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很不听话怎么办?
几年前,某小学做了一个“你对父母什么不满意?”调查结果发表在《儿童研究》杂志上。统计显示,孩子对父母不满意的地方有58个,比如:容易发脾气;不懂我的心;要求太严,标准太高;不接受我的意见;话不算数;当我想做自己的事时,他们总是不让;骂我的时候总是夸别人等等。
如何看待小学生对父母的不满?第一,这是针对小学生的调查,与我这个幼儿家长无关;第二,即使有匹配的地方,恐怕你也不想把这样的父母形象和自己联系起来。但是,仔细想想,我们做父母的也不是十全十美的,上面孩子的不满一定程度上会反映到我们身上。不要以为孩子还小,什么都不懂。其实孩子虽然什么都没说,但是这些不满已经在他心里了,已经体现在他的行为上了。的确,这些孩子的不满,可能就是对家长说“不”的理由。
大人不以身作则。
当一个孩子有一些问题时,我们通常会问“这个孩子怎么了?”我习惯从孩子身上找原因。其实很多问题都根源于父母。有些孩子的逆反心理和行为可能是家庭教育的弊端造成的。
对孩子要求严格但对自己要求不严的父母,孩子能甘心听他们的吗?即使父母说的都有道理,孩子还是不服。孩子年龄越大,这种现象越明显。比如姗姗的爸爸就有这个问题。他不让姗姗边看电视边吃东西,但他经常这样做。姗姗好几次忍不住给父亲提建议。结果他一高兴就说下次再改。他不开心的时候不仅不听,还发脾气,摆架子当家长欺压别人。起初,姗姗只是拒绝接受这个问题。渐渐地,这种不满蔓延开来,她说什么,她父亲都不肯听。姗姗的逆反心理越来越严重。
像对待小孩子一样对待孩子。
有些家长忽视孩子的成长,总是把孩子当小孩子看待,这也是孩子产生逆反心理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比如幼儿园,老师经常教孩子“自己做事情”,珊珊特别想做一些她没有做过的事情。一天,姗姗吃完晚饭后主动提出自己洗碗。但我妈想了一会儿,还是说:“碗破了怎么办?”“碎片扎到手怎么办?”因为其他原因拒绝了她。珊珊没把事情办好就不开心了。她睡觉的时候故意不上自己的小床,很晚都待在父母的大床上,让父亲想惩罚她。
第二天晚上,姗姗的家人去了她姑姑家。吃完饭,姗姗又提到洗碗。妈妈又重复了一遍昨天的理由,没想到姑姑兴致勃勃地说:“想自己洗碗是好事!如果你够不到水龙头,我给你一个小凳子。碗坏了也没关系。阿姨会买新的。”萧炎的话刚说完,姗姗就激动地喊道:“谢谢你,萧炎。”然后,我马上去洗碗,我洗的很认真很仔细。
孩子都是好孩子。
可见父母真的要反过来想:总是抱怨孩子不听话。孩子天生不听话爱捣乱是真的吗?孩子真的想成为一个处处和父母作对的人吗?其实应该说,孩子是好孩子,父母不一定是好父母。
另一方面,父母喜欢好孩子的真正原因是什么?我们不喜欢孩子和自己作对。目的是什么?其实说白了,还不是为了自己的省心和努力!用这样的心态对待自我意识萌芽,独立自主蓬勃发展的孩子,是不是有点自私和短视?
