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上的动静不少于800字。

教室里的动静

作文课前,不时有几个聪明人过来打听消息:“老师,你今天不上作文课吗?”“老师,今天作文课写什么?”“走吧!写什么?——机密!”所以智能卡带着满意的叹息离开了。“满意”是因为肯定有作文课,“叹息”是因为没有搞清楚接下来要做什么。

上这门课快一年了。消除这些孩子对作文的恐惧,让他们爱上作文课,这是令人欣慰的。这是由于静态和动态课堂的结合。

先“动”起来,习题资料悄悄来。

除了学校和家庭,学生很少接触外界,更不用说的生活经验。除了少数观察细致、头脑敏锐的孩子,大部分孩子很难注意到有什么东西要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练习材料”。我们老师一定要帮助学生去创造,去重塑,去再现,让学生提起笔来,脑子里不留下一片空白。

创建材料可以基于课堂游戏。比如李白建教授和张赛琴校长在《新概念作文》中提到的经典课堂游戏——抢橡皮擦。在我们老师眼里,橡皮没什么意思,但是在孩子眼里,每一张文具都有好玩的。孩子上课不是经常把文具当玩具,玩得很开心吗?

在这个游戏中,学生观察橡皮的形状,注意同伴的表情和动作,得到自己的内心感受,听到各种声音,在活动中体验好奇、紧张、兴奋、激动(失落)的情绪变化。这一切都用笔记录在时间里。即使他满嘴错别字和病句,也不会挠头,不会写字。同样,你也可以“抢铅笔”,抢其他文具。此外,“吹豆豆”“复制动作”等游戏在课堂上做起来简单方便。即使是最古老的游戏,如“画鼻子”和“传包裹”,也是百玩不厌。等你习惯了,孩子就会明白,写字就是把你看到的、听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都写下来,从而逐渐学会关注身边的事情。

课内活动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课外活动也是如此。每次教四年级的学生,我都会要求孩子们举行一次“护蛋行动”。过了几天,活动结束后,经常有小朋友不愿意煮“蛋宝宝”,说明活动的意义已经产生了。在活动中,要时刻提醒学生注意如何保护自己的蛋宝宝,让他们起名字、洗澡、打扮、玩游戏,陪他们“睡觉”。另外,课后要提醒他们观察别人的蛋宝宝是怎么打扮的,怎么保护,甚至是怎么不小心“死掉”的。活动结束的时候,几乎不用提醒,同学们都在埋头写,让他们很不舒服。

有时候我们也会写一些过去经历过的事情,但是孩子的注意力很容易被转移。除非特别重要,否则他们只会记住这件事,忘记具体细节。这时候就需要我们老师帮助学生重现当时的情景。可以是实际模拟,也可以是语言描述。

有一次下课,无意中听到一个同学在说他暑假杀了一只鸡。我很好奇,就问他怎么回事。后来在演习中,我把这个事情搬到教室里集体使用。我设计这些问题是为了帮助这位同学记住:你为什么打苍蝇?用什么?为什么不用棍子打苍蝇,而不用苍蝇拍?你怎么能杀一只死鸡?杀了一只死鸡后你有什么感受?这件事是谁处理的,结果如何?原来这位同学是在跟一个电视剧里的男主角学习练习“够好”的方法,想把那只该死的苍蝇拍死,于是那只倒霉的鸡就成了他棍子的鬼。后来他爷爷出钱把鸡炖成汤给他喝,他一口也喝不下。

其中,需要帮助学生树立形象的是学生用棍子跳舞的方式,尤其是动词的使用。另外,情绪的变化也是一条线索,从兴奋,没人看,到愚蠢,再到安心,内疚。很多同学都写出了精彩的文章,有两个同学以鸡为主角写出了有趣的童话,还有同学稍加改编写出了神奇的打狗棍,几乎被写成了武侠小说。

第二,写的时候不动声色,字如流水。

课堂上过度的活动固然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但如果只是一味的瞎玩,作业的任务就完成不了,“动”的意义也就失去了,所以要在动完之后进入沉思和叙述阶段。

起初,组织这种演习的形式是静态和动态交叉。把游戏分成几个部分,做一些写一会,然后逐渐改成一节课做和说,另一节课全部用来做旁白。

只要学生开始写作,就要求做到三不:不说话、不转身、不停笔。遇到不会写的单词,用拼音代替或者跳过。你不能停止你的想法,思考它,写下来,看到它,听到它,写下来。不要犹豫。而且要明确时间,比如一个片段只能写十分钟,这样会让学生有紧迫感,提高写作速度,养成快速思考的习惯。如果有同学提前写完,他/她只能低着头,默默的阅读和修改自己的文章。如果被写的同学管理不好,他/她也会影响其他同学。没有写好的同学,课后要给时间写完。老师要把握好时间,大部分学生写完就进入下一个环节,少数学生写完就延长时间。写了一段时间后,看几个中学同学的习题,做必要的适当的评价,肯定好的,和同学一起修改不合适的。这样可以帮助学生修改自己的文章。

所以,作文课上,有开心的笑声,也有感动时撅嘴的沮丧;有爪爪,也有很开心的;有叫喊声,有窃窃私语声。安静的时候,只听见笔在纸上沙沙作响,仿佛文字的溪流在教室里轻快地流淌。诗画最美的地方在于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最大的梦想就是拥有一个动静结合的课堂,让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