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懂耳机玄学的大神?

以下是我听过的HIFI玄学的一些内容,一个比一个神秘。

1 CD播放机在垫下发出任何噪音。后来扩展到了音箱。(放了屎怎么办?)一个发烧友曾经告诉我,如果你在数字混音器下面放一块海绵,声音会非常柔和...(后来我跟一个声乐专业的哥们说,记住,穿高跟鞋和平底鞋肯定会发出不一样的声音...)

电脑机箱横放和竖放,声音都不一样。

3同样的Wav文件,放在希捷的硬盘上,音质比放在西部数据的硬盘上要好。即使是同一个硬盘,放在c盘和D盘音质也不一样..

音频线是有方向的,接反了就不好听了。不仅音频线,电源线也有方向。换一根好的电源线可以提高音质。如果电源线装上磁环(玄学上叫“指环王”),音质会更好...

5有一种“CD油”,涂上CD后声音立马提高几个分贝(天啊,伟哥?)然后就是CD魔笔,在CD边上画个图,立竿见影...然后是CD魔膜,一贴就起作用(我倒)

6 CD放冰箱冷冻听起来会更好。这已经不是什么稀罕事了。目前用相机闪光灯的强光照射CD,照射CD的声场会变宽,声音会提高3分贝。如果你觉得“用强光照射一张光盘”很新鲜,那你就真的老土了!

以下是转贴的一篇关于玄学的文章:昨天在《勇气世界》2005年第10期看到以下内容:2005年香港Hi-Fi/Hi-Vi展览。如果你以100元的价格购买门票,你将获得一个“JSMR”魔法芯片,你还将获得一张LEO录制的精选CD和Hifi龙虎榜中提到的JSMR魔法芯片的描述。只要放在CD播放器上,CD音效立马能提升20%以上。这本杂志的主编认为这是他近年来用过的最神秘有效的音频配件。希望发烧友们用了之后,会沉迷于Hi-fi,无法自拔。(作者评论如果这个东西真的有效,我想每个CD机的生产厂家都会批量购买,而且成本极低。不是大省吗?为什么要费心去努力研究电路和元件的匹配呢?真是人间一大讽刺!)同样,“发烧音响”的音响写手Hi-fi圣经写道,如果系统的音质更流畅更清晰,在机器上面放一小块杭州丝也是不错的。如果想给音色增加光泽和质感,在机面上放一个大头针可以提高其效果。同样的还有这样的东西,多放一点生活感,跳跃力和泛音的弹弓,CD封面放一个凹的紫檀木座,增加高频细节,空气感和韵味;在机器底部放置皱巴巴的纸或布,可以使音色更加圆润、顺滑。每次看到这种事情,总会有很多情绪和怨气。

像这些伪科学,我不知道他们是怎么想出来的。我想知道这些东西的理论基础在哪里,他们敢不敢瞎听来验证他们说的这些招数,甚至在书籍杂志上公开发表他们所谓的秘密。认他们的孩子真的是个错误。每当看到类似的文章,我总是不敢对文章作者感冒。下面引用《声音的神话》一文的部分片段来反驳上述伪科学:“比如在很多杂志上,很多朋友谈到“cd机下面加了三个铜锥之后,声音就和原来的木锥不一样了!”以及“功放下用了几块美国进口的橡胶垫后声音好了很多!“比如(省略掉一些清晰、透明、甜美、有凝聚力等形容词)。我承认我只是有点无知,不能理解其中的道理,所以我心悦诚服,拍手称快,佩服朋友的耳朵。但是看了很多这样的文章,发现所有烧的朋友都只有对听觉的描述,没有任何理论上的解释。好吧,就算你还没总结出理论,也要让事实说话吧?持这种观点的朋友们,你们做过盲听实验吗?请几个所谓的“金耳朵”坐在一个听音室,音箱在听音室,功放和cd机在另一个房间,放同一首曲目,通过抛硬币随机决定是否在cd机和功放下面放东西。尝试100次,看看每个人的正确率是多少。如果只有50%左右,我不用听耳朵就能猜出来。如果100次太多,30次可以,但不能太少,否则太意外。如果哪位专家对设备有什么改动,有感触,有意写出来,希望文章有以下几点:

一.采取的措施

二、变化原理(即为什么这个变化会影响音质,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第三,对听觉的描述

第四,实验科学性的证明。

世界上没有两片叶子是一样的,任何条件的变化都会影响声音。哪怕只是在cd机或者功放下面加几个金字塔锥,至少也会改变听音室的空间状态,但是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这种变化人耳能分辨出来吗?

