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小班数学教育的生活、游戏和操作

数学活动是具有抽象性、概括性和逻辑性三大特征的活动,是幼儿园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幼儿的思维特点,幼儿园数学教育要注重生活、游戏、运算,让幼儿在生活、游戏、运算中感受数与量的关系。新《纲要》要求,教育者要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中的数、量、形、时、空等现象产生兴趣,建构初步的数的概念,学会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游戏中的一些简单问题。那么,作为一名每天与幼儿打交道的教师,只有正确理解和把握各个年龄段幼儿园数学教育“三化”的基本特征,才能有效地开展幼儿园数学教育,真正提高教育质量,让幼儿体验到数学在“三化”中的重要性和趣味性,从而为幼儿顺利进入小学学习数学打下良好的基础。我想就一年来小班化数学教育的实践和思考发表一下我的理解,以期对同行和青年教师有所帮助。

一、小班数学的生活

生活化数学教育是指幼儿园教师不同程度地将数学教学与幼儿生活相结合,不同程度地将幼儿生活纳入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中。生活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教师利用儿童在日常生活中对空间形式和数量的体验来服务教学,使儿童更好地理解空间形式和数量的关系。二、有目的、有计划地给孩子创设真实自然的生活场景,将数学教育的目标渗透其中。这个场景把数学的规划和目的与孩子的生活融为一体,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学习。小班数学教育的生活化特征很强,在生活中调动孩子的生活经验,在活动中隐含数学的基本特征。只要教师处处关心,及时抓住教育机会,孩子就能捕捉到数学的影子,在感性的、具体的生活中增强对数学的理解,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举例:生活中的体验——按量拿零食,钟的形象。

在集体生活中,老师分发饭菜是常有的事,但你有没有想过,这是调动和利用孩子的生活经验,帮助小班孩子认识和理解5以内数字的最佳时机?老师可以给小组分发零食,让每个孩子从中获得1;也可以让孩子从整体中拿出一小部分拷贝(老师也可以设计其他符合孩子实际的形式)。在这个生活环节中,老师可以观察到每个孩子对量的实际意义的认知和理解,可以看到每个孩子从胆怯到自信的经历过程。这种生活化的教育对孩子没有压力,老师几乎是一对一的指导和帮助,针对性强,效果好。

时钟理解是幼儿园大班的教学内容,但时钟确实是每个教室的常规物品,老师在日常生活中也经常提到时间。如果充分利用儿童在这方面的生活经验,将认识时间这一深刻的教学内容进行简化和分解。说到生活中的时间,我们经常让孩子看钟,找长针和短针,找最快的秒针。五分钟表示长针跑一格等。这样大班的孩子就能听懂老师规范的话,教学难度就能大大降低,孩子也会学得深入扎实。

例子:数学中的环环游戏,贝壳游戏。

“绕,绕,拉,钉。上-上,下-下,前-前,后-后。咕鲁,咕鲁,趴下。爬,爬,爬,爬,爬,爬,爬到你的头顶。咕鲁,咕鲁,跪下打滚。”这是一个非常受小班儿童欢迎的说唱手指游戏。我们经常在饭前饭后和等待的时候玩这个游戏。这个游戏让孩子以自我为标准,识别人体的各种空间位置和相关部位。可以说这也是一个典型的数学游戏。

贝壳游戏,老师给孩子提供许多大小不一的贝壳玩具,然后老师带领孩子以游戏的形式进行操作。如:取几大几小——区分大小和数量;贝壳妈妈抱着宝宝——重叠大小;妈妈和宝宝是上下对应的;妈妈,宝贝,前后间隔。这是小班前期我们经常以集体形式组织的个人操作数学游戏。目的是帮助孩子理解相关的数学内容,为数学教学中运行小组运算游戏打下基础。

第二,小班数学的游戏化

数学教育的游戏化是指幼儿园数学教学在生活的基础上与幼儿游戏的特点相结合,是教师在数学教学中不同程度地运用游戏。数学的游戏化不同于游戏。就是让数学教育有一些游戏的特点。在这种教学活动中,儿童会像游戏一样在情感体验中遇到各种具有数量关系的问题。数学的游戏化更多的是一种实践。用皮亚杰的话来说就是“同化大于适应”。所以这种数学游戏对于小班的孩子来说是很有挑战性的,需要老师结合孩子的年龄特点精心设计和教学。

