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友罹癌后情绪陷入忧郁,我该如何帮助?
罹癌从来都不是癌友个人的事,而是一整个家庭的事。罹癌是一场风暴,搅乱生病的人,也折磨身旁的家人。
找到沟通方法,不被焦虑绑架一位女性癌友,5年前确诊罹癌,经手术和相关治疗后,内分泌受到影响,体力明显降低。在罹癌1年后,她的孩子又因意外丧生。当时,她还在接受癌症治疗,自认那段时间较少陪伴孩子,对此一直深感愧疚与悲伤。
她的罹癌和小孩的意外,对家人是很大的冲击,家人因此变得焦虑,想控制她、担心她太累、经常建议她该做什么促进健康。虽是出自关心与爱,怕再失去一位家人,但这位癌友面临双重打击,又觉得家人在指责和掌控她,让她感到愤怒和情绪低落。
这位癌友还提到自己很孤独,不易找到适合的人谈话,无法谈失去孩子的痛苦、罹癌的心境,也不知当初为孩子做的决定是否正确、不确定是否要继续努力改善和家人的关系。她对人生充满了怀疑。
这些焦虑也反映在行动和表现上,她时不时会跟家人争吵,也尝试借由旅行、写作抒发心情,目前还在缓慢调适中。
这些情况你或许似曾相识,确实,直到我们离开这个世界之前,担心失去或害怕死亡的想法不会停止。但这并不代表我们一定要过得很辛苦或操控别人的生活,而是在察觉、认知后,用好的方法沟通,不被焦虑绑架,生活品质也会改善。
癌友因治疗副作用、体力衰退,伴随愧疚、焦虑和忧郁等情绪,容易发泄怒气在家庭成员身上。家人也可能因长期照顾癌友,精神、体力和生活层面皆受到影响,心里的苦闷无处宣泄。(推荐阅读:罹癌后,面对压力该如何应对?)
(癌友因治疗副作用、焦虑和忧郁等情绪,发泄怒气在家庭成员身上。图片来源:shutterstock)
愈是在乎的人,愈容易说出伤害的话情绪是与生俱来的本能,随着生理的成熟,情绪的种类会慢慢增加,一辈子与人相伴。在特别的时刻,某些情绪会成为主角,某些情绪则扮演配角,例如生日宴会时,有轻松愉快的感觉,获奖时很紧张却同时感到喜悦。
情绪是中性的,本身没有优劣区别,而是人的判断给予情绪不同的价值。例如,大部分的人都不喜欢「害怕」,但是害怕具有「警觉」的功能,可以保护我们免于危险,每一种情绪的出现都有其意义。
人们对自己的情绪理解程度愈高,愈明白自己需要什么、愈能照顾好自己,以及身边的人,更能准确地帮助他人。举例来说,小孩出门忘记带伞,下雨淋成落汤鸡回家,家长看到后大发雷霆,其实内心是担心小孩着凉和感冒。
当我们看不到心底的关爱和担心,只看到表层反应出来的情绪时,大概10句话有9句都是负面的,表达不出原意。如果意识到自己是着急的,就有机会平静地说:「某某某,我害怕你淋雨会感冒。」会比直觉反应是生气来得好,更能进一步告诉孩子,刚才生气是因为出自担心,并递上毛巾。
理解和沉淀自己的情绪后,表现出来的就不只是生气和责备。
曾有一位癌友吃饭要拿碗盘,但刚做完化疗后很不舒服,手会抖,瓷器碗盘碰撞发出声响,他的父亲看到后非常火大地说:「你在装什么装?」
那位癌友听到心都碎了。其实他的父亲很舍不得看到他这样,原本可以好好地拿碗盘,却因罹癌而拿不稳,一时口快,说出来的言语跟想要表达的关爱,竟然完全相反。
癌友应如何接受生病的事实,本身就是艰难的挑战。罹癌冲击的是个人的生涯、人际关系、心情和生活作息等,还要担心能否活下去,这是旁人没办法代替癌友体会的。或许有些人会说:「不要担心,就交给医生吧!」但这又好像在否定癌友的担心是不必要的、没有价值的、他的感受是不值得被尊重的。
人都不喜欢难过的感觉,癌友和家人也想消除这种感受,这是很自然的反应,并没有不对。面对自己罹癌或亲友罹癌都需要勇气,家人体会并接纳癌友的不知所措,不一定要有具体的行动才算是帮忙。很多癌友需要的只是一双愿意聆听的耳朵,而不是急着给建议和说道理的嘴。(推荐阅读:得知家人初罹癌,照顾者该怎么办?)