扬声器是扬声器和箱体的组合,扬声器是音源,箱体是* * *腔。可以理解的是,不同的支架或支脚会影响机柜的振动,因为它们与机柜的接触面积和方向不同,制造材料也不同。众所周知,歌手的身体是一件乐器,是一个大“扬声器”,但如果有朋友说帕瓦罗蒂穿着皮鞋和“音效”不同的鞋子唱歌,能听出来,我不敢苟同。

如果在cd机和功放下面加三针真的能提高音质的话,我怎么没见过厂家直接卖三针cd机和功放?好像没有厂家把脚钉作为cd机和功放的标配来卖。

我怕因为自己太肤浅,就去咨询了一些装备店的老板。他们小心翼翼地告诉我:“我不敢说没有,但是99%的cd机和功放都是四条腿的。我们见过最多的带三脚钉的设备就是炒菜用的铁锅。”

也有朋友说cd机下面加了脚锥是为了防震。从我目前的知识来看,家用cd机可以放在一个基本的水平面上,不需要防震措施(除非发生地震或者cd机同时在做剧烈运动)。普通电脑的光驱放在做工普通的铁盒里。至少一个电源风扇和一个cpu风扇在机箱内旋转,至少一个硬盘在旋转。对于一个工作在如此“恶劣”环境下的光驱来说,整盘的每一个字节的数据都能被正确读取,可见光学头读取数据并不需要很高的要求。有朋友提出,电脑光驱和cd机的纠错方式不同,所以cd机转盘的好坏对音质影响很大。我没做过什么实验,我也没权利瞎说,但是有没有人能找个音频光盘的白皮书,看看音频光盘的纠错原理是什么?什么情况下会出现错误?规定的误码率是多少?人耳能察觉吗?

我是个小丑,没什么文化,真的不理解cd机所谓的“时基抖动”现象。不是不能在合适的时间为解码器提供数据吗?误差的时间范围是多少?多少毫秒?多少微秒和纳秒?多少纳秒的误差会导致什么结果?顶机抖动是多少?普通机的抖动是多少?有具体数字吗?是目前的科技无法解决这个问题,还是厂商根本就不想为这个问题提供廉价的解决方案?当然,大部分朋友不可能在家里按照这个标准测试,但是切断心理暗示的各种渠道,蒙着眼睛坐在那里听声音,找个朋友用几组电线来回切换(甚至假装换电线只发出一些噪音),多听几遍,看能不能听出区别。我个人认为,如果一个听者听不出几种设备的区别,那么对于这个听者来说这些设备没有区别,所以选择便宜的。有区别。你必须能听到它才能算数。

有些朋友发高烧。他们平时每天都是看杂志或者上网聊天,所以实际接触昂贵设备的机会并不多。即使偶尔有,也很少有机会同时比较。一旦和某个装备有了近距离接触,他们就“目瞪口呆”,到处谈感受。需要注意的是,听的感觉不仅与设备、听的环境有关,还与听者的心情、文化素养、审美情趣、生理条件有关。如果不是现场对比,感觉是否受其他因素影响就不好说了。对不熟悉的设备发表意见,就像对不熟悉的人发表评论,难免会被人误解。

经常接触电脑的朋友应该会觉得身边有个专家是好事,但是有个新手电脑爱好者是件很可怕的事情。他们的特点是热情好学。他们的大部分知识来自书籍、报纸和杂志。他们脑子里有很多所谓的“秘技”,对高配机有很深的感情,甚至达到了崇拜的地步。看到任何人的微机,都觉得还有优化的空间。我不仅会说,而且敢做。至于后果,往往是意想不到的。如果你让他们给你组装一台微机,十有八九会是他的“梦中情人”的组合。至于实际效果如何,关键看运气。

现在发烧圈有这种现象:很多朋友热心助人,并不是受某人“委托”。只有一点:缺乏实践经验,缺乏比较和客观的观点。把万元以下的设备叫垃圾,是这些朋友的口头禅。从我的观察来看,真正有水平有修养的朋友,往往说话很小心,惜字如金,怕惹人笑话。大部分都是和我一样的新手,总是随便发表自己的看法(就像新司机总是急于开车一样),对自己不能向世界发布感到有点讨厌。不仅仅是发烧,还有其他方面,这也是为什么现在报刊杂志上高水平文章不多的原因。