例子:专为小班数学教学设计的类别游戏——分类游戏、接龙游戏、玩具排序游戏。

所谓分类游戏,就是各种有一定差异性的小游戏都可以在这类游戏中进行细化分解,比如:分类游戏,可以通过求同来分类(从多中取出红,取出大的等等。),并可按颜色、大小、形状的特征之一进行分类。你也可以根据用途把东西分类。再比如:接龙游戏,有彩色接龙,形状接龙,相等接龙。等效接龙还可分为物理等效、物理符号与意念等效、双色物体符号等效、双色意念等效。再比如排序游戏,有重叠排序,对应排序,规则排序。规则排序还可以分为ABAB双区间行、ABCABC三区间行、ABABAB或AABAAB规则行。从这里可以看出,每一类游戏都有难度上的差异,每一个游戏都有教学或儿童操作上的困难。教师要结合本班孩子的实际能力和自己的教学特点,进行选择、分解、合并,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把自己的特点和精心设计、精心教学结合起来,才能获得效益。

三、小班数学的操作

数学教学操作是指幼儿园数学教学在生活和游戏的基础上,与幼儿的手和脑相结合。操作就是给孩子创造一个思维冲突的环境,引导孩子在思维能力的层面上进行有效的操作,逐渐内化逻辑复杂的数学知识,形成一个“适应”的心理过程。对于小班的孩子来说,运算和游戏化是密不可分的,运算具有游戏的趣味性,游戏又不失数学的基本特征。这就要求教师始终站在儿童的层面上,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和思维特点进行思考和设计,从而有效调动儿童操作的主动性,既包括儿童行动参与的主动性,也包括儿童思维参与的主动性,这也是数学教学的本质。

举例:儿童操作活动成败经验——平等接龙,特征分类

等效接龙游戏是小班幼儿在掌握5以内数字实际意义的基础上玩的数字守恒游戏,综合性强,难度大。我们选择了两个游戏:物理等价接龙,物理符号和思想等价接龙。老师观察到,实物等于龙时,孩子更容易理解游戏玩法;物理符号和想法是等量相连的,因为更接近符号,对孩子有一定的干扰,对孩子理解游戏玩法设置了一定的障碍。从儿童操作的过程中观察到,大部分儿童在开始时无法直观地数出卡片的数量,尤其是4和5的物理数字卡片,所以儿童的操作行为是:一张一张地拿起一张卡片,然后寻找可以连接的卡片。往往孩子一次都做不对,但数的时候又忘了要连的数,让孩子一次次失去兴趣。根据这个大致情况,老师调整增加了几组视觉训练,再次玩同样的接龙游戏时,大部分孩子都有了感觉,产生了兴趣,突破了困难,获得了成功的体验。然而,仍然有一些孩子有相关的问题。发现有的孩子还是有视觉困难,有的孩子还是不太懂游戏玩法和规则。所以这种教学需要通过日常的游戏活动来补充和完善,才能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特征分类游戏我们的设计是:让孩子根据老师提供的分类板上的鱼的形状、大小、颜色进行操作,一次用两个特征标记对多种特征的鱼进行分类,分三次进行。研究发现,儿童可以根据鱼的特征标记来区分鱼,但大多数儿童的操作行为是这样的:拿出一条鱼,第一反应是将某个特征放在其标记下的空间;每个空间中的鱼确实具有标记中指定的特征。但就孩子的操作行为而言,与老师设计的教学目标并不相符。老师要孩子根据鱼的特征分三次,但大多数孩子只认一次每条鱼的特征。老师在原来分类活动的基础上增加了难度,以为孩子应该有操作的能力,但事实证明孩子操作的效果不是很好,这和老师设计的材料有关。虽然活动很有趣,孩子也很感兴趣,但是孩子一次完成三个分类确实很难,因为小班年龄的孩子还没有完全理解某些特征的概念,养成了看标志进行摆放的习惯。孩子很难在概念的指导下操作。所以老师提供的操作材料违背了孩子的年龄特点,应该根据孩子的思维特点进行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