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红包"抢出了什么样的文化,人伦灾难

元旦恰逢辞旧迎新之际,不少市民选择在微信发红包庆祝。从微信方面获悉,截至2016年1月1日零点,过去一天内微信红包收发总量达到23.1亿次,是羊年除夕的2倍多。(楚天金报 1月2日)

春节期间,拿着手机抢红包成了最火热的活动,不仅有各大网络公司发起的“红包大战”,就连亲朋好友之间也掀起了发红包、抢红包的风潮。摇手机、戳屏幕,从几分钱、几块钱、到几百、几千,不管抢到多少钱,人们都乐在其中。

对于抢红包这一事情,不同人有着不同的解读。有的人认为,"抢红包"是节日里的一把鸡精,认为这个用无聊来对抗无聊的游戏,至少能成为今年春节的一种“新年俗”,让春节多几分新鲜乐趣,让相熟的朋友一起嗨。大热的“抢红包”游戏,可能让这个春节变得不一样。当然也有人认为,“抢红包”的背后:社交革命影响生活老年俗新玩法,这是互联网对我们生活的一大贡献。可以看到,在社交媒体和网络服务的带动下,中国人的春节生活方式有所变化,但民俗的核心本质却并没有被剧烈改变,只是通过线上线下,将欢乐吉祥扩展到更为广阔的虚拟空间而已。当然,也有人认为,但也有人认为抢红包冲淡了年味,扭曲了年俗的本来面貌。团圆,是彼此有体温有表情地在一起,抢红包也并非鼓励你在亲朋聚会时埋头戳屏幕,而是在更宽广的空间呼唤情感分享与***鸣。

笔者个人认为,本来抢红包体现的是现代科技对社会生活的革新,然而当我看到这样一则新闻的时候,《女子因抢红包暴揍闺蜜 竟为5元大打出手》,不禁嘘嘘。 “抢红包”,抢出的究竟是什么?“抢红包”,或许会抢出什么样的文化灾难?

从社会心理学看,“抢红包”是一种集群行为。集群行为是一种在人们激烈互动中自发的无指导、无明确目的、不受正常社会规范约束的众多人的狂热行为。集群行为的发生,首先是高度的刺激和暗示,其次是情绪感染,最后是情绪激发。在集群行为发生的过程中,有两个重要的机制:一是情绪感染,二是模仿。当然,从社会心理学中的“去个性化”理论来看,使得个体“胆大妄为”,在群体中产生了去个性化现象主要是由于三个原因造成的:匿名性、丧失了责任感、群体的淹没性。

《女子因抢红包暴揍闺蜜 竟为5元大打出手》这样一则新闻不禁让人深思,“抢红包”疯狂到如此丧失人伦道德,为了那几块钱居然不顾亲情和友情。春节原本就是一个团圆和友爱的节日,抢红包也不过是为了增添节日氛围的,但是如果抢红包违背了初衷,就不禁让人去反思了。

要正确、理性看待“抢红包”,莫让“抢红包”抢了春节的风头,莫让“抢红包”抢出上述的文化、人伦灾难。文/萧子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