逆反心理的积极作用
儿童的逆反心理一直被认为是阻碍儿童身心健康的因素。其实逆反心理也不是一无是处。虽然阻碍了孩子的身心发展,但也有很多积极的作用。1,逆反心理是幼儿教育弊端的暴露。目前,学前教育的方式方法存在诸多问题。比如,很多年轻父母不了解孩子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水平,对孩子提出过高的要求,让孩子承担过重的学习任务;不知道孩子有各种发展潜力和资质,有各种兴趣爱好。我过早地给孩子定位,过早地强迫他们从事长期的专业训练。还有一些家长脾气暴躁,经常打骂、下跪、站立甚至转身离去;而有的家长则把孩子当成“太阳”,一切以孩子为中心,唯命是从,对孩子本来可以自己做好的任务,家长要唠叨很久,甚至要代替孩子。孩子有逆反心理,可以说是这些教育弊端造成的。育儿方法和手段违背孩子的天性,自然会引起孩子的反抗、对抗和逆反心理。可见,孩子逆反心理的形成“事出有因”,这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人们改善幼儿教育。
2.逆反心理包含许多积极的心理品质。孩子的逆反心理是他们天性的自然表现。另一方面反映了孩子自我意识强,好胜心强,勇敢进取,勇于创新,勇于创新。现代社会充满竞争,急需创造性思维、开拓进取的人才。因此,家长要善于发现逆反心理中的创造品质和开拓意识,并加以合理引导。只要引导得当,逆反心理在现代社会中是可以发挥积极作用的。
3.逆反心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其他不良心理品质的形成。逆反心理强的孩子,在烦躁、压抑、不满的时候,敢于发泄。他们不会让不愉快的事情长时间留在心里,不会让阻碍身心健康的负面情绪长时间释放,不会胆怯抑郁,不会懦弱保守,听天由命。他们以这种形式保持心理平衡,有时也能保持身心健康。
所以,家长要善于发现逆反心理中的积极因素,善加利用,而不是在孩子逆反的时候对其抱怨、发火,甚至实施高压政策。
探索儿童的逆反心理
所谓逆反心理,并不是一种不正常的现象,是由于父母与子女价值观不一致而产生的正常心理过程。一般来说,孩子在发展过程中会有两个叛逆期。第一个消极阶段是三四岁的时候。这个时候,由于孩子自我意识的发展,说话、锻炼、理解事物的能力,他会觉得自己可以自己做一些事情,所以会和父母的教育观产生冲突。第二个反抗期是青春期前后。从心理发展的角度来说,这是孩子正常的心理发展,但是对于家长来说,会觉得孩子在和自己作对。
上海市心理咨询中心儿童行为研究室主任杜教授认为,家长首先要了解孩子的心理,真正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帮助孩子解决问题,而不是一味的训斥和打骂,否则会产生两种不良后果:要么就是唯诺诺,胆小怕事;或者固执、鲁莽,父母不应该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孩子。这样才能缓解两代人的矛盾,提高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的四大成因
不切实际地期望
很多家长为了让孩子将来出人头地,往往会不顾孩子的爱好,强迫孩子学这个学那个,强迫孩子做一时做不了的事情。这种拔苗助长的做法往往事与愿违,因为它忽略了孩子自身的素质和能力,容易引起孩子的逆反情绪。
作为父母,不要要求太多,而是要求比孩子实际能力略高的东西,让孩子通过努力完成任务。这样,孩子们不仅可以享受快乐,还可以增强成功后的自信心。
对孩子太严格。
“不战而屈人之兵”的观念可能还存在于一些家长的头脑中。他们时不时地讽刺、挖苦孩子,甚至用武力打孩子,这些都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往往会造成不好的后果。
其实家长更应该理解和尊重孩子,把孩子当成一个已经开始有独立意识的小伙伴,商量事情,平等相待,有说服力,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千万不要用力过猛。
抑制孩子的好奇心
对于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的孩子来说,这个世界充满了魔力。但是很多大人不理解孩子的好奇和探索心理,认为这是在鬼混,有的甚至打骂孩子,这样很容易引起孩子的不满。
聪明的父母可以告诉孩子:我们也想知道你想知道的。如果你告诉爸爸妈妈,我们会尽力帮你回答问题。这样既满足了孩子的好奇心,又让孩子明白了很多道理。
反复唠叨,喋喋不休
有的家长怕孩子不听,就喋喋不休。试想,让孩子长期呆在这种“马拉松式”的说教环境中,能不产生逆反心理吗?即使孩子知道父母是对的,也不愿意听。
所以,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一定要不厌其烦地倾诉,尊重孩子,给孩子留有情绪变化和思考的空间。当孩子有心理准备的时候,相对容易接受大人的意见。
父母应该为叛逆的孩子做些什么?
