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际穿越好看吗
(文/千里不留行)
看了《星际穿越》,期待已久,看完全片后,略有失望。失望来源于期待,这是一个硬币的两面。没有期待自然也不会有失望。
“期待”是因为这是诺兰电影,自从05年起,他的作品就没有让我失望过,至于是否还有惊喜以及哪一部电影算惊喜,那个见仁见智。各人的喜好类型不同。比如,《盗梦空间》我就只看了2遍,而且第二遍看已经感觉累了。但“蝙蝠侠系列”,我就重复看了N遍。
自诺兰或者说“诺兰班(毕竟还有其弟弟和叔叔等搭档人员)”大红起来以后,对于喜欢诺兰电影的影迷来说,似乎就分为了两大群体:造神派(脑残粉,认为诺兰已经可以封神了,对他的电影各种解读)、正常粉(觉得诺兰是很牛,但也只是一个正在成长中的,有自己思考深度和特色的商业片导演,但绝没有进入万神殿的影迷)。
一句如同绕口令的话可以概括这种现象:一个诺兰影迷最怕的事就是被脑残粉生生逼得不敢承认自己是诺兰影迷(在QQ群聊天时经常出现的状态)……
说回《星际穿越》。
太空、末世救赎、时空差异、黑洞穿越,这些题材融进电影中,任何一点都有大量的有深度的故事可挖掘。而且又是诺兰第一部“太空片”,加之诺兰一直坚持的业界良心标准的2D拍摄,都是自去年以来的一直对这部电影保持充分期待的原因。
看完以后,略有失望,用我一贯的评价语系来说就是:对得起票价,略失望,“可重复观看性”低于蝙蝠系列,甚至低于《盗梦空间》(在我的评价谱系里,盗梦没有蝙蝠系列值得重复看)……“可重看性”是我个人觉得一个很重要的评价标准,再牛逼的电影,不值得或者没心思重复看的,都是耍流氓;再牛逼的影评,不敢说出一部电影“好看不好看,值得重看或不重看的”,也是接近于耍流氓,玩模糊。
“值得票价”来自于诺兰一始既往的讲故事能力再次得到了充分发挥。《星际穿越》毫无疑问是一个具备“硬科幻”元素的电影,无论是从改编的理论来源,还是请来助拳担任制作人的天体物理学家,都足以保证这部电影的“科学元素”严肃认真、理论丝丝入扣。
那么,这样一个如同教科书元素的的故事内核,很容易导致电影故事本身讲不好,讲得枯燥或者乏味不知所云。
诺兰很好的把科学、亲情、故事节奏都融合在了一起。最值得称赞的就是,诺兰在电影中分别用“星球光年距离和自转频率”与“黑洞奇点结构”这个很具体的因素,把“时间差异”活生生的表现了出来,而且易于理解。这比以往空洞的说“当你以光速飞行时,时间会变慢”等等,要来得直观明白。而且为最后片中库珀主动献身飞进黑洞,结果反而由于刚好呆在了奇点里,而形成了时间停滞,年龄不老,提供了充分的前期铺堑。
视觉欣赏当中,最令人惊叹的是诺兰用镜头具像化了“五维空间”这种让非物理专业人士玄之又玄的概念。而且在欣赏性上令人叹为观止。加上诺兰坚持的业界良心标准,让IMAX银幕上2D画面成为真正的视觉享受。如果换了别的导演或制作公司,这么牛逼的概念,肯定又是一古脑的上3D画面蒙钱了,受罪的只有观众的眼睛。
“汉子寂寞”和诺兰的配合已经不是一次,这一次的配乐也是天衣无缝,圆融贯通。众所周知,汉子的配乐一贯的阳刚威武的交响乐加上电声元素构成,这是他的作品题材配套的电影基本都是主旋律(非我朝概念下的主旋律意思)高大上作品。按照常理,“航天+太空救赎+汉子寂寞配乐”,这风格应该也是激越昂扬、壮怀激烈调调。但这一次,结合故事主题,有了细微的差别。