我朋友的妈妈是一个品酒师,品酒的流程很严格。很多种类的酒都是统一包装的,不能从外观上辨别品牌,以免有倾向性。在品尝之前,不允许吃这个,吃那个,不允许感冒,要求很高。更重要的是,都是由同一批人在同一时间进行评价,按照标准打分。而且,品完一款酒后用清水漱口,休息一会儿再品下一款。另外,你不会一天品尝很多种酒,以免影响你的判断。当然,这些人的个人喜好和口味会对评分产生影响,但由于参与品酒的人很多,少数人的特殊情况影响不大,结论相对客观。酒的情况有点类似于高保真设备的情况。各种酒各有特色。达到一定的品质水平后,除了同类型的酒,其他情况下基本没有可比性。谁敢说白酒比啤酒好?黄酒比红酒好?"

写完这个,心情有点沉重。很多东西在外人或者理性爱好者看来明显是伪科学,但还是有人信。这是什么意思?只能说明有些朋友已经发烧疯了。这是典型的为发烧而发烧。如果这篇文章能在一定程度上唤醒他们正常的发烧理智,那我就心满意足了。注:香港是最流行的不良风格。当然,我相信香港的大部分粉丝都属于理性派。而且这篇文章不是针对个人,只是针对现象。如有冒犯,请见谅!真心希望大家和我们一起抵制音频行业的伪科学,从我做起,还音频行业一片晴空。你可以在家里为所欲为,哪怕你说把一块嫩豆腐放在CD机里,从现在开始语气平稳流畅无可厚非,但如果拿出来教,你就要承担责任,否则就严重涉嫌误导孩子!

发烧到底是什么?我想起丹·奕譞发表的一篇文章《一个HIFI爱好者的故事》,主人公名叫“阿德”。那才是真正的发烧友...虽然他只有最基本的设备和一个破喇叭...

1,没去过音乐厅的“听音大师”

最近有幸参加了一个南方某著名“听音大师”主持的Hi-Fi设备演示(其实是工厂产品推介会)。大师自称听了多年Hi-Fi,特别注重定位,声场,解析力等。,并告诫发烧友们要“多练练耳朵技巧”。但“大师”们现场用了一些“发烧碟”,比如张学友、蔡琴、大眼妹的“声乐”,加州酒店的摇滚乐,与Hi-Fi毫无关系的电钢琴。我耐心听了其中几首,感觉这套设备在播放流行歌曲和电子音乐方面还可以,但是听不出什么严重的问题。

后来应观众要求,播放了几首西方古典音乐唱片,如爱好者带来的贝多芬小提琴协奏曲、合唱幻想曲等。这台高保真设备一下子就不高保真了:钢琴声明显失真;唱片里几十万块钱的“施坦威”几经降格,颇有国产低档钢琴的“果味”。小提琴有明显的音染,好听但不真实。“瓜内利”钢琴的琴弓好像不是涂了松香,而是涂了蜂蜜。甜腻的感觉让在座的几位交响乐团的乐迷直摇头。

更可笑的是整套设备的左右声道是反的,小提琴组和大提琴组进行了一次大的换位。可以说声场一片混乱,定位完全颠倒。而“大师”却一点想法都没有,还在讲如何准确定位这套设备。按说这位“大师”耳朵还不错,能认出演员的嘴型大小:××××××××××××××的嘴型

在听“聆听大师”主持演示的过程中,感觉他满脑子都是设备方面的专家。我只能理解一个又一个的专业术语。问题是这位“大师”没去过音乐厅、歌剧院,却用高端设备播放流行歌曲、摇滚音乐,学会了纸上谈兵,太主观武断,从而闹出左右声道不分的大笑话。原因很简单——他远离音乐。

2.一个主治“顽固性发热”的“偏方医生”

作者的一位老战友,80年代初在香港经商定居,最近回国探亲。战友们相见甚欢。既然当年我们已经在部队安装了胆大机和土炮,话题自然就落在了发烧经上。战友们听了我那套“不合规格”的“洋炮土炮混编装备”(桑雅功放、金浪音箱、马兰士CD机),马上给我开了几个能让装备升级三级的“偏方”。

药方之一:在朱元璋故里凤阳县的明朝老城墙上用一块砖,按在马兰士上,立即克服数码音过多的缺点;

补救之二:在功放下面放三个水晶钉,其中一个放在变压器下面,保证功放升到三级。虽然不如《马克·列文森》,但赶上《金嗓子》没问题;

补救之三:用相机闪光灯照射光盘15次,然后放入冰箱三个小时,16位变成20位,盗版超过正版;

第四种补救方法:用橡胶锤从后向前,从下向上敲打扬声器。高音甜美,中音丰富,低音强劲,音箱可媲美B&;W801匹配。

第五个偏方:60岁“的确良”军装撕成条,用铁丝包起来。音场更宽,定位更准,音色更优美。

五种偏方各司其职,君臣互补,省钱省力。为什么不做呢?

