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游戏力”治愈孩子的焦虑

爸爸:着火了。害怕了怎么办?

儿子:消防员扑灭了火。

爸爸:有小偷怎么办?

儿子:有警察。

爸爸:地震了怎么办?

儿子:紧急避难所

爸爸:万一有年兽呢?

儿子:放鞭炮。

爸爸:雷电太可怕了。

儿子:家里什么都没有。

玩高了放出来小野棋,包扎棋可以搞定所有的危险。

这是我儿子三岁时的一段对话(爸爸是个“胆小鬼”)。可以看出他的安全意识已经很好的内化了,创造了小野奇、宝扎奇之类的东西来覆盖所有的风险,但是在这些问题没有解决之前,他有时会处于焦虑的状态。

例如,在节假日燃放鞭炮时,儿童很容易受到干扰。那段时间,父母听到鞭炮声就生气。他很奇怪为什么要放鞭炮,我们就觉得过年放鞭炮是天经地义的,直到我们给他讲了一个可以理解的故事才无效。(在大年初一,年动物会出现并抢走孩子们的新年玩具礼物,所以人们会在初一至十五燃放鞭炮来驱赶它们,因此燃放鞭炮成为新年玩具。

这个阶段的孩子,除了自身对周围事件的敏感之外,父母也很可能传递出一种焦虑。现在家长的安全感很强,但很可能会给孩子传递一种“这个世界不安全”的信号。我儿子两岁的时候,附近发生了一件事。因为井盖,一位母亲掉进下水道窒息而死。幸运的是,母亲在那一刻把女儿推了出去。我是从新闻上得知这件事的。后来那段时间,我带着儿子上路,要么提前踩井盖,要么叫他绕井盖走,让他和其他孩子、家长在一起的时候,就这样结束了。因为这个原因,他也得到了母亲的一次认可。

在这个阶段,孩子(3岁前)的安全是监护人的事,但让他们对自己的安全负责还为时过早,影响了他们的安全感。更有甚者,以一种周围世界都是妖魔鬼怪的方式影响着孩子的活动选择(2岁左右进入了埃里克森定义的自主期)。

我们常说的美好童年,其实是孩子自身的脆弱,容易对周围的环境做出敏感的反应,处于焦虑的状态。处于焦虑中的孩子会被焦虑的事情占据,也会向父母发出求救的信号,但更多时候会以“这不会发生”、“这没什么好怕的”来回应。本文将简单介绍这个阶段会发生哪些焦虑的事情,推荐使用“游戏力”将他们带出焦虑的泥潭,给孩子一个快乐有趣的童年。

在我们看来,焦虑更多的是一种心境体验。它的原型是神经质。恐惧能刺激我们求助、逃避、躲避或为生存而战,具有自卫的价值。但是,焦虑的消极性带给我们的是一种困扰,一种被困住的状态。焦虑的孩子会有更多的反应:

生理、气短、肌肉紧绷、手脚冰凉、出汗、肠胃不适等。

行为、回避、害羞、粘人、优柔寡断或试图控制周围的世界、咬手指、尿床、揪头发、坐立不安等。

情绪、过度警惕、焦虑、恐慌、恐惧、紧张、失控;

思维,各种焦虑的想法,比如“万一地震了怎么办”,对某些东西的过度恐惧,包括狗、虫子、床下的怪物,认为世界充满了危险。

儿童的焦虑有以下几种主题形式:

父母和孩子短期和长期的分离会引起他们的焦虑。孩子如果有一种“内化的安全感”,就很容易接受这些情况,就像父母陪着孩子一样。这种能力应该归功于母亲前期的促进反应。孩子未能与父母建立安全的依恋关系。他的疼痛不是暂时的和轻微的,而是强烈的和持续的。他需要父母的反复安慰,尤其是一个温暖的拥抱(即使他已经是个大孩子了)。家长的体验更多的是对孩子的如胶似漆。父母越不耐烦,孩子越不安,结果就是依附父母。

