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孤独主题书籍的思考
这三本书有一个* * *特点就是几乎所有的作者都在表达孤独的价值和意义,这似乎和我们平时的基本认知有明显的冲突。在平常生活中,我会认为孤独是一件消极的事情,但这种观点不够客观;就像《孤独》这本书里,强调孤独不悲伤,总认为“孤独的人是悲伤的”来自于固有的观念,这是需要考虑的。真的发生了。在看这些书之前,我体会到了孤独在某一瞬间(大概持续几个小时)的美好,感受到了没有这种体验的人生会是多么的不完整和完整,然后用心去感受和体验。
# Book 1:孤独——回归自我#从情感上来说,我最喜欢斯托尔的《孤独——(回归自我);其实,这本书的作者通过对牛顿、贝多芬、卡夫卡等天才心理的深入分析,告诉我们:能够独处是成熟的标志,不仅能激发个体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还能引导他们完成内在的整合和精神的升华。同时,周先生在介绍中说,我们不仅为爱而生,而且亲密也不是我们获得价值和幸福的唯一因素。如果我们没有与处在孤独中的人打成一片的感觉,那精神世界就太狭隘了(一个失落和我那一刻的感觉差不多)。总之,我们不能一头扎进外部世界和人际关系,放弃享受美好的孤独。周先生也说过,其实交往和孤独是人活在世上的两种方式。对每个人来说,这两种生活方式都是必不可少的,只是比例不同。人们往往把沟通当成一种能力,却忽略了独处也是一种能力。
金句1:在交往过程中,人面对的是部分和人,而在独处中,人面对的是整体和万物之源。
第二句:本以为成长的结果是链接越来越多,没想到孤独越来越多。
与此同时,像我这样一个从不欣赏诗歌的浅薄之人,却被这本书的最后一首歌打动了,来自华兹华斯的《序曲》。
世事匆匆,让我们拥有更好的自己,
越来越疏远,逐渐在时间中枯萎,
厌倦了这个世界,厌倦了快乐,
只有孤独,多么温柔善良。
#第二册:孤独#(日本作家:Nobukuro Takashi)孤独是我们认识自己的最好机会!看到这本书的封面,我补了一大堆我这几年认识的“长处”,比如学习、思考、少女时代、单身、被动、孤独...一个人要想活得更好,就要有各种“实力”去努力生活或者生存。
这本书大概说的是:我们处在一个社交频繁的时代,微信、脸书等平台,我们在匆忙地追赶生活或生存。我们害怕关门时的空虚,更害怕下一秒就让世界脱轨。就像现在花很多时间在微信和Tik Tok上的人一样。但作者强调,任何成长的节点,对生命的深刻理解,都要经过独处和自省才能到达。另外,整本书的写作模式如下。作者每讲一个小话题,都会用以下建议:什么不该做,什么该做。
把每天的日程安排得满满的,停不下来。
独处时间是夺回主动权的重要时间。
在意朋友的数量,尽量迎合别人。
把时间给重要的人。
在乎别人的看法和意见。
人生重要的事情都是自己决定的。
期待对方给自己幸福。
用给予的姿态获得快乐
#第三册:孤独六讲#很多人会推荐蒋勋的孤独六讲。本书从情欲孤独、语言孤独