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扛上大炮的步兵装甲车苏联BMP-1
首次扛上大炮的步兵装甲车苏联BMP-1
步兵战车,不同于传统的装甲车,也不同于坦克或者自行火炮。这种车辆本身在火力和防护力上超过传统的装甲运兵车,弱于坦克;却又和装甲运兵车一样,以搭载步兵、伴随坦克突击为主要作战方式。步兵战车是在二战之后随着技术的发展才另外出现的一种全新的武器。而苏联的BMP-1型步兵战车,无疑是步兵战车这一型武器的开山鼻祖。
步兵和坦克之间的协调作战(简称"步坦协同")就成为各国军方头疼的大问题。因为随着坦克性能的不断提升,到二战时期,坦克平均的越野速度已经超过了40公里/小时,这种高速突进的状态,单靠步兵两条腿肯定是跟不上坦克的。
但是当时受技术限制,大马力履带式车辆所使用的发动机体积很大,如果研制和坦克差不多的装甲车,那么最终其肯定无法搭载步兵——因为发动机占用了车内主要空间。早期配合坦克作战的步兵通常乘坐卡车伴随坦克进行机动,在接近双方战线时,卡车停下并卸下步兵,再由步兵伴随坦克作战。
而在战场上,为了确保跟上坦克,各国的陆军士兵都直接坐在坦克上"伴随"坦克冲锋。这在二战时期,是各主要军事强国通用的步坦协同方式。但是步兵直接搭载坦克作战往往存在很多问题。
首先,坦克高速突进时,步兵容易被甩下车造成不必要的伤亡,而且坦克在陆军中是尖刀部队,在冲锋时,一旦遭遇敌方炮火打击,并被击中的话,其附带损伤极有可能把搭载的步兵全部炸死或炸伤。为了有效解决步坦协同问题,美国在1940年列装了一款M2型半履带式装甲车,并配有重机枪火力,可以用于运输步兵伴随坦克作战。
而M2式半履带由于兼有轮式和履带式车辆的优势,又可以为搭载的步兵提供简单的防御,因此颇受欢迎,该车在美军中一直到2006年才退役,其服役期长达66年,在M2的整个服役期内,总计生产约1.7万辆,并且被改装成为自行迫击炮、自行防空炮等多型特种车辆。
不过M2始终只是半履带式装甲运兵车,虽然具备步兵战车的雏形,但不能算真正意义上的步兵战车。真正步兵战车的出现,还是以1966年苏联推出的BMP-1型步兵战车为标志。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洗礼,苏联陆军可以说是现代陆军中对于陆战,特别是装甲部队运用方面,理解最为深刻的一支军队,而步坦协同作战也是苏军中的重中之重。
这是因为,坦克虽然看起来覆盖着厚厚的铁甲,但是其实是很脆弱的,坦克的履带、负重轮等,都是露在车外的部分,一旦被打坏,坦克马上失去作用。而且坦克对外的视野并不好,驾驶员和车长都只能使用潜望镜对外部进行有限观察,如果没有步兵的协助,坦克非常容易成为敌方步兵的活靶子。
特别是从1970年代以后,单兵RPG和反坦克导弹开始在世界主要国家军队中普及,这让坦克面临很大压力。这也让坦克和步兵的配合成为现代作战必然的手段。在这种情况下苏军研发并装备的BMP-1型步兵战车确实堪称是划时代的装备。BMP-1步兵战车车体采用匀质钢焊接结构,车体正面可防12.7毫米穿甲弹和燃烧弹,车体两侧和后部则只能防7.62毫米枪弹和炮弹破片。
和传统装甲运兵车相比,BMP-1最大的特点就是其强大的火力系统:该车装备有一门73毫米2A28型低压滑膛炮,并且该炮带有自动装弹机,因此火力猛烈。该炮装备有聚能式尾翼稳定破甲弹和穿甲杀伤弹。但是由于其是低压滑膛炮,因此炮口初速最大仅有665米/秒,有效射程为1300米。
同时该炮还装备一挺7.62毫米并列机枪,用于射击无装甲软目标。在2A28火炮右侧还有一具反坦克导弹发射架,可以发射苏制AT-4"赛格"反坦克导弹,反坦克导弹车内备弹4枚。依靠车载反坦克导弹系统,BMP-1具备了对抗西方第二代主战坦克的能力,这是一般的装甲运兵车所不具备的。
