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阳的社会评价
《南方人物周刊》专访——海阳,捧金话筒的“小人物”
央视新址的演播大厅里,舞台上的海阳略显拘谨。这是中国播音主持金话筒奖颁奖现场,29岁的海阳成为有史以来最年轻的获奖者。这也是这个国家级奖项创立20年来,第一次颁给新闻娱乐脱口秀节目的主持人。
前一天彩排时,海阳本被安排了获奖感言和即兴表演。他为此准备了“包袱”,但这些注定可以笑翻全场的笑料,最终没能得到现场导演的认可。正式的颁奖典礼上,该环节最终取消,虽然海阳已经把对话改得一板一眼。
这似乎是一个脱口秀仍无法兼容的舞台。
在属于自己的节目中,海阳会表现出完全不同的状态。每天下午5点,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文艺之声5层的直播间是属于他的。主持《给力17点》时,他会对着话筒表现得张牙舞爪;会模仿不同的名人调侃时事;会随手拈来一段即兴表演引得听众捧腹大笑;会用“小沈阳”式的东北腔总结当日新闻“这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呢?”
那一个小时,是海阳在电波中构建的、属于自己的世界在那个世界里,他永远是调侃自己、讽刺世界的“小人物”。
笑+反思2
对于《给力17点》的节目类型,海阳愿意让界定里的“新闻”多一点,他的脱口秀也往往紧扣时事。颁奖彩排的前一天,双汇的职工在网上爆料“工作量比富士康大、工资比其少”,他在节目点评结束后“装傻”式地讽刺,“双汇是生产火腿肠的,富士康生产苹果这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呢?中国的食品安全问题仍然非常严重。”
敬一丹是海阳的忠实听众。这位曾连续3次捧得“金话筒”的著名央视主持人见到海阳的第二面,就开始看重这个年轻人。那天,海阳抱了一大摞报纸和杂志走向办公室“这是他每天的阅读量”类似情景敬一丹此前只在白岩松那里看到过。
海阳的新闻脱口秀并非只是讲笑话。他每天要在浩如烟海的报道中选择节目内容,然后增加评论观点,调整叙事结构,设计笑料包袱……搭档小艾加入前,他每天都要像八爪鱼一样控制设备录完一小时的节目,然后才能“吃上这天惟一一顿河间料理”(驴肉火烧)。
国内最早被正式称为“脱口秀”的节目,是2002年刘仪伟主持的《东方夜谭》。但那时候人们就开始发现,在脱口秀起源的美国,主持人往往经历过小剧场表演的历练,但这在中国很难实现;而且由于政治、文化环境的不同,中国的主持人不可能像美式脱口秀那样调侃政治和下半身。
10年里,相声演员、滑稽演员和专业主持人都在试图给出不同的答案。
年逾七十的广电协会播音主持委员会理事长方明是“金话筒”奖的评委,他对海阳节目的评价是:“用听众可以接受的语言,把深刻的道理表现出来。”作为学园林设计出身的理科生,海阳把自己的脱口秀总结为一个公式:笑+反思2。“笑不是追求的最终目的,而是一个方法和过程。”他把自己的一系列节目叫作《海阳头壳秀》(“脱口秀”的谐音),寓意用头脑思考,让听众笑过之后有所反思。在节目中,他还常常扮演“海大夫”,用调侃的方式为现实把脉。
他的调侃中往往带有这样的哲学:“如果命运抓住你的喉咙,你就挠命运的胳肢窝;如果现实封住了你的嘴,你就对现实蔑视地笑。”
小人物视角
节目里的海阳总用小人物的方式自嘲:大龄、单身、没车、没房……
“我会把自己定位为一个小人物,用小人物的视角去看这个世界。小人物可以赢得大家的***鸣,小人物是大多数,小人物不会麻木。小人物对这个世界有着切肤之痛,有一种疼痛感、危机感,一种不得不。”