发现5%到15%的学龄儿童有逆反行为的迹象。有叛逆情绪的孩子通常表现为:经常发脾气;与父母过度争吵;明显抗拒和拒绝成年人的要求和原则;将自己的错误或不当行为归咎于他人;不合作、对抗和敌对行为,如对他人频繁的愤怒和怨恨。这些行为可以出现在很多场合,尤其是在家里和学校。
对于叛逆和叛逆的孩子,家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帮助孩子:
与孩子发生冲突时要冷静,不要加剧冲突,可以暂停或抽出时间;
一旦孩子表现出合作和灵活,给他积极的表扬和鼓励;
为孩子确定合理的适龄限制,并坚持执行;
用体育锻炼来缓解自己的紧张情绪,避免对孩子发脾气;
尝试与他人合作,获得与孩子相关的他人(老师、配偶)的支持;
必要时家长可以寻求儿科医生和心理医生的帮助。
叛逆不是没用,也有积极作用。
很多家长认为孩子的逆反心理对身心健康不利。其实逆反心理也不是一无是处。虽然阻碍了孩子的身心发展,但也有很多积极的作用。
逆反心理包含许多积极的心理品质。
逆反心理包括强烈的自我意识、勇气、竞争精神、进取精神、求异能力、创新能力等积极的心理品质。现代社会充满竞争,迫切需要具有创造性思维、开阔视野和进取精神的人才。因此,家长要善于发现逆反心理中的创造品质和开拓意识,并加以合理引导。只要引导得当,逆反心理在现代社会中是可以发挥积极作用的。
逆反心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一些不良品质的形成。
逆反心理强的孩子,在不开心、无聊、压抑、不满意的时候敢于出击,可以防止不愉快的情绪和不利于身心健康的负面情绪长期得不到释放。他们不会胆怯沮丧,也不会懦弱保守,听天由命。这样可以起到维护身心健康的作用。
所以家长要善于发现逆反心理中的积极因素,并善加利用。让我们来看看王浩的专家们是如何看待孩子的叛逆的:
如何对待倔强的孩子
孩子有逆反心理,家长要有耐心,引导孩子发脾气。
为什么不把孩子的“反抗”变成独立?
当孩子会走路会说话的时候,他们的独立意识就萌芽了,他们喜欢自己做一切事情。成年人开始觉得孩子不那么听话了,这被称为孩子生长发育过程中的转折点,也称为“反抗期”。孩子之所以反抗,是因为大人限制了孩子独立能力的表现,适当的教育可以减少反抗的表现,发展孩子在转折时期的独立能力。那么,独立能力的培养有多重要呢?
美国心理学家图伊蒙长期随访了1500名超常儿童。30年后,他发现其中20%的人没有取得任何成就。与成就最高的20%相比,他发现最显著的差异不是在智力上,而是在不同的人格品质上。取得优异成绩的人都是具有坚强毅力、独立性和勇气的人。事实证明,一个人要想成功,光有聪明的头脑是不够的,还要有独立、自控、坚韧等良好的人格品质。
中国大城市的孩子独立性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家庭教育研究会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对北京、上海、广州、重庆四个城市的儿童独立性进行了调查。调查选取了4464名3-7岁儿童的家长,内容包括家庭教育状况、家长的教育观念和行为、家长对孩子的评价、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孩子的个性发展状况、家庭教育基础和环境条件等。
调查结果显示,从3岁到6岁,四大城市儿童自己穿衣服的比例从25%上升到45%,不想自己穿衣服的比例从3岁时的21%下降到6岁时的11%。资料显示,会自己穿衣的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明显增多。但实际上,孩子两岁就开始有自己穿衣的欲望和能力,三岁就可以独立穿衣了。从调查结果来看,到6岁,还是有相当比例的孩子自己不穿衣服,无论什么因素,都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另外,有相当多的指标显示孩子的独立性,随着孩子年龄的变化没有明显的差异。无论3岁还是6岁,有主见的孩子在40%左右,没主见的在8%左右;孩子做事的时候,20%左右是3-6岁。即使自己能做到,也希望得到大人的帮助。所有孩子中只有8%不希望得到大人的帮助,而且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略有减少;遇到困难时,大约有一半的孩子会向别人求助,这种情况基本不随年龄变化。此外,约20%的孩子3岁时经常哭,6岁时仍会哭。