听了一位老战友的讲述,我傻眼了。我那位来自港商的战友是电声专业的近亲——专业无线电背景,但从他给我开的药方来看,这位先生已经走火入魔,远离科学。

3.高保真音响在哪里?

世界上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交响乐、歌剧、芭蕾舞等。不允许在正规音乐厅或歌剧院用任何电声设备放大。所以,观众在这种听音环境中听到的只是乐器声、人声和舞台传来的噪音;观众的噪音和四面八方的反射(录音棚里观众的噪音比较少)。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高保真”。而摇滚乐和流行歌曲,只能通过电声设备进行美化、修饰和放大,那种震耳欲聋的声音在现场根本没有保真度。日本、韩国、中国(包括香港和台湾)以及东南亚一些文明程度较高的国家是世界上最大的Hi-Fi设备市场。这些地区的音乐爱好者无法随时欣赏到欧美的现场演唱会。包括港台在内的一些中小城市,可能永远没有机会“品尝”现场交响音乐会或室内音乐会的“正宗西洋音乐盛宴”。大多数人只能通过唱片和设备来“品味”。在现代技术条件下,把欧美一流的交响乐团或室内乐团搬回家大概只是天方夜谭。假设你的设备和唱片可以做到100%的hi-fi,但同时你在播放时加入了你所处环境的反射和噪音,“Hi-Fi”已经加入了“添加剂”,这已经不可能了。因此,我认为高保真是在音乐厅和歌剧院。电声放大的震耳欲聋的摇滚乐、流行歌曲,在他们的场景里只能是“高安全性”。没有高保真,所以很多厂商朋友都在追求,这就是爱乐热最大的魅力。

有一个西方幽默很耐人寻味:厂商A在宣传他的食品流水线时,声称:“我的流水线极其先进。我把一头牛从前门赶进去,一按按钮,所有好吃的牛肉罐头就从后门出来了!”厂家B宣称:“我的流水线更先进。如果觉得罐头不够好吃,可以从后门回去。按下按钮,牛就会从前门出来!”如果把厂商A的宣传比作制作唱片的过程,从现代科技的角度来看是完全可以的,但是把厂商B的宣传比作在家里通过设备还原音乐是完全不可能的。反正牛是回不来了,能回来就是“吹牛”。发烧友对Hi-Fi的追求,说得好听点,其实就是加工这盒牛肉罐头。画家和绘画一样,追求美,进行艺术的再创造,音频热里既有科学也有艺术,包括声学、电声学、电子学、材料学、建筑学、生理学、心理学等诸多与艺术相关的学科,朋友们要清醒理性,多学多练,小心捂紧钱包,把好钢用在刀刃上,花最少的钱,获得最大的享受。

4、掌握一些音乐知识,去音乐厅练练耳朵。

追求高保真,首先要知道“原汁原味”(这个词也不准确)。发烧的目的就是听音乐,花几万甚至几十万元买设备,天天在家听什么碎玻璃碎瓶子。还不如去废品收购站,那里的瓶子声绝对是Hi-end。

我的经验是:

一是要看一些音乐史,了解音乐是如何从古代人的口和掌演变到现代交响音乐厅的,了解各个历史时期大师的创作背景、经历和风格;

二是理解或掌握音乐的元素、织体、结构、形式;

三是了解当代著名乐团、指挥家、演奏家(歌手)的特长和风格。以上是“看音乐”的过程,可能没有完全看懂,但是读起来很有趣。通过这些,我们可以知道为什么古典音乐经久不衰,流行音乐昙花一现。

四、听现场,去音乐厅感受“高保真”。没听过现场的朋友,不模仿《热血》来听一场《命运》的现场交响乐。那种惊心动魄的震撼,是任何艺术形式都无法企及的。通过现场听,还可以直观感受弦乐器、管乐器、打击乐器、键盘乐器是什么音色,整个乐队是什么音色,交响乐团和室内乐乐队在舞台上是如何编排的,什么是双控,什么是四控,交响乐团的不同编排如何达到整体的声音平衡,所谓的声场、定位、解析、穿透力、动态范围是什么。大学声学

