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其他地方戏剧吗?

越剧是中国五大剧种之一,也是中国第二大剧种。越剧善于抒发情感,唱腔优美动听,表演实在动人,优美典雅,充满江南精神。多是以“才子佳人”为题材的剧,艺术流派较多。在1954日内瓦会议上,在周恩来的指示下,新中国第一部有声有色的歌剧电影《梁祝》被用来招待外宾,获得广泛好评。是最有影响力的地方戏。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汉剧是中国汉族剧种之一,也是湖北省的地方剧种。俗称“黄儿”,有“楚剧”和“汉调”两种叫法。它是湖北的主要剧种。

晋剧,汉族地方剧种,是山西四大梆子剧种之一,又称山西梆子。因产于山西中部,故又称中路梆子,又称“中戏”,外省称山西路梆子。主要流行于山西中北部及陕西、内蒙古、河北部分地区。

豫剧,中国五大剧种之一,起源于中国河南省,居中国各地区剧种之首。豫剧以唱腔铿锵、音准适中、吐字清晰、韵味醇厚、生动活泼、有血有肉、善于表达人物内心情感而著称。它以其极高的艺术性受到各界人士的广泛欢迎。因其音乐伴奏以枣梆子为节拍,早期命名为河南梆子。豫剧是在继承河南梆子的基础上不断改革创新发展起来的。

粤剧又称“大戏”或“广东大戏”,是中国南方的一大剧种,融合了明清以来流入广东的海盐、益阳、昆山、梆子等剧种,并吸收了珠三角的民间音乐。粤剧被列入2006年5月20日公布的第一批518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9月30日,粤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黄梅戏,原名黄梅调或采茶戏,是中国五大剧种之一,也是汉剧之一,与京剧、越剧、评剧、豫剧齐名。黄梅戏唱腔朴实流畅,擅长活泼抒情,表现力丰富;黄梅戏的表演简单细致,以真实生动著称。一曲《天仙配》让黄梅戏红遍大江南北,在海外也有很高的知名度。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秦腔是中国最古老的戏剧之一,始于西周,成熟于秦。秦腔,又称乱弹,流行于西北地区的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其中宝鸡的西府秦腔口音最为古老,古音较多。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川剧是中国汉族剧种之一,流行于四川东部和中部、重庆以及贵州和云南的部分地区。川剧脸谱是川剧表演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历代川剧艺人共同创造和传承的艺术瑰宝。川剧由昆曲、高腔、胡琴戏、檀溪戏和灯调组成。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评剧是流传于中国北方的一种戏曲,是中国五大剧种之一。清末,在河北滦县小曲《对面莲花落》的基础上形成,先流行于河北农村,后进入唐山。20世纪30年代以后,在京剧和河北梆子的影响下,评剧表演日趋成熟,出现了、、白、采莲、艾连军等流派。评剧在华北和东北仍很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