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一般官署名有哪些

东西汉差异很大,西汉前期和后期也很不相同。西汉初期主要有:1、丞相(相国):如果称相国,则表示其权利较大。曹参之后,有左右丞相之分,右丞相地位高于左丞相;汉文帝时周勃罢相,陈平独任丞相。哀帝时更名为大司徒。丞相是政府的最高长官,主要下属为九卿。2、太尉:是全国的最高军事长官,武帝时改为大司马,并冠以将军之号,称大司马大将军;汉宣帝时去将军之号,仅称大司马;各时期权力不一样。汉昭帝时霍光任大司马大将军,有官属和印绶,权力很大。宣帝时仅称大司,无官属也无印绶。汉成帝时又赐官属和印绶,不久在汉哀帝时又削权,无官属和印绶。但是不久又恢复,并且职位在大司徒(丞相)之上。3、御使大夫:也就是副丞相,主要负责监察百官。西汉末改名为大司空。另外御使大夫之下还有绣衣御使,他们主要负责缉拿罪犯和围剿盗匪。4、太傅:吕后时为了对付右丞相王陵而设。王陵是汉高祖时期的开国重臣,曹参死后接任丞相一职。吕后专权时反对吕后封诸吕为王,吕后拿太没办法,只好按照周朝制度设立太傅一职,这个职位位高权轻,并让王陵出任此职,以此驾空王陵。王陵虽然出任此职,但很恼火,从此称病不朝。王陵死后,也就不在设此职位。到了哀帝时期又重设太傅一职。位在三公(即大司马、大司徒、大司空)之上。5、太师、太保:都是周朝时期的官职。汉哀帝时设立,太师在太傅之上,太保仅次于太傅。6、九卿 1)奉常:后改名太常,掌管皇室的宗庙祭祀和礼仪。下属机构主有:太乐、太祝、太宰、太史、太医、太卜,另外还掌管都水、均官两令丞。博士也属于奉常管辖。 郎中令:汉武帝时改名为光禄勋,下属有:大夫、郎、谒者。 大夫有:太中大夫、中大夫、谏大夫,他们的职责是提建议。汉武帝时期又改中大夫为光禄大夫。 郎官的主要职责是看门,皇帝出巡时就充当仪仗,有议郎、中郎、待郎、郎中等,他们的品秩也各不相同,有的是二千石的高官,有的仅是三、四百石,他们的人数也不固定,有时几百人,有时上千人。 谒者:主要掌管接,相当于现在外交部礼宾司的职责。下属主要有仆射; 期门:掌管执兵送纵,汉武帝时设置,人员不固定; 羽林:汉武帝时设置,初名建章骑,后改名为羽林骑。他们主要来自那些战死沙场的烈士遗孤,有自己的令丞,汉宣时长官为中郎将、骑都尉,级别为二千石。 2)卫尉:主要掌管皇宫的保卫和治安,下属有公车司马、卫士、旅贲三令丞,屯卫侯、司马二十二官都是他的下属官员。此外还有长乐、建章、甘泉卫尉,但是这三个不常置。 3)太仆:主要掌管皇帝的车马仪仗,下属有太庙、未央、家马三令丞,他们各五丞一尉;车府、路令、骑马、骏马四令丞;龙马、闲驹、橐泉、騊駼、承华五监长丞;边郡六牧师苑令,各三丞; 4)廷尉,又名大理,掌管司法。其下属有正、左右监,宣帝时又增加左右平。 5)典客:掌管归顺的外族,相当于现在外交部。汉景帝时改名为大行令,汉武帝时改名为大鸿胪。下属有:行人、译者、别火三令丞以及郡邸长丞。 6)宗正:掌管皇族事务,相当于明清两代的宗人府; 7)治粟内史:景帝时改名为大农令,汉武帝时改名为大司农。相当于现在农业部、商务部、国家工商总局。 8)少府:相当于现在国家税务总局、财政部、海关总署、国资委 9)中尉:掌管京师治安等事务,相当于现在首都的公安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