(家人的关系支持,对于癌友来说非常重要。图片来源:shutterstock)
正视失落情绪,也是一种突破罹癌后,有些癌友会显现没办法振作的心态,其实放松、正视自己现在低落的情绪,也是一种突破。挫折、悲伤、失落经常被人们视为负面的情绪,不过,与这些情绪***处的过程,就跟累了需要透过睡觉回复体力是一样的道理。
当感到挫折、难过,需要独自静一静、找人聊天、整理思绪,都是疗愈自己身心的方式。人们不会批判一个人因为累了想休息,却可能因为过度担心病友受情绪影响,而急着出手消灭这些感觉。
「正向」经常被误认为是面对癌症的解方,仿佛如此一来就能够得到医治;然而,正向跟乐观是在身心灵上,做了许多努力之后,才可能得到的「成果」。
如果罹患了癌症,要求病友用「正向」来面对疾病,不允许悲伤存在,这样会不会太残忍了?悲伤不代表不想好好过日子,癌友也有悲伤的权利与需要。
这样的情况,跟前面提到癌友怎么看待、接受自己身上发生的事,及家人
如何协助,都有关联,也和判断疾病可能带来的影响有关。简单来说,如果是感冒,基本上几天就痊愈了,不需过于担心,也不会有太大的影响;但是罹癌会连结到死亡的焦虑和恐惧,会出现这些反应,其实都是为了「保护自己」。
因此,好好体会自己和家人的情绪与行为,理解其中反映的渴望是什么,以刚才提到淋雨的例子为例,比较容易照顾到彼此的感受。
罹癌后,癌友会有一段时间无法保持活力和生产力,这种难以振作的悲伤、失落属于正常反应。然而,面对疾病时,我们容易将抑郁的感觉放大许多倍。试着回想你曾经因为什么事而感到挫折,面对那些挫折的反应又为何,罹癌的状况也是如此。(推荐阅读:练呼吸,正念减压)
(学习正念减压对于癌友治疗也有帮助。图片来源:shutterstock)
诚实是最好的沟通原则此外,没有办法振作是人们把力气转向求得内在安稳的过程。面对罹病的冲击,除了对外寻求医疗,内在调适也相当费时费力。癌症引起的不舒服、形体和心情变化,会不断扰动癌友,必须花很多心力保持内心的平静和稳定。
无法振作也可能是癌友暂时还不清楚自己想要什么。尚未罹患重大疾病之前,人对于未来、亲密关系、生涯规划会有很多想像和期待,一旦生重病或遇到灾难,瞬间感到失去希望,主观上觉得失去了一切,但是客观上并不是什么都没有。
即使原本对未来不抱有什么期待,可是罹癌后,平稳的生活蒙上一层阴影,那一块失落,也是癌友个人生命的一部分,跟着它一起生活,应该将这些失落的部分拼凑回来,与它握手言好,再评估如何继续往下走。很多人没有意识到,理解自己的情绪有多么地重要。
当癌症治疗到某个阶段,癌友与家人可能需要讨论敏感的话题,包含告知家人疾病的诊断名称、治疗方式、疾病状况、医疗选择、道别、身后事安排等。双方都害怕说出来会让彼此痛苦、难过,自身的情绪张力也会变得非常大。这些需要讨论的事,却常因顾虑而踌躇不前。
了解内在的反应和扰动后,比较能面对自己,原来是担心听到这些话的家人会做何感想,以及「难以面对说出这些话的自己」。当安抚了这些内在反应和扰动后,可在情绪平稳的状态下,跟罹癌的家人谈这些话题。谈的过程中要注意癌友及家人的感受,并关注自己内心难受的程度。
比如说,当真的要讨论「身后事该怎么安排」时,是很困难的,当下可能是高张的情绪反应。
我们可以设想当事人听到后会有什么感觉,也许大家真的把不愿面对的事情摊开来讲了,又或者终于是时候可以谈这件事了,是一种轻松的感觉。
此时,难过与轻松这两种感觉是混合的。
面对这些从来都不是欢天喜地的话题,我们的内心其实不断在滴血,能够维持相对平稳已经很不容易。
更重要的是,诚实是沟通过程中最好的指导原则,还需搭配关爱、陪伴、同理、细心等,绝对不是指责:「你就是生病了,不要讲那么多。」这对癌友很残忍也很粗暴。
(本文作者为财团法人台湾癌症基金会咨商心理师史庄敬)
<本专栏反映专家意见,不代表本社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