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飞向太平洋》怎么写?
媒体记录着世界的变迁,影响着这个时代的每一个人。人民日报和新华社是中国的主旋律媒体。他们的社论和标题表现了当时的主旋律,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环境。
以下是新华社1980的评论——飞向太平洋——中国运载火箭发射试验的见证:
黎明时分,火箭发射场里弥漫着紧张的战斗气氛。期待已久的发射运载火箭的测试即将开始。
高高的发射塔矗立在发射场上,周围是乳白色的巨型运载火箭。各专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在火箭起飞前做了最后的检查和操作,然后离开现场,满怀激情地等待着发射时间。
在地下发射控制室,指挥员盯着电子钟的时间指示,听着操作人员报告的每一个字,做出决定,下达口令:“10分钟准备”...“5分钟准备时间”..." 1分钟准备时间"...随着最后几秒钟的到来,现场各种跟踪测量设备纷纷开启,高速摄像机,高速摄影机,等等。
“点火!”一声令下,发射控制台上年轻的操作员冷静而果断地按下了按钮。火箭发射场立即传来巨大的轰鸣声。这声音像山崩,像海啸,震撼着大地。巨大的火箭从地面升起,缓缓上升,尾部喷射出灿烂的火焰,直抵天空。
“发射成功!”人们欢呼雀跃,看着飞起的火龙,心中波涛翻滚。多少个日日夜夜,无数战斗在国防科研岗位上的战士,他们为研制和发射大型运载火箭付出了多少心血!
火箭在蓝天中翱翔。几秒钟后,垂直上升的火箭开始转向。几十秒后,火箭排出的气体在空中凝结成烟雾,就像天空中向东南延伸的白色练;最后在无边无际的天空中,渐渐变成一个小亮点,穿过大气层,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
然而,从中国大陆到远洋测量船队,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数百套现代化测量通信设备紧紧“咬住”人们肉眼看不到的小亮点,精确测量、记录和报告火箭每时每刻的飞行速度、高度和姿态。每秒钟都有大量的测量数据从四面八方汇集到测控数据交换中心。测控中心通过各种精密设备和电路将所有参与单位连接成一体。
一个个紧张的战斗群,及时收集、交换参训部队之间的数据,不断向各个测量站上报火箭飞行数据,引导他们准确跟踪火箭;并将各站测得的信息和火箭飞行情况及时传送到发射场的控制中心和指挥中心。好消息不断传来:“跟踪好!”“正常工作!”“飞行正常!”
飞控中心里,一排排电视屏幕频繁交换着五颜六色的数字,自动记录仪在显示板上轻轻描摹着火箭飞行轨迹的曲线。这条曲线与事先标注的理论弹道曲线紧密吻合,形象地告诉人们,火箭内部仪器工作正常,火箭飞行正常!
火箭在太空飞行很长时间后,重新进入大气层,直奔太平洋预定海域。一切正常,胜利在望。每个人都喜气洋洋。
太平洋上,波光粼粼的测量船和插着五星红旗的打捞船整齐地排列在火箭预定降落区的两侧,就像一支仪仗队。人民海军的驱逐舰在舰队周围巡逻。遥测直升机飞上蓝天,配合测量船上的各种测量设备捕捉其踪迹。
火箭高速飞向预定溅落海域。
“发现目标!”人们挤到甲板上,盯着舰队的西北方向。很快,一个亮点从云层中钻出,拉出一道耀眼的白光,直奔预定海域。亮点变得越来越大。在距离海面还有几千米的时候,装有火箭飞行重要参数的仪器舱自动从火箭头部弹出,打开降落伞,缓缓坠向海洋。火箭头“扑通”一声落入海中,激起一股高耸的水柱。
仪器舱落水时,荧光染料把蓝色的海水染成了翠绿色,像一条数百米长的丝带,漂浮在海洋上。它是丰富多彩和美丽的!
这时,早已在附近等候多时的一艘正在工作的快艇,如离弦之箭向登陆地域驶去。我打捞直升机迅速飞向着陆点。飞机到达仪器舱,在距离海洋30米的空中垂直盘旋。潜水兵顺着梯子跳入海洋,仅用5分20秒就成功打捞出仪器舱。直升机携带仪器舱,安全飞回打捞船飞行甲板。
至此,中国从中国到太平洋的运载火箭在万里上空飞过,圆满成功。
“火箭落入预定海域!”“测量恢复任务完成!”这一胜利的消息,通过测量船上强大的通信电波,迅速传到祖国的测控站,传到发射场,传到首都北京。舰队鸣笛,彩旗飘扬,远离祖国的人们在甲板上欢呼雀跃,握手庆祝。
“我们赢了!”从陆地到海洋,参与实验的部队和总指挥部的人立刻鼓掌欢呼,庆祝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