他在节目里讽刺房价,说自己在微博上发一个哭的表情,引来无数网友回复“楼主你怎么了?”“楼主你干什么呢?”“楼主哥哥怎么哭了?” 他带着哭腔说:“我就是想试一试当楼主的感觉。”
海阳的故事,同样是一部小人物成长史。1983年,他出生在长春郊县的农村。初三那年,父亲被骗,倾家荡产。他中考全校第一,却还是选择去念了中专。后来,他摆过地摊、做过花卉管理员(某种意义上就是打更的)、当过西餐厅文化主管……这些都改变着他对世界的理解,“不同的经历能去认识这个世界里的大多数人,让我明白跟我经历一样的那些小人物,他们的心境是什么。”
1999年,在吉林人民广播电台当主持人的敖柏,组织了一场业余主持人比赛。第一次接触广播的海阳得了冠军。此后,他开始在电台做兼职,每月工资200块,只够上班的路费和盒饭。入行这一年,他16岁。从吉林到哈尔滨,从助理、主持人、编辑、导播、记者、策划到取快递的……海阳干遍了与广播有关的所有行当。
从业10年,他已经在黑龙江小有名气,却因为感情放弃工作成了一名北漂在北京一个只能在东城区收到的频段教老年人怎么不上当受骗。那时候,他擅长的音乐节目正进行着残酷的竞争,北京上空每天都弥漫着无数音乐节目的信号。2010年,海阳开始寻找自己的新定位,并把一直喜欢的脱口秀风格融入新的节目。于是,《给力17点》开播3个月,成为同一时段广播节目第二名。
“当你的压力很大,当你面对世态炎凉,当你还必须健康活着的时候,你就得找到一个释放自己的出口它也许是幽默,也许是自嘲在这个过程中,你也能体会到,生活是什么样。如果我是富二代,就说不出来农民工回家的感受;如果我是衣食无忧的人,我就无法抨击奢侈品如此泛滥,茅台酒价格如此之高。”
有些时候,海阳也会一改幽默的节目风格。北京暴雨的第二天,他声音颤抖地播完节目,一个小时里没有一个笑点;而另一则让他愤怒的新闻,还曾让他因为拍桌子爆粗口受罚。
演员柯蓝觉得海阳“表面上玩世不恭,骨子里却三观极正”“现在这个时代,很多年轻人都觉得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但是他有公民的责任感。”
当年带海阳入行的敖柏,如今是一名大学教师。他觉得海阳的自嘲“是一个小人物用诙谐的方式表达自己对社会的诉求”,“让人笑过之后顿在那有一丝伤感。”
2012年夏天,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比尔·伯克利来高校访问时曾问敖柏:“中国有没有新闻脱口秀?”敖柏当即回答:“我的一个朋友就在做广播节目脱口秀。”美国人随即问他尺度如何,他回答:“只要不拿领导人开涮。”
2005年,央视也曾推出一档脱口秀节目《今晚》,两年后停播。敬一丹觉得,此前中国缺少脱口秀节目的主要原因是“一直以来缺少这样的主持人”。因为这样的主持人并非传统的播音主持教学模式能培养出来的,更需要天赋与个性。
比起同行间的评价,观众更善于用脚为节目投票。2013年元旦,海阳在中华世纪坛主持了一场 “北京之光”跨年活动,他看到台下成千上万的观众,开玩笑似地问:“你们都是为我来的么?”没想到一呼百应。那一天,海阳第一次知道自己有那么多听众。这让一向在乎自己形象的他很是满足。
不过,柯蓝却开始为他担心,因为随着节目被更多人熟知,海阳将面对新的问题:如何保持本真。
这一年,网站和电视台请海阳去做主持,敖柏都劝他缓一缓。他知道海阳最大的缺点是急于证明自己:“不管有多少人捧你,多少人请你秀,都不要产生优越感而让自己与生活隔离。”对于这些,海阳想得很明白,因为那是一个曾让中国很多脱口秀主持人跌倒的沟坎。
(感谢敬一丹女士在采访中提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