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汉枭雄

1、勾践

越王勾践(约公元前520年—公元前465年),姒姓,夏禹后裔,越王允常之子,春秋末年越国国君,《荀子·王霸》认定的春秋五霸之一 。公元前496年,越王勾践即位,同年,在檇李大败吴师。越王勾践三年(公元前494年),被吴军败于夫椒,被迫向吴求和。三年后被释放回越国,返国后重用范蠡、文种,卧薪尝胆使越国国力渐渐恢复起来。

越王勾践十五年(公元前482年),吴王夫差兴兵参加黄池之会,以彰显武力率精锐而出。越王勾践抓住机会率兵而起,大败吴师。夫差仓卒与晋国定盟而返,与勾践连战惨败,不得已与越议和。越王勾践十九年(公元前478年),勾践再度率军攻打吴国,在笠泽之战三战三捷大败吴军主力。越王勾践二十四年(公元前473年),破吴都,迫使夫差自尽,灭吴称霸,以兵渡淮,会齐、宋、晋、鲁等诸侯于徐州(今山东滕州南),迁都琅琊,成为春秋时期最后一位霸主。

2、刘邦

汉高祖刘邦(公元前256年12月28日—公元前195年6月1日),字季,沛郡丰邑中阳里(今江苏徐州丰县中阳里街道)人。汉朝开国皇帝,出身农家,豁达大度,不事生产。 初仕秦朝,授沛县泗水亭长,释放刑徒,亡匿于芒砀山中。陈胜起义之后,集合三千子弟响应,攻占沛县,自称沛公,投奔名将项梁,任砀郡长,受封为武安侯,统领砀郡兵马 。率军进驻灞上,接受秦王子婴投降,灭亡秦朝。 废除秦朝苛法,约法三章,收买人心。 鸿门宴之后,受封为汉王,统治巴蜀及汉中一带。

楚汉战争前期,屡败屡战。能够知人善任,注意虚心纳谏,充分发挥部下的才能,积极整合反对项羽的力量,终于击杀西楚霸王项羽,赢得楚汉之争, 统一天下。即位于定陶汜水之阳,后来定都长安,建立西汉。陆续消灭韩信、彭越、英布、臧荼等异姓诸侯王, 分封九个同姓诸侯王。

建章立制,休养生息,励精图治。豁免徭役,重农抑商,恢复社会经济,稳定统治秩序。对外和亲匈奴,开放边境关市,积极缓和汉匈关系。公元前195年,讨伐英布叛乱时,伤重不起。制定“白马之盟”后,驾崩于长安,谥号高皇帝,庙号太祖,葬于长陵。

3、曹操

魏武帝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本名吉利,字孟德,小名阿瞒,豫州刺史部谯(今安徽亳州)人 。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 ,曹魏政权的奠基人。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曹操以汉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对内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马超、韩遂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统一了中国北方,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扩大屯田、兴修水利、奖励农桑、重视手工业、安置流亡人口、实行“租调制”,从而使中原社会渐趋稳定、经济出现转机。

建安十八年(213年),曹操获封魏公,建立魏公国,定都河北邺城,而后进爵魏王。去世后,其子曹丕称帝,追尊曹操为武皇帝,庙号太祖。

4、慕容垂

后燕成武帝慕容垂(326年11月4日—396年6月2日),原名慕容霸,字道明,鲜卑名阿六敦,昌黎郡棘城县(今辽宁锦州市义县),鲜卑族。十六国后燕开国君主、军事家。前燕文明帝慕容皝第五子,母为兰淑仪。

十三岁随父征战,才兼文武,勇猛多谋。慕容皝十一年(344年),参与讨伐鲜卑宇文部逸豆归,从旁拦击,斩其主将涉夜干,导致宇文部散亡。慕容儁元年(349年),乘着后赵石虎新丧内乱之机,献策攻打后赵,为燕王所采纳,率军攻取幽州等地,力劝燕王勿杀降卒,收服人心。元玺三年(354年),受封为吴王。建熙六年(365年),随同太宰慕容恪合力攻破洛阳,拜征南大将军、荆州牧。建熙十年(369年),抵抗桓温进攻,大败晋军,威名大振。不久,前燕内讧,西投前秦,深得苻坚赏识。次年,前秦灭亡前燕,回到邺郡,密图兴复。前秦建元十八年(382年),力劝苻坚进攻东晋。结果,淝水之战中,前秦惨败,兵力大损。慕容垂屯据郧城(今湖北安陆),实力保存。

建元二十年(384年),起兵反抗前秦,建立后燕,次年称帝。建兴十年(395年),派遣慕容宝进攻北魏,惨败于参合陂。次年三月,亲率兵马,大败北魏。四月,因病还师,卒于途中,时年七十一岁,谥号成武皇帝,庙号世祖。

5、石勒

石勒(274年—333年8月17日),本名?(bèi),字世龙,上党郡武乡县(今山西榆社县)人 ,十六国时期后赵政权建立者。羯族部落首领周曷朱之子,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奴隶皇帝。

石勒壮健有胆力,雄武好骑射,喜欢儒家文化。跟随流民帅汲桑,投靠成都王司马颖部将公师藩。八王之乱后,投靠汉赵国主刘渊。重用名臣张宾,以襄国为根据地,消灭王弥、幽州王浚、并州刘琨、冀州邵续、辽西段匹磾的割据势力,占据幽并冀州之地。靳准发动平阳政变后,正式与刘曜决裂。光初二年(319年),自称赵王,定都襄国,西取关中,东擒苟晞和曹嶷,灭亡前赵,南掠晋土,北征代国,令后赵成为北方最强的国家,实行多项措施,推动了文教和经济的发展。

建平四年(333年),石勒患病逝世,享年六十岁,谥号明皇帝,庙号高祖,葬于高平陵。

6、刘裕

刘裕(363年4月16日—422年6月26日),字德舆,小名寄奴。彭城郡彭城县绥舆里人,生于晋陵郡丹徒县京口里。东晋至南北朝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军事家,南朝刘宋开国皇帝(420年-422年在位)。西汉楚元王刘交之后。

刘裕自幼家贫,初为北府军将领。自隆安三年(399年)后,对内平定孙恩和桓玄,消灭桓楚、西蜀、卢循、刘毅、司马休之等割据势力,使南方出现百年未有的统一局面;对外消灭南燕、后秦等国,降服仇池,又以却月阵大破北魏,收复淮北、山东、河南、关中等地,光复洛阳、长安两都。即位后,又派兵南征林邑国,使其全境归附。

永初元年(420年),刘裕代晋自立,定都建康,国号“宋”。执政期间,吸取前朝士族豪强挟主专横的教训,集权中央,抑制豪强兼并,实施土断,整顿吏治,重用寒门,发展生产,轻徭薄赋,废除苛法,亲自听讼,振兴教育,策试诸州郡秀才,举善旌贤,并多次遣使访民间疾苦,改善政治和社会状况,终结了门阀专政的时代,奠定了南朝“寒人掌机要”的政治格局。他对江南经济的发展,汉文化的保护与发扬有重大贡献,并开创了江左六朝疆域最辽阔的时期,为“元嘉之治”打下坚实的基础。明人李贽誉之为“定乱代兴之君”,也有“南朝第一帝”之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