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小班科学公开课“白萝卜和胡萝卜”教案反思

作为老师,通常会要求你写教案,教案是教材和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优秀的教案有什么特点?以下是我在幼教科学公开课上为大家收集的教案《白萝卜和胡萝卜》。仅供参考。让我们来看看。

设计意图:

众所周知,萝卜是孩子们熟悉的蔬菜之一。秋天的收获季节,农村菜市场等地随处可见萝卜,取材方便。它的品种非常丰富,有白萝卜、胡萝卜、边萝卜,其中大小、颜色、形状各不相同。它很有营养,可以用多种方式食用。可以煲汤,凉拌,红烧,腌制,有的生吃!然而,孩子们虽然知道萝卜,但对萝卜的种类、用途和营养价值却知之甚少。在日常生活中,孩子们经常发现他们不喜欢吃萝卜。因此,我认为:这项活动具有一定的季节性和必要性,如大纲所述:“既符合幼儿的实际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既贴近孩子的生活,又有助于拓展孩子的阅历和视野。因此,在“秋天的果实”这个题目中,我结合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创设了这个活动,引导幼儿运用多种感官认识萝卜的形状,形成对萝卜的正确认识,加深对萝卜的特性和用途的认识,激发幼儿喜爱萝卜的感情。

活动目标:

1.观察白萝卜和胡萝卜,学会从颜色、形状、味道等方面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不同之处。

2.我知道萝卜有营养,喜欢吃萝卜。

3.培养孩子对事物的好奇心,愿意大胆探索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与同行分享经验。

5.激发孩子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的亮点和难点:

活动重点:感知萝卜的特性和用途。通过探索、发现、品尝萝卜,活动得以深化。

活动难度:说出萝卜的不同特点,集体总结整理两种萝卜的特点。

活动准备:

1,白萝卜胡萝卜若干(比孩子多),萝卜两碟,牙签切成小块。

2、兔子头饰等于孩子的数量。

3.上课前,请家长有意识地让孩子认识一些萝卜食品,并品尝。

活动流程:

1,在游戏的形式和基调上输入主题。

(1)老师带着孩子们来到活动场地,指着萝卜筐:“宝宝们,你们看那里有什么?”孩子们一边看一边集体回答:“有萝卜。”老师:“现在妈妈让每个宝宝拔出一个萝卜。”

(2)老师带动小朋友跳起来拔萝卜,拔完之后按照一个白萝卜一个胡萝卜坐在座位上。

(点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活动一开始,我就用幼儿熟悉的兔子形象,给幼儿创设了语言情境和物质(萝卜)情境,引起了幼儿观察萝卜的兴趣。形式上,内容深深吸引了孩子们。)

2.比较这两种萝卜的异同。

(1)识别名:宝宝,告诉妈妈你摘了什么萝卜?(先引导孩子从名字上区分两种萝卜)

(2)比较两种萝卜:

对比颜色:看看。它们是同样的颜色吗?它们是什么颜色的?(引导幼儿分别观察自己和同伴的萝卜,学习单词:橘子)

比较形状:宝宝手里的萝卜是什么?和好朋友手里的萝卜一样吗?(引导小朋友说萝卜有大有小,有长有短,有粗有细)摸萝卜皮是什么感觉?(学习单词:光滑)

口味对比:知道萝卜的用途吗?(用生活经历引导孩子畅所欲言。今天,我妈妈给她的宝宝们准备了生白萝卜和胡萝卜。请尝一尝,看看味道如何。(孩子们可以自由品尝并及时说出他们吃的白萝卜和胡萝卜分别是什么味道)

(点评:根据孩子好奇好动的特点,运用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我在第二个环节安排孩子自由探索。让孩子手里拿一个萝卜,引导他们用眼睛看,用手摸,用嘴尝。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是引导者、支持者和合作者。孩子们比较、触摸和谈论他们看到的萝卜的特点。)

3.老师和孩子一起总结。

(1)白萝卜内外洁白,圆形或长方形,皮光滑,味甜;胡萝卜里里外外都是橙色的,又长又有点尖,皮也不光滑。它们尝起来有点药味和甜味。萝卜很有营养,孩子要多吃。

(2)宝宝们,把我们捡的萝卜捡起来,去食堂看看阿姨怎么用萝卜做出好吃的菜。(小朋友带着萝卜离开活动室,和老师一起去食堂)

(点评:孩子在活动中获得的经验是零碎的,如何处理?为此,经过自由探索,我通过引导孩子和孩子一起总结,整理出了孩子获取萝卜的经验。同时,引导孩子品尝萝卜,人人都会说。在兴奋的状态下,孩子会逐渐意识到多吃萝卜(蔬菜)对营养有好处,从而有意识地避免挑食,让身体吸收更多的营养,让身体长得更有魅力。目标2自然就完成了。)

活动反映:

这个活动的效果很好。幼儿通过自己的视觉、触觉、嗅觉和味觉的亲身体验,实现了活动目标。在活动中,幼儿兴趣浓厚,自力更生。特别是让孩子和同龄人比较两种萝卜的异同。每个孩子都能在观看的同时,主动把两种萝卜放在一起,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但是在“萝卜有什么用”这个环节,大部分孩子只说萝卜可以做汤,可见一斑。由此,我深深体会到:父母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