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教育在幼儿良好习惯养成中的作用
因为幼儿时期养成的行为习惯对一个人的一生影响很大,幼儿园在生活教育中也有很大的义务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其实从更深层次来看,在幼儿园教育中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远比传授知识更重要,所以幼儿园教育者要学会从生活教育中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一)全方位优化教育环境
环境是影响一个人习惯的关键因素。在良好环境中长大的人往往比其他人更容易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环境可分为社会环境、校园环境和家庭环境。对于孩子来说,接触最多的是校园和家庭,所以要给孩子创造更好的校园环境和家庭环境。最重要的是父母要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在不同的家庭氛围中长大的人,往往有不同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家庭氛围对每个人都极其重要,所以家长要端正家风,让孩子在充满爱的环境中成长,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行为习惯。比如,即使很忙的父母也要腾出时间来安排小型的家庭聚会,一家人可以聚在一起,尽量组织一些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可以接受的小型家庭游戏,比如跳绳、过家家等。其主要目的是陪伴孩子玩耍,了解孩子在陪伴中的内心感受,及时纠正孩子不良的心理状态。其次,幼儿园要学会树立正确的教风、学风和校风,学前教育工作者也要学会以身作则,正确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比如,老师在校园生活中看到地板上有垃圾,要及时捡起来。学生看到老师的行为,就会去模仿老师,久而久之,就会养成学生爱护环境的良好行为习惯。
(二)反复训练,注重习惯的形成
家长和老师要重视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反复引导和训练,帮助孩子养成最终的习惯。比如在家里,鼓励和认可孩子的良好行为,不仅可以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还可以促进亲子之间的感情。“良好行为墙”是一种简单有效的表彰方法。家长可以找一面干净的墙,贴上“良好行为墙”贴纸。每当父母注意到孩子有良好的行为时,就把你看到的写在便利贴上,贴在墙上。比如“周四上午,小华教弟弟做算术练习,很有耐心。弟弟做错了,小华没有批评他。爸爸看到很开心!”选择合适的时机,告诉孩子你在墙上贴了纸条。最好每天在孩子睡觉前和他商量一下。尽量让孩子知道父母注意到了他们的好行为,孩子在那些行为上会更积极。在幼儿园,老师也可以通过反复训练,帮助孩子养成把垃圾扔进垃圾桶,不随地扔垃圾的好习惯。老师可以通过评选“校园环保卫士”等周奖,帮助学生养成爱护环境的好习惯。
(三)让孩子主动接受教育
在幼儿良好品行的培养和教育中,仅仅依靠幼儿园老师和家长的灌输是不够的,还要改变幼儿在这种关系中的被动地位,变被动为主动。家长和幼儿园教育工作者要学会正确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让孩子在更快乐的氛围中积极接受教育,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比如幼儿园经常出现的问题和矛盾之一就是幼儿之间的打架。作为老师,要学会让孩子自己讨论是非,让孩子认识到自己在这件事情上的错误,让孩子感同身受对方的感受,让孩子真正和好,学会关心他人,理解他人,尊重他人。这种做法不仅能让孩子很快接受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还能通过主动接受教育,让孩子更有效地吸收学习。
总之,幼儿期是一个人神经系统可塑性最高的时期,在这个时期更容易养成各种良好的行为习惯。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主要是由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养成的。幼儿园教育工作者要学会在生活教育中正确地、循序渐进地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孩子未来的生活做好充分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