因此,专家普遍认为,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对孩子的安排过多,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意识严重不足,孩子在这些方面没有取得明显的进步,这对孩子未来的发展极为不利。
抓住培养独立性的关键时期
两岁左右是儿童独立性发展最快的阶段,最初的自我概念出现。我以第一人称称呼自己,“给我”、“我要”、“我会”、“我自己来”等自我独立意向开始出现。可能昨天,我还是一个妈妈怀里的婴儿,一切都依赖妈妈。今天突然想独立,什么都自己做!如果你明知道自己做不好还不让别人帮你,如果你的父母还像以前一样,你的孩子有时候会发脾气。不了解孩子的家长可能会说:“这孩子变得不听话了!”其实这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步,也是孩子可喜的进步。大人要抓住孩子独立的敏感期,掌握必要的教育策略和要点,让孩子的独立要求得到满足,避免形成过度依赖或产生抵触情绪。
要点一:珍惜孩子自我独立的意图
心理学家指出,当儿童的独立活动得到成人的满足或支持时,儿童会表现出骄傲和快乐,会产生“自尊”、“自豪”等初步的自我肯定的情绪和态度,否则会产生消极的情绪和态度。所以,一定要珍惜孩子的独立意向,给予热情的鼓励和支持,让独立不断发展。
第二点:尊重孩子。
注意和孩子说话的语气和方式,认真听孩子说话,让他感觉到你在尊重他。不要强迫孩子吃饭,尽可能让孩子做事情,不要用命令的语气。不要当众训斥孩子“不争气”、“愚蠢”、“没出息”,这样会深深伤害孩子的自尊心。用平等的态度对待孩子,尊重孩子的人格,不是溺爱孩子。事实证明,得到父母充分尊重的孩子,大多数都非常配合父母,友好、礼貌、大方,自我独立意识很强。心理学家认为,这是孩子受到尊重的良好反应。
第三点:不要过度保护孩子。
在欧美,父母非常重视孩子独立性的培养,提倡“个人奋斗”,而不是依赖父母和他人。他们主张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孩子刚出生的时候,一个人被留在一个房间里,很少和父母住在一起。孩子刚学会走路的时候摔倒了,让他自己爬起来。
第四点:从兴趣中培养。
让孩子做任何事情都避免简单的命令,防止他们对劳动产生反对或厌恶情绪。孩子们对游戏活动有着浓厚的兴趣。当孩子被要求做象征性的工作时,他们应该试着玩游戏,这样他们就会兴致勃勃地积极参与。如果他们能坚持经常训练,就会逐渐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独立是离不开努力和不怕吃苦的。不爱劳动,怕吃苦,怎么能坚持独立自主?
第五点:缓慢分解动作
两岁的孩子虽然独立意识已经萌芽,但是各种能力的发展还不能完全达到他想要达到的程度,所以他还是需要大人的帮助和引导。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水平来决定提供多少支持。比如吃饭的时候,孩子在开始独立吃饭的时候,可能不知道如何拿勺子放在嘴里。家长可以把吃饭这个动作分解,一步一步教。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认为,在针对儿童的教育活动中,行动必须是缓慢的、分解的。也许普通人看起来有些夸张,但是对于孩子来说是非常必要的。
第六点:语言指导必不可少。
虽然孩子的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不是很高,但如果明确的示范动作配上恰当的语言解释,同样会事半功倍。两岁的孩子也处于语言发展的敏感期,直观的形象动作是解读语言意义的最佳工具。
孩子的独立意识和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培养出来的,需要家长的不懈努力。两岁的孩子会跑,会跳,会说话。有了生理独立和心理独立的要求,为什么不让孩子从两岁开始独立生活?
父母应该如何处理和孩子顶嘴的问题?
有时候,孩子顶嘴是调皮的,但有时候发泄不快的是他们。所以,家长在处理之前,首先要判断孩子顶嘴的类型,然后做出正确的应对。
调皮的顶嘴
父母该如何应对孩子顶嘴?