被分离焦虑控制的孩子很难在没有父母视野的情况下扩大自己的边界,将注意力转向对周围世界的探索。

“陌生人”、“小偷”、“床下怪物”,陌生人不安全,甚至被父母妖魔化,作为管教孩子的手段。“去医院”、“剪指甲”、“吃药”、“学游泳”这些对成年人来说都是很自然的事情,但对孩子来说却很难解决。

比如以前儿子会经常过来问“爸爸,地震了怎么办?”我回答“不用担心,地震不会发生的,我们不在地震带”,正确无效。如果你不能给他一个有说服力的答案,他会自己去找,看关于宝宝巴士地震的科普动画来打消他的疑虑。(后来,我也跟着去了。虽然是以动画的形式,但传达了强烈的教育意义。孩子收到的信号更有可能是一个严重的问题,不适合他的年龄。)

社交焦虑更多体现在社交场合的不适或刻意回避。这种状态下的孩子会造成更多的负面体验,比如害羞、拘谨、回避眼神交流、置身事外、逃避、羞愧、太在意别人的想法等。在严重的情况下,孩子可能不愿意和家人以外的人说话,甚至拒绝上学。

社交焦虑的核心是害怕被批评、被排挤或被嘲笑,就像最尴尬的秘密都刻在额头上,所以孩子不想被注意。他祈祷老师上课不要叫他的名字,过马路不要碰到熟人。

创伤性事件一般是实际发生在孩子身边的“重大事件”,是亲历者,比如亲人的离去、父母的离异、目睹或经历难以承受的意外。在这些过程中,有的孩子很平静,但不代表没有影响。

创伤后应激障碍(PSTD)是儿童可能经历的精神障碍。建议家长在这些事件发生后,给孩子一些心理安慰。

游戏力是指父母利用游戏来处理孩子的焦虑、情绪、自主性等问题。游戏有治愈的价值,让他们从这些困境中恢复过来并坚持下去。

玩耍的概念来自美国心理学家科恩写的《玩耍》一书。原英文名为Playful Parenting,即父母要有游戏精神,但不必掌握更专业的游戏疗法。父母愿意放下大人的架子,与孩子感同身受,与孩子建立联系,与孩子一起做游戏。

以下将根据游戏特点分类呈现,并给出一些心理学解释。

科恩认为,打闹游戏是亲子连接的旗舰。在和孩子的打闹中,更多的肢体接触和碰撞会把孩子拉出家庭的孤岛,冲破人为的屏障。

1.睡着的蝙蝠/猴子跳

面对孩子,紧紧握住他的双手,然后让孩子用脚踩着你的腿和躯干往上爬,慢慢转身变成低头的姿势,最后让他的脚夹在你的腋下,就像一只蝙蝠挂在树上一样。也许这样会加快他的血液循环,或者说这毕竟是一次新奇的经历,会让他的心情迅速好转。

大多数父母都带他们的孩子去过动物园,看过猴子从一棵树跳到另一棵树。体重轻、年龄小的孩子,在多个家庭的簇拥下,可以从一个大人的怀抱(大人手拉手)中“跳”到另一个大人的怀抱中。这也促进了孩子和家人之间的亲密关系。

2.从远处推手

先跪在与孩子相同的高度,与孩子面对面,伸出双手,弯曲双臂,使你和孩子的手掌相互靠近,但不贴合在一起,直到有一种温暖、酥脆的感觉从掌心传来,就像两者之间有一个“磁场”,然后用自己的力场轻轻推对方,但彼此不接触。游戏能进行下去,是因为你需要和孩子达成默契,默契可以增加他们之间的联系;

3.手腕摔跤/摔跤/枕头大战

这些游戏可以调动全身的能量,在打斗中充满欢笑,把孩子拖出自己的世界,让他们充满斗志,用我们的“失落”把能量转移给孩子,驱散他们的无力感,在这样一个多点触摸的连接过程中增加他们的自信心。当然,打架要保证安全,家长需要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和孩子较真。