和以往的太空题材定位昂扬不同,这次的末世救赎,是一个半倒闭的草台班子NASA和人类最后一个实际操作过飞船还转行当了好几年农民的“宇航员”的不得已而为之的救险。这次出征就变得没有那么高大、激昂,配乐也就有了相应的改变。进行曲式的大段调子不见了,反而比以往类似题材配乐增加了大量的钢琴和提琴、管风琴的独奏,而且调子也变得温和甚至低沉,很好的呼应了电影主题,甚至赋于了很浓烈的宗教意味。
说完了满意的原因,再来说说“略有失望”的部份。
时间太长,节奏缓慢,插入元素太多,这是很明显的。对比改编自同源理论,于1997年由朱迪福斯特和马修,大卫摩斯,威联费特纳(马宏大叔)合作演出的THE CONTACT(接触未来),都是讲了一个女儿长大,在黑洞造成的奇点带来的时空当中遇到了当年的父亲或父亲留下的信息。毕竟小20年过去,视效提升相当之大,尤其本片最后的五维空间概念,对比“接触未来”结局父女相见的虚拟空间设定,效果相当惊艳。但由于两部电影的定位都是一种克制、隐忍、闷骚的讲述方法,对比“接触未来”2小时的片长(也把故事讲圆了),“星际”近三小时的片长,就太让人难以容忍。即便开头需要交待并渲染父女亲情,也没必要占用这么长的时间,依诺兰的掌控能力,完全能用其他的方式把“父女情”这个元素交待够,而不至于这么冗长乏味。
就个人喜好与评判角度而言,“星际穿越”的这一次太空远航,可以算得上是最吊丝和最不激动人心的的远航了。由一个已经半倒闭的山寨“NASA”筹备,仅有的几个宇航员也已经在地球时间10年前就上天去了还未回来。所以这一次出发,不再有总统激动人心的致辞,也不在有五军仪仪仗队的欢送。再加上诺兰把感情戏立足点放到到了(两对)父女的关系上面,使得这一次远征有一股浓浓的悲伤滋味。再加上前文说过的电影开端过于冗长乏味的前戏,当迈克尔凯恩的旁白出来时,虽然是节奏鲜明、意境强烈的一首诗,我却差不多快要犯困了。
电影中各个角色的性格不够鲜明也是我对“星际”略失望的重要原因。“征空”无论从实际的项目操作到电影艺术塑造,都是一个团队活计。无论主角、配角,人是很多的,而且人的不同性格的元素(包括职业技术差异)都应该是很丰富的。就以往的太空片,角色性格都是很多样性的。无论作为主角的上天宇航员们还是作为配角的地勤人员们,如果回忆之前的太空片,都能说出若干个性格各具特色的角色。但,“星际”在角色多样性的塑造上,没有做好。除了马修、布兰德父女,其他还有角色的性格有存在感么?
当然,你可以说,这部电影的角色本来也比较少。但问题在于,同飞船上天的两个技术人员(一黑一白)也同样没有啥存在感。这就只能说是个败笔了。毕竟,上天的太空小组,在太空电影的架构中肯定是焦点团队,无论做为主角配角,他们的成员之间的性格冲突与丰富,才是故事看点。这几个没塑造好的角色,反而不如两台智能机器人(除去没出声的基普)存在感强。
最后说说库珀,马修塑造的这个男一号。说实话,这大概是我看过的“太空片”里最吊丝、最苦逼、气质最差的“宇航员”了。遥想马修当年,1990年代中后期到本世纪初,年青时代,脸英俊,身材好。也一直是走型男路线的。对于接商业元素丰富的角色也不拒。而且还曾经主演过《撒哈拉》这种纯卖肉,卖效果的标准商业片,结果成了烂片。
但一直没大红后,人到中年,转型文艺路线,还得了奥奖后。马修是彻头彻尾把“演技”往文艺的路上去靠了。这在个人发展是好事,不过我觉得,这个表演方式加上库珀这个角色定位,却太不具备可看性了。看网上评论,有N多影迷朋友被他表演的小细节给感动了,对,这个角色是“父女亲情”主题定位的具体化。不过在看电影过程中,一直听着他含混不清的哭腔发音,看着他怅然若失(包括还没上天的时段)半张着的嘴,和那一脸苦逼表情。我都想问,末世救赎的重任,交给这样一位船长,可靠么?(当然,这个角色在电影中设定是正常的,地球上只有他是最后一位实际操作过飞船的宇航员了。)