当孩子总是出现类似的问题,说明他知道这是不对的,但是他想考验你的耐心。这时候就应该直接指出他的错误,纠正他。
当孩子说“你关心我”时,你应该说:“我是你妈妈,所以我希望你……”
当孩子说:“嘿,我就知道。”你应该说,“我希望你说,是的,我认识妈妈。”
不愉快的顶嘴
除了使用过度的语言,宝宝还会有兴奋的情绪。这种情况下,先安抚他,再教育他。当孩子说:“你是世界上最糟糕的妈妈!我再也不会做你让我做的任何事了!”你应该说:“我知道你现在很生气,所以我会等到你会说好话的时候。”
当一个孩子说:“一点都不公平!我恨你!”你应该说,“我理解你认为这不公平。”但是说‘我恨你’是不对的。"
处理小叛乱的实用策略
不能对处于叛逆期的宝宝采取强硬的方式,这样只会让他的叛逆心理更加强烈。父母的过度反应会让他产生一种错误的感觉,认为当他说不的时候,他可以得到父母更多的关注,所以他会更多的使用这种方法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叛逆是每个宝宝都会经历的过程。父母需要一些应对叛逆宝宝的策略。尝试以下方法:1,一点小幽默让气氛不那么紧张严肃。比如你想让宝宝在浴缸里洗澡,但是他就是不去,你强行把他抱进浴缸,或者训斥他让他洗澡,那么事情肯定会变得很糟糕。这时候不妨给宝宝来点小幽默:“洗澡水倒了,看谁的小腿跑得快。快告诉你的小屁股,让他坐在浴缸里。”这种不同的语言会给宝宝带来新鲜感,所以他会愿意接受父母的建议。
2.让宝宝放松警惕。如果宝宝什么都说不,你不妨给他一些可笑的选择,引导他一直说不。这个时候他就会放松警惕,把注意力放在那些可笑的问题上,你就可以找机会把他拖到你想让他去的地方或者让他做你想让他做的事情。
3.把任务变成有趣的游戏。宝宝喜欢游戏,如果把任务变成游戏,相信他们会更愿意接受。比如他总是不想上厕所,所以总是尿裤子。父母估计他要上厕所就可以把他抱起来:“现在我要带着这把枪,让他在厕所里打子弹。”这样的建议会让宝宝很快忘记自己的不,跟着你走。于是上厕所的任务就变成了一个有趣的游戏,他不会说不。
4.让宝宝自愿接受任务。给宝宝准备一些书,或者给他编一些有趣的故事,让他的任务变成他的期待。或者父母做示范动作,但根本不要求他做,他会因为好奇而产生模仿的欲望。
5.利用宝宝的逆反心理。当你想让宝宝做什么事情的时候,你会说你想让他完成的任务。这个时候他可能会按照你的实际要求去做。
6.有时候,如果宝宝不明白父母的真实意图,他会毫不犹豫地说不。所以,你在给宝宝解释任务的时候,眼睛盯着他,非常认真的给他任务,这样他就会明白你不是在和他开玩笑,他也不会随便说不。
7.轮流陪宝宝。因为父母做的事情是一样的,而且每个人都有机会去做,而且一定要按照一定的规则去做,这样他才会觉得很有趣,一般也会愿意接受父母的建议。
8、冷宝宝。如果宝宝不听父母的劝告,不理他,收回父母的注意力,让他觉得很无聊。过一段时间,他会明白这不是一个吸引父母注意的好方法,所以他会努力去改变。
9、2岁左右的宝宝一般喜欢自己来。所以,当宝宝说不的时候,父母可以想办法鼓励他利用这个机会展示自己的能力,他会很乐意自己来的。
10如果家里有小哥哥小姐姐,鼓励宝宝做小哥哥小姐姐的好榜样,他会努力扮演好这个角色。当妈妈说:“你能不能给你弟弟示范一下怎么自己吃饭?”宝宝一定很乐意示范引导小哥哥自己吃饭。
11.当你想让宝宝做一件事的时候,你最好给他两个选择,一个是你想让他做的,一个是他不喜欢做的。通常情况下,宝宝会选择你想让他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