想象游戏为3岁左右的孩子开辟了一条感知世界的新途径,对特定环境和特定玩具的要求更少,对这个想象世界的体验对他们来说是真实的(就像此时他们无法区分电影和电视一样)。想象游戏突出人物及其背景,而规则相对自由(为准确起见,此处用角色扮演游戏代替想象游戏)。角色扮演游戏更像是一个故事。家长需要跳入这个故事,扮演一个角色与孩子互动。

1.我不会让你走的

这一幕很多家长都很熟悉。外出打工的孩子被阻止离开。起初,他们进入公园,哭着缠着他们的母亲。都是分开的场景。只是在这个游戏中,双方的角色对调了,妈妈是宝宝,孩子是家长。

我儿子和他妈妈也玩过这个游戏。记得刚入园的那一周,我妈真的没办法送他进去。我把他抱在怀里,孩子当时就喊“撕心裂肺”。我现在还能感受到他当时的心情。在家里和妈妈玩游戏的时候,他把“宝宝”送到了“幼儿园”(其中一个房间)。回到客厅前,“宝宝”假装生死不离(我也在,“宝宝”很投入,眼泪汪汪)。这个“家长”答应12过来接,他在客厅时不时的去找“宝宝”。这个游戏在接下来的几天里玩了很多次,直到他不再要求,他的学校也顺利了很多。

我能感受到这件事对他的影响,游戏让他释放了积累的情绪,后来的游戏充满了欢乐,这说明孩子已经走出了那个状态。如果不玩这个游戏,孩子的情绪会如何处理?可能是父母用不同的方式释放,但最好不要压抑。

除了应对分离焦虑,还有真实场景(如医院打针、看牙)和虚拟故事(狼和兔子、鹰和鸡等。)那种可以游戏化的。在这些游戏中,有强势角色和弱势角色。一般是让孩子选择一个强势角色(往往是自己要求的),父母会扮演一个弱势角色。通过各种冲突,父母会失去,有时候孩子会选择一个弱势的角色,但父母所代表的强势角色是纸老虎,是脆弱的。这些游戏可以增加他们的自信心,消除他们的无力感,通过让孩子赢来传递能量给他们。

2.社会焦虑

有一次,儿子和几个一年级的小朋友玩游戏,但是游戏里有一个惩罚协议,就是输了就拒绝参加游戏。我觉得他这次可能是“输不起”了,我也加入进来故意输,但他唱的英文歌不是“生日歌”就是“26首字母歌”。孩子们觉得幼稚却又好笑,笑得前仰后合,让我一遍又一遍地唱。在这个游戏里,虽然我和他们是同一个角色,但我永远是“最弱”的一个,也就是他们的“垫脚石”和“社交白痴”。(但有时候,儿子会介意我的角色,所以我用一个手套娃娃来承担这个任务,还可以塑造不同的性格,一举两得。)

社交焦虑的孩子对拒绝和嘲笑很敏感,这使他们抗拒或回避这种场合。没有参与,他们解决冲突、沟通与合作的机会也会被“剥夺”,成长需要机会。

大多数孩子喜欢吃棒棒糖。父母虽然不认可,但会以此为诱惑,驱使孩子去做自己认可的事情。这时候棒棒糖就是一种外在的奖励,孩子爱玩一些游戏是因为给他们提供了一些奖励。相对于棒棒糖的外在奖励,来自于游戏本身,是一种内在的奖励。在游戏中,孩子可以体验到“能力”和“胜任”

系统脱敏是心理行为主义的一种矫正方法。为了克服对特定事物和场景的焦虑或恐惧,构建一个焦虑水平(如下图所示),由低到高实施。当每个层次都有焦虑时,可以做一些放松活动或者面对面的体验来消除焦虑,最终克服各个层次的焦虑。孩子长大后,很可能会害怕飞机,害怕吃鱼,害怕剪指甲。他们中的一些人似乎莫名其妙地害怕长毛绒熊。或许深层次的原因是保姆以此为要挟工具管教“不听话”的孩子,或者是一些创伤性事件导致的。家长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对孩子的焦虑进行分类,耐心陪伴孩子处理。