5.改造听音环境,打造自己的音乐厅。

世界著名的音乐厅和歌剧院都符合建筑声学的要求,非常注重吸声、扩散、隔声和防震。正常情况下,交响音乐会、歌剧、室内音乐会不需要任何扩音设备,传递给观众的声音不包括“电声”。

专家经常警告发烧友,一个好的音响系统必须在一个具有合适声学特性的房间里才能获得好的效果。国内知名音响专家不“发烧”但设备很好,主要是房间“发烧”。

如果在卫生间或者棉花仓库放一套顶级装备,肯定会大打折扣。燃友花很多钱在钉电线上。不如下功夫改造一下房间的声学环境。这是发烧的晚期,房间的大小不容易改变。但如果你用的是硬木地板,墙面都是灰,再适当调整一下家具的位置,在适当的位置挂油画和挂毯,加减一两个装饰,就能事半功倍。

6、合理搭配设备,组建“迷你”交响乐团。

用音箱、功放、CD机三大件,复制一个只有几十件、上百件乐器的交响乐团,其实是不可能的,但这也是朋友们的梦想。确实越先进的设备越接近Hi-Fi。

然而,问题是双面的。有人说有些设备好,有人说不好。不仅有“耳力”的问题,还有个人喜好的问题。所以发烧界流行各种“搭配原则”。我觉得称之为搭配技巧是可以的,但称之为“原则”就不太合适了。明明是商业炒作,代理,时间久了就成了原则。几年前,有人称《天狼》和《金嗓子》是绝配。几年后,他们还称“李卓”和“金嗓子”是绝配。既然都叫“郎才女貌”,怎么还有“新配”呢?我觉得没有统一的原则。在练好耳朵技巧的前提下,我觉得已经足够好了。

经常看一些文章说xx设备搭配不当导致声音不好听,“金属味”太重或者“木头味”太浓;Xx设备搭配得当,能发出天鹅绒般的声音,笑话,交响乐团的乐器除了金属就是木头(或者合成的),谁听到过天鹅绒的声音,难道是幕布在唱歌?

如果非要讲原则的话,我的原则是“好马配金鞍,瞎驴配破磨。”一套设备就像一个木桶。能装多少水取决于最短的一块木头。在整个系统中,最短的木板就是音箱。从技术指标来看,音箱是最差的。西洋乐器中钢琴和巴松管的低频下限可以达到27Hz左右,管风琴更低,但家用音箱能达到40Hz就不错了。所以在音箱周围搭配一些资深的朋友,这是科学的。

比如被商家炒作多年的罗杰斯3/5A,用任何先进的功放都无法表现出交响乐团的宏大气势。在听音环境和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选择高品质的落地盒(不过话说回来,再高级的落地盒也是人造的,体现的是设计者自身的音乐素养、听音爱好和商业导向,不可能做到100% Hi-Fi。然后根据性价比对等的要求和自己的爱好来选择功放和CD机。

7、科学理性热,远离玄学和神话。

港台一些财大气粗的粉丝在购买了几十万的设备后仍然不满意。为了找出破瓶子每一片的确切位置,为了判断蔡琴唱歌时的确切年龄,为了“拳对肉”、“耳对油”,他们开始建立一门全新的学科——“声学神学”或“高保真玄学”。

各种论文应运而生,比如关于秦代砖对改善CD机声道分离的影响,关于阻抗曲线上扬声器肤色的变化,紫檀木脚钉对增大功放电流的作用等等。陆续推出了一些“发烧招”、“技术”和产品,还推出了一些用丝绸包装的防震砖、CD油、CD魔膜、CD魔笔等。什么唱片冻结、功放窃听、电线照射;什么样的定向印刷电路板(连左右声道都是反接的)能听出电路板的方向性?),等等,这些与科学艺术无关的东西,确实有人信。我不知道制造音响神话的人的目的是什么,但很遗憾,相信音响神话的人要花上几千块买防震砖,CD机,油膜等等,但这些和Hi-Fi有什么关系,可能只有他们自己知道。

我不是科学家,也不是艺术家,但我坚信一个发烧爱乐应该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不是练气功,也不是一飞冲天。希望被病毒附身的朋友能从误区中走出来,从科学和艺术的角度回到岸上发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