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盛全堂

协盛全堂,是清朝一人开设的,专门加工销售菊花等四大怀药,那时,它和北京的同仁堂齐名

协盛堂是300多年前怀商老字号协盛全设在老河口的分号,也是老河口规模最大的中药材商号。我市博爱县孝敬镇北水屯村的赵殿臣,曾经是协盛堂药店最后一任负责人。

在老河口考察时,宋宝塘曾拜访赵殿臣的孙子赵建忠,他曾在公私合营后由协盛堂改成的国营中药材公司工作过。

据介绍,协盛全是明朝末年由博爱县张茹集乡东刘村李氏家族所创,历时300余年,总号设在博爱东刘村,老河口、安康、长沙、上海等地均设有分支商店。设在老河口谭家街(现胜利街)的协盛堂药店坐南朝北,有6个大院,6间门面房,140多间瓦房。20世纪40年代时,协盛堂有掌柜(即商店负责人,相当于现在的经理)3人、制药总管1人,外加门市部营业、加工炮制、合储整装堆码及裁缝、洗衣、炊事勤杂等***计75人。如此庞大的一支怀商队伍,批发与零售药材并重,中药材与中成药联营,在辛亥革命之后,兵匪横行之际,湖北边远山区运出的药材大多为协盛堂所垄断。老河口逐渐形成鄂西北药材集散地,而协盛堂几乎成为老河口的药材吞吐中心。

1945年春,日军对老河口进行疯狂破坏,协盛堂遭受战火重创,所有员工被迫返回博爱老家。日本投降后,协盛堂的三掌柜赵殿臣等人返回老河口,盖起一栋房子,想重操旧业,但几个月后,协盛全总号的东家来到老河口,看到昔日繁华的协盛堂几成残垣断壁,认为商铺难以复兴,便放弃了老河口生意,并将协盛堂转交给赵殿臣等人经营管理。1956年公私合营期间,协盛堂房产被当地国营中药材公司无偿征用,怀商在老河口的商号才走完了自己盛极一时又充满艰辛的创业之路。

1988年,老河口中药材公司重新启用协盛堂老字号。但在2000年的改制中,转为个人承包经营的中药材公司将“协盛堂”改为了“中盛堂”,百年金字招牌至此在老河口销声匿迹。

在和宋宝塘交流时,赵建中言语中还流露出对百年老号重新凤凰涅盘的无限企盼。

协盛堂是300多年老字号协盛全设在老河口的分号,也是老河口最大的中药材商号。在当地人眼中,协盛堂长盛不衰的秘诀有三:一是管理体制完善;二是对职工奖惩严明,管理人性化;三是严把产品质量关,用信誉留住顾客。

用人之道:

宽严并济 人性管理

老河口协盛堂沿用了博爱协盛全总号多年来在用人及管理上总结出来的经验。在用人上,坚持“内进号”原则,即凡取用人员统一由博爱总号招收,且必须在总号当学徒满三年,方能视才任用,确保了人员素质。而在管理中,协盛堂不仅采取人员轮班调换,杜绝了因拉帮结派而影响事业发展的事情发生,还对店内职工(从掌柜至勤杂一视同仁)进行严格管理,不准吃喝嫖赌。但凡有违反者,轻则年终结账后发路费打发回家,重则立时赶走,不仅不发路费还要扣发工资。

协盛堂在对员工的管理上宽严相济,颇具人性化色彩;在工资分配上,不仅月薪按职责轻重、技术高低及入店时间长短划等分级付酬,还在年终结算时,从盈余额内提取资金,因人酌情付给酬劳,过年过节也有类似如今企业中的“福利”。不仅如此,当年协盛堂的员工就已经开始享受休假的权利:每三年一次探亲假,假期为半年;自愿放弃休假者,月薪按双工资支付。而员工家中如遇婚、丧、嫁、娶、天灾人祸,还可以申请向东家借钱,无力偿还者不予追索。由于待遇优厚,曾有“身居县长位,不如协盛堂当掌柜”之说。

业务之道:

灵活经营 诚信为本

老河口的协盛堂在扩展业务上也有几手绝招:一是凡长年与该店有业务关系的药铺,允许建立往来账户,予以赊销,且赊欠经年亦不计息;二是讲究经营作风,对待顾客宾礼相待,信奉货真价实、童叟无欺的商业信条,使“协盛堂”三个字在当地群众心里形成了一块响当当的金字招牌;三是药材加工一丝不苟,即使在拿到大订单或货物紧俏的当口,也绝对不会临时让他人插手赶制,杜绝了粗制滥造。

秦喜辉说,尽管协盛堂某些药品价格比一般的药店要高,但群众还是情愿“高价买正品,花钱不上当”。时至今日,协盛堂的“金不换”膏药仍被当地群众念念不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