更多的时候是孩子被家长要求挑战项目,比如商场高空户外训练、室内攀岩、学习游泳、滑冰等。孩子们可能会抵制这些项目。陪伴孩子的家长,看着其他同龄孩子的表现就很沮丧,甚至会抱怨自己的孩子“懦弱,一点都不勇敢”,最后放弃,后来又和孩子一起逃避这些项目。系统脱敏的概念也适用于这些情况,这些任务也可以分解成。

通过系统脱敏来应对特定的焦虑或挑战,除了家长对任务的分解和分级,还需要以下两个准备:

1.恐惧量表

就像孩子经常接触的温度计一样,可以给他们分配一个“恐惧量表”来感受他们的焦虑,可以设置成0-100的分数(0代表没有压力,依次是轻度、中度、临界点、情绪紧张、100失控等。).在这个阶段,他们很难用语言来描述他们的深刻体验。“恐惧计”“来吧,让我们一起把这个数字降低到一个让你舒服的地方。”

放松游戏

当孩子处于焦虑的时刻,父母会推动他们前进。“咬咬牙就好!”“去,你又不是小孩子!”“别想太多,你肯定没事的”。很可能最终他们会失去对自己情绪的控制。建议暂时停下来,做一些放松的准备。

我能感觉到你在颤抖,是的,太可怕了。我会一直牵着你的手,等你准备好了,我们一起去”,“暖手凉神经”,给孩子按摩一下;

游戏,让孩子做一个“刻意颤抖”的游戏,鼓励他大喊大叫,全身发抖,再加上一些夸张的声音,可以歇斯底里地尖叫,这样有助于他缓解压力,也可以做一个“弹簧操”,站直,脚掌触地,脚跟上下起伏,像弹簧一样有节奏地上下振动,也可以玩粗暴的游戏;

其他放松方式可以给孩子放一些舒缓的音乐。对于大一点的孩子,让他们知道自己的呼吸,学习一些正念和冥想的方法来深度放松。

最后,让他们面对自己的感受,确保自己安全。

外化是后现代心理学叙事疗法的一个概念,将儿童长期焦虑的问题客观化,比如“我很焦虑”“我很害羞”被改成“我有焦虑怪兽”“我有害羞虫”悄悄劝我不要和所有人说话。

这样,孩子就可以把“自己的理解”和“具体问题”分开,不会因为“具体问题”而感到羞愧。这个问题不是自我认同的一部分,问题被对象化(可以理解的对象化,找到问题的始作俑者)并获得对问题的控制。只有打败这个始作俑者,问题才不会存在。外化重建了自我与问题的关系,使游戏成为可能,自我与问题的始作俑者成为游戏中两个对立的角色。

1.科学间谍游戏

比如孩子的特别焦虑,可以归结为他自己心目中的一个来自潘多拉的“懦夫”。(可以让孩子给这个第三者起个名字。)孩子是“科学间谍”,需要识破“懦夫”的诡计。他很喜欢踢足球,但是“胆小鬼”告诉他很容易受伤,他就骗“胆小鬼”说:“我去玩滑梯了。孩子的焦虑在与“胆小的虫子”斗争中慢慢愈合。

2.台风山竹

外化的本质是将一些对孩子来说比较抽象的事物客观化,就像神话中的雨是雨神带来的,所以一些宏大的自然现象(地震、雷电等。)也可以对象化。2018,全中国都在惊叹“巨大”的“山竹”台风,电视媒体轮番滚动报道。在深圳是正面交锋,必然不会引起他们的焦虑。玩游戏,我成了。和他们一起在小区操场追逐、奔跑,被抓到“拍屁股”“挠痒痒”,孩子们一遍又一遍地在欢乐中接触“台风”,不经意间缓解了他们的压力。

参考书:劳伦斯·科恩著《游戏权力与游戏权力II》,中国人口出版社。

迈克尔·怀特著《叙事治疗实用地图》,重庆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