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的发展危机
从发展轨迹上看,《北京青年报》在1999年前处于高速增长期,此后进入了一个平台期。在起步阶段,《北京青年报》大标题大图片的夸张风格轰动一时,但有读者反映,该报内容过空,小题大做,制造很多“泡沫新闻”。
由于有雄厚的财力支持,对当前的每一个重大新闻事件,无论国内还是国外,它都派出自己的专门记者队伍,大造声势,吊足读者的胃口,但就在你满含期待地捧读其新闻时,却发现并不能让你了解到比昨晚电视上更多的内容,又大又黑的标题只是诓你眼球的托儿。如“财富论坛”、“APEC会议”等这种大型活动都少不了《北京青年报》记者的身影,但却鲜见精品佳作,最多的就是一些花絮之类的小报料。
创业容易守业难,功成名就的《北京青年报》出现了管理危机。骨干层的年龄开始老化,已到了更新换代的时候。如果队伍的更新不能及时跟上,会造成人才外流。目前北京报业市场上,哪家报纸都有北京青年报人的身影,这显然对北京青年报社不利。此外,北京青年报社内部凝聚力和亲和力不足,先后有若干重要人物离开。
人民大学喻国明教授认为,实际上从2000年上半年开始,《北京青年报》的危机就开始显现,到了2001年,更是从隐性危机进一步发展到了显性危机这样一种状态。《北京青年报》2001年的征订量下降了20%以上,发行量在北京地区首次跌破30万份。过去该报的广告最多只能谈到7折,这时候4到5折,甚至3折就可以谈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