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日常作息

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日常作息

一节课的常规,直接关系到孩子的成长,关系到老师组织一天活动的质量。如果没有很好地建立起常规,孩子就无法形成良好的习惯,老师要分散注意力维持秩序,影响活动质量。所以,一天的常规训练,老师总要心中有数,只要孩子在上课,常规训练就是不断坚持不懈的工作之一。对于新入园的孩子来说,常规训练极其重要。通过这学期的带课经历,我总结了一些培养孩子套路的方法和手段:

(一)建立良好的生活规律

对于幼儿来说,形成良好的日常习惯是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孩子天生天真。它们就像一张白纸。如果你教他们什么,他们一定会去做。所以从入园的第一天起,就要有目的的培养生活作息。孩子从出生开始就在家人细心周到的照顾下慢慢成长。可能因为现在大部分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别人爱他们,他们往往会忽略自己的一些能力。所以我们在培养套路的时候注意以下三点:

1,用餐要求:孩子饭前洗手,吃饭时安静进食,不掉米粒,不挑食,饭后漱口,擦嘴,独立完成自己的饭菜。

2、午睡要求:能在老师的帮助下穿脱衣裤,独立穿上鞋,并主动放在固定的地方,不尿床,能安静睡觉。

3、如厕要求:能随心所欲如厕,不湿裤子,排便后会主动冲马桶,并洗手,洗手时知道卷起袖子,不湿衣服。各班在培养套路时会根据孩子发展的具体情况做适当的调整。

为了让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让孩子的天性自然展现,在日常生活中培养方法的灵活性,不能太强制,也不能太死板。比如午睡的时候,有的孩子睡不安稳,老是翻来覆去,老是笑。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安慰孩子,不能大声吼他。我们不妨用一种征询的语气对他说:你看,孩子们,该午睡了,孩子们都睡了,我们班的动物也都睡了。不要吵醒他们,你可以躺在床上闭上眼睛,好吗?”这时他的情绪有所缓解,再加上老师的亲切抚摸,虽然还是不能尽快安静下来,但不知不觉就睡着了。再比如:吃饭的时候,有的孩子不喜欢吃胡萝卜。老师可以创设一个情境,说:“今天我们都是兔子,看谁吃的胡萝卜最多。“不想吃的孩子只需要吃一点点,在中大班逐渐过渡到多吃。再比如:以前我们给小班小朋友准备的水杯和毛巾的标志都是小动物,对于刚入园的小朋友来说很难。为了使我们的工作更人性化,更适合儿童识别,我们收集了儿童的一寸照片,经过塑料包装后作为水杯和毛巾的标志,让儿童容易记住他们的水杯和毛巾的位置,增强他们的自我意识,有利于生活常规的建立。

(二)建立良好的集体活动常规。

我们在组织集体活动的时候,要让孩子按照一定的要求遵守集体活动的规则,让孩子明白不能打扰集体活动,让孩子从小就知道生活在集体中一定要有约束,不能为所欲为。集体活动的常规主要体现在良好的学习习惯上,学习习惯是学习知识和技能的必备因素,所以我们也要求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正确的坐姿;正确握笔;科学使用眼睛和大脑常识;爱护学习工具;独立完成当天作业等习惯。集体活动的常规还包括,孩子们应该遵守小组中的指令。比如排队的时候要一个一个排队,不能拥挤;上课不要走来走去,认真听老师讲课,回答同伴的问题;玩别人的玩具不要争抢,玩完放整齐;看书的时候不能撕书,不要破坏幼儿园的东西...这些都是孩子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形成的集体活动套路。但是有些孩子没有按要求做好,这就需要我们用灵活多样的方式逐步培养。比如排队,对于幼儿园的孩子来说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他们在乎的是过去和未来,如果用机械的重复练习和枯燥的语言指导,效果肯定很差。所以我们经常用“开火车”的游戏,有时通过给火车加油来摸摸每个孩子的耳朵或脸,既解决了排队的问题,又满足了孩子皮肤接触的欲望。以我班的蒋佳宁为例。当她第一次进入公园时,她是一个迟钝的人。她哭了一个月左右,拒绝参加集体活动,一直我行我素,爱干嘛干嘛。每次去户外活动,我们都是坐“火车”下课,但他从来不拉别的小朋友的衣服。有一次我对他说:“佳宁,你没有小火车就不能前进,所以我们不能坐火车去北京。我们做什么呢如果你开动火车,我们的火车就有力量了,你说呢?”这时候她盯着我,有了“开火车”的想法。我主动把她“拉”进了“火车”队伍,然后她就乖乖地和大家一起“开火车”了。用巧妙的童趣语言与幼儿交流,似乎也很有效。在组织集体活动中,如果孩子不能受到规则的约束,或者不注意倾听,或者做小动作,都会影响他人和自己。通过类似的例子让孩子知道该怎么做,明白规则的意义。

通过引导孩子在活动中逐渐建立和完善集体活动的套路,并认真执行,把这种执行当成自己的需要,从按规则控制自己的行为,到形成动态的刻板印象,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习惯成自然。

群体活动,还有语言约定,操作约定,都是必须的。要让孩子懂礼貌,讲文明,语言美是必须的。认真倾听和大胆表达是培养语言习惯的基本方法。操作规则包括老师提供的所有学习工具和游戏资料,并懂得正确使用和保管。这些东西看起来不是很在意,但对幼儿来说很重要。我们不能忽视他们。一切从点点滴滴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