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笳十八拍》作品在音乐界的艺术地位是什么?

蔡琰,陈留圉(今河南杞县南)人,汉末女诗人。字文姬(一作昭姬)。博学,通晓音律。《胡笳十八拍》相传为她所作,但一些专家认为系伪托.《胡笳十八拍》在我国古代音乐作品中之所以别具魅力,就在于曲作者将西域吹奏乐器胡笳的悲凉音调翻入古琴之中,使不同的音乐风味水乳交融,意境高远,形象鲜明。

蔡琰在兵乱中被匈奴所获,留居南匈奴与左贤王为妃,生了两个孩子。后来,曹操派人把她接回,她写了一首长诗,唱她悲苦的身世和思乡别子的情怀。全诗一***十八段,谱作成套歌曲十八首。郭沫若认为,突厥语称“首”为“拍”,十八拍即十八首之意。该诗是蔡琰有感于胡笳的哀声而作,所以就叫做《胡笳十八拍》或《胡笳鸣》,原是琴歌,但是魏晋以后逐渐演变成两种不同的器乐曲,称《大胡笳鸣》《小胡笳鸣》。唐朝李颀有《听董大弹胡笳》诗:“蔡女昔造胡笳声,一弹一十有八拍,胡人落泪沾边草,汉使断肠对客归”,就是对该曲的概括。

琴歌《胡笳十八拍》一***有十八段,以感人的曲调叙述了蔡文姬不堪回首的悲惨经历。音乐基本上用一字对一音的手法,带有早期歌曲的特点。第一拍到第九拍,以及第十二拍和第十三拍,都有一个相同的尾声,有受汉代相文姬归汉图(金)张王禹和大曲影响的痕迹。全曲为六声羽调,常用升高的徵音(#5)和模进中形成的高音(#1)作为调式外音,情绪悲凉激动,感人颇深。第八拍中,蔡文姬悲愤地向神灵发出惊天动地的诅咒和诘问:“为天有眼兮何不见我独漂流?为神有灵兮何事处我天南海北头?我不负天兮天何佩我殊匹?”荡气回肠,正如郭沫若先生所言:“那像滚滚不尽的海涛,那像迸发出熔炉的活火山,那是用整个灵魂倾吐出来的绝唱。”《胡笳十八拍》的音乐具有浓郁的抒情风格。它以第一拍开始时的两个三小节的乐节为核心音调,随着歌词内容的发展作出曲凋、节奏和调式的相应变化,而每个乐节结束时常用的同音重复的手法,又增加了节奏的稳定性,从而逐渐衍生出对比强烈而又完整统一的全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