不大满意,最终看中了老将军徐晃。话说这徐晃也是身经百战的老将军了,在曹操阵营里面他也算是数得上号的一位人物。他曾经参加过很多著名的战斗,在一次次的战斗中徐晃逐渐成长了起来,在樊城之战中,徐晃曾经大破项羽的十重围堑,彻底解除了樊城之围,奠定了关羽在荆州的败局。徐晃率领大军星夜出击,孟达看到了徐晃的旗号非常紧张,他急忙命令士兵扯起吊桥堵徐晃于城外。徐晃在城下大骂孟达,孟达恼羞成怒他命令士兵张弓搭箭向徐晃一轮齐射,结果一箭正中在徐晃的额头。虽然徐晃得到了急时的救治,但是因为受伤太重故而当夜就死在了军营之中。
徐晃的尸体被司马懿连夜送回了都城洛阳,司马懿鼓足精力,八日行军一千二百里,打乱了孟达的部署。司马懿围困上庸16日,守城的李辅、孟达外甥邓贤开城投降。孟达的脑袋被司马懿砍了下来,后来被送到都城洛阳,一方面是为了祭奠老将徐晃的在天之灵,二来也是为了枭首示众。孟达的头被挂在洛阳城的闹市上供来来往往的人参观,这也就是为了给众人提个醒。申耽、申仪两位将军立了大功,魏明帝曹睿给予了他们俩很高的殊荣,算是对他们在这次战斗中英勇表现的嘉奖了。可怜孟达死后尸首都不能埋葬在一起,这完全是他自己咎由自取。
孟达怒斩徐晃是三国演义的故事,而三国志中徐晃则是病逝于公元227年,谥曰壮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