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小孩子总是吃手?原因是“恋物癖”,两步帮孩子成长。
从孩子出生后的第二个月开始,就开始表现出“口欲期”。父母经常可以看到孩子把小手放进嘴里。别担心,这只是孩子探索外面世界的一种方式。一般来说,如果不是刻意制止,孩子在1-2岁左右,相关行为会逐渐减少。
但如果孩子3岁了还在吃手,那就是恋物癖。恋物癖是儿童成长过程中的一种依恋行为,是从“完全依恋”到“完全独立”的过渡行为。它表现出对某个物品强烈的情感依恋,这个物品可能是孩子喜欢的一个娃娃,一条毛巾,一条毛毯甚至是手指和脚。孩子对东西有不同程度的依恋,有的需要一直带着,有的睡觉需要抱着,等等。
那为什么孩子会恋物癖呢?目前研究者已经达成基本认识,儿童会对某样东西产生依恋,而这种依恋只是儿童对主要照顾者依恋的暂时替代。
依恋理论认为,儿童在成长过程中会与主要照顾者(通常是母亲)形成强烈的情感联系,只有依恋对象在身边,儿童才会有安全感。比如,只有妈妈陪着我,我才能睡着。
但由于某些原因,孩子对主要照顾者的依恋没有得到完全满足,于是这种依恋转移到一个物品上,表现为我们所看到的恋物癖。
一般来说,只有少部分孩子表现出恋物癖,这种行为只出现在孩子成长过程的某个阶段。不是自然的行为,也不会持续一个人的一生。
儿童恋物癖的持续时间存在个体差异,有的在6岁前消失,有的会延续到成年。
当孩子有恋物癖的时候,我们一定不能简单粗暴的剥夺孩子所依恋的东西。我们应该允许孩子有情感依恋的需求,即使孩子的依恋是特殊的,我们也应该逐渐把孩子从依恋中分离出来。否则会对孩子的情绪和情感造成很大伤害。
1,为孩子提供高质量的陪伴
从根本上说,孩子的恋物癖是因为依恋得不到满足。所以,给孩子足够的陪伴是关键。有的家长可能会说:“我下班回家就一直陪着孩子。这样够了吗?”
不过也有研究者做过相关调查。孩子平均每天能从父亲那里得到的全职陪伴只有7分钟,而从母亲那里得到的时间是12分钟。这说明80%的时间我们只是出现,“陪伴”并不等同于“陪伴”。
面对孩子的粘人,父母都想着快点解决问题,所以也就伴随着内心的烦躁。即使孩子不粘人,家长的注意力也会经常被其他事情吸引:明天早上开会的内容;如何跟进客户明天的订单;或者只是刷刷朋友圈,看看朋友们最近的新动态。
但是孩子的心特别敏感,最能感知到和自己在一起的人是不是真的在陪伴自己。父母那种“在内,在外”的状态,会逐渐让孩子形成这样的观点,即使爸爸妈妈和我在一起,我也是那么的微不足道,可以让他们分心去做其他的事情。
所以,为人父母真的需要学习。其实高质量的陪伴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难。最重要的是我们真的愿意花精力和时间。具体如何把握,可以参考“五个一”:
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与孩子的心共舞,及时抓住孩子的需求,给孩子满足感。只有这样,孩子们才能感受到我们的“心”,他们才不会感到恐慌,他们才会有更多的动力去探索这个世界。
2、抓住孩子生活中的重要事件、重要的环境变化等机会,逐渐削弱孩子对事物的依恋。
当孩子有恋物癖的时候,我们要做好持久战的准备。
首先,家长要向孩子表明态度:我尊重你,理解你,但我不希望你总是吃手指头。
然后,在平时,家长可以利用一些机会,逐渐引导孩子弱化和摆脱对依恋的依赖。
我朋友的孩子有段时间迷上了超闪,我妈看动画片也会这样引导他们。
妈妈:“乐迪很神奇,但我发现他甚至没有吃掉自己的手指。他不喜欢吗?为什么我们现在不停止吃饭?”
这样可以防止孩子在看动画片的时候吃手,然后通过“偶像”的影响逐渐引导他们在其他时间段不吃手。
而且,“让孩子的手不要闲着。”我们应该引导孩子们去寻找他们感兴趣的活动。比如,如果孩子依恋汽车,父母可以在家里陪孩子用纸箱或者积木组装汽车。这样做不仅可以增进亲子关系,还可以让孩子慢慢摆脱对依恋的依赖。
最后,你也可以利用一些环境发生显著变化时的机会,比如出去旅行。环境的新奇感可能会暂时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这时候父母可以在孩子没有强烈依恋需求的时候把物品藏起来,可以委婉地拒绝孩子习惯性的、不强烈的要求。
孩子恋物癖的根本原因是依恋得不到满足,所以给孩子提供高质量的陪伴是关键。对于儿童的恋物癖,我们不需要太担心,更不用说用一种短暂而粗暴的方式夺走了他们的依恋。而是要在接受孩子行为的心理基础上,有策略地帮助孩子逐渐摆脱对事物的依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