不过这太让我这类对于“太空片”和“宇航员”群体有特定英雄情结的的观众看了发闷。“宇航员”群像应该是什么?无论是在实际当中,还是电影银幕上,这一个经过了层层选拨、千捶百炼锻造出来的群体,放在任何一个种族或者国家中,代表的都是以下一些特质:忠诚、责任、勇气、牺牲、奉献、引领……
“Captain”和“ Pilot”这两个词,不仅仅是只具有岗位分工上的不同,它们还代表着领导团队远航。如果放在美国的语境下,这个群体任何人单独站出来,都是一个“美国队长”式的形象代表。
所以他不应该这么苦逼,而且一直苦逼。我想说的是,库珀转行当了多年农民,又单亲父亲,照顾儿女,亲情表现多于职业素质是正常的。如果把他设定成心类意冷,不想上天,和家人一块呆在地球一块等着末世到来也正常。或者就让他在“被逼”接受任务后恢复了作为一个“宇航员”的本来性格,坚毅、果决的上天完成任务。也可能好看些。像现在这个设定,让他领受了任务,又一步三动摇,实在是让“太空英雄”这个特定群体形象的我,难以适应。
关于“团队群像”和“太空英雄”角色的设定,可以对比看看相对写实系的《征空先锋》、《阿波罗13》、《太空牛仔》。那里面的群像塑造就很丰富。角色的塑造和戏份多少不是必然相关的。无论是正当年华的空军飞行员,还是退休返聘的大肚秃头老宇航员,戏多戏少的,都很有存在感,性格鲜明。而关于家庭亲情和英雄形象的戏份塑造,实际《阿波罗13》和《绝世天劫》这两个一写实,一煽情的不同代表,也做得很好。没有“星际”这么苦逼。
诺兰以往的电影(指他进入了好莱乌制作体系后的作品),都是一场场漂亮的型男秀。除了看他的电影的故事和人物,由于他选用的演员都是型男,无论是年长成熟的利安尼森、渡边谦,还是年轻帅气的贝尔和狼叔、小李,拟和是粗糙威猛的汤老湿。个个都具备抢眼的外型条件。甚至连我自己的评价体系中最不重看的《盗梦空间》,在视觉上,也是一场顶级的男装秀。
这也是我喜欢诺兰电影的一个重要元素。不仅仅是故事、人物、情感、哲学思考这些形而上的东东,单纯满足视觉消费快感,也是原因之一。
马修有着不亚于上述男星的外形条件和气质,但可惜的是,“星际”里的“宇航员转业农民的设定+父女悲情+末世的克制隐忍”让这个角色故意设置成了“苦逼+吊丝+潦落”的形象。如果说前面“农民”阶段是这形象也还罢了,问题是接受了飞行任务后,仍没有一个形象气质上的明显转变,而且他文艺范的表演更使角色闷骚,就很让我难受了。
至于片中的两位女角,海瑟威和查斯坦,戏份和角色定位受制约再加上形象上有意的草根化,无论她们在具体的表演细节上如何出色,实在是让我看了难以留下深刻印象。不提也罢。
归根到底,《星际穿越》是一部对得起票价的电影。它不拍3D,实景特效,完整的结合“硬科幻”理论与艺术镜头表现,丰富、完整、首尾衔接的故事,都是“对得起票价”的原因。
但它肯定不是诺兰的出色作品(或许这个故事这种隐忍、克制、闷骚的表现方式导致?),在我个人的评价谱系中,甚至低于《盗梦空间》,更远低于“”蝙蝠侠系列。(在我个人的评价谱系中,蝙蝠侠系列的品质高于盗梦,盗梦只是拍好了一个概念)
诺兰只是一个树立了个人特色,正在成长中的中生代导演。接近于王,距神还远。况且要对诺兰造神,也不应该是由《星际穿越》来完成这个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