作为一款以搭载步兵为主要任务的步兵战车,BMP-1采用了发动机前置的设计,并在车体后方设计了一个可以搭载8名士兵的乘员舱。该车成员采用背靠背方式乘坐,并且在每个人前方都有一具潜望镜和一个射击孔,这样成员可以不必下车,即可从车内射击孔对外进行火力覆盖,这样可以有效保护车内成员,同时又可以跟上坦克的行进速度。
而且为了保护车内成员的安全,BMP-1型步兵战车还是全球第一款安装了"三防"系统的装甲车辆。所谓"三防"装置指的就是防核、生、化沾染和侵袭的专用设备。因为在冷战的最高峰,当时美苏双方都集结有大批军队在欧洲对峙,同时双方在核武器、化学武器等方面,也不遗余力相互比拼。
在当时的条件下,一旦爆发战争,极有可能会动用核武器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苏联自1960年之后设计的各类坦克和装甲车辆都具备"三防"能力。具体到BMP-1步兵战车上面。该车的全部装甲板内部都镶嵌有一层金属铅,因为铅可以有效吸收核辐射和中子射流,以便保护车内人员不被核辐射伤害。
同时BMP-1还装备有"超压"装置。所谓超压装置主要分为三部分:空气过滤器、尘土分离器和超压风机。在BMP-1的所有舱盖全部关闭时,受核生化污染的空气通过炮塔后面的进气管进入超压系统,经过炮塔座圈周围的导管导入增压风机,通过导轮的旋转作用,将尘土与空气分离。
分离的空气进入三防滤清装置,将化学战剂或放射性战剂和生物战剂滤掉,然后再送入乘员舱或载员舱。增压空气能在车内形成超压以防止放射性、生物或化学等战剂经过没有密封的孔隙如射孔等进入车内。配置"三防"装置让BMP-1步兵战车可以无惧西方核生化武器的干扰,并伴随坦克快速撕开北约军队的防线,以最大速度向对方纵深突进。
而且考虑到欧洲河网密布的现实,BMP-1步兵战车在设计之初就考虑了浮渡任务的需要。该车在完全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即可直接下水机动。依靠履带滑水的方式可以获得5~6节的水上速度。以1970年的眼光来看,BMP-1几乎是一款全能型的多用途战斗车辆。
和主战坦克一样,该车兼顾了防护、火力和机动三大性能,在当时的技术水平下,确实难以找出比BMP-1更均衡和先进的步兵战车。在研制成功并列装苏军部队后,BMP-1步兵战车伴随苏军参加了1979-1989年的阿富汗战争,1991年海湾战争,一直到叙利亚战争,都还能看到BMP-1步兵战车的身影。
不仅如此,我国在1980年代曾经从某友好国家得到了BMP-1型步兵战车,并在其基础上开发了我国86式步兵战车。在实战中,BMP-1暴露出很多问题,首先是车载设备过于简陋,为了降低生产成本,BMP-1装备的2A28型火炮没有安装火炮稳定装置,因此必须停车才能开炮,这极大影响了BMP-1的生存性能。
而且,由于2A28为短管滑膛炮,其发射尾翼稳定破甲弹的初速只有400米/秒,必须要借助火箭助推装置才能提升到665米/秒,因此在射击精度方面相对较差。而且其配套的AT-4反坦克导弹发射架部署在车体外部,发射完毕后需要成员探出车体外,手工再装填,不但导致极大不便,而且还增加了成员伤亡概率。
不过总体上说,BMP-1作为世界第一代步兵战车,其性能总体上是很均衡的,并且也为后续各国开发类似装备提供了参考和借鉴,从这个角度说,BMP-1确实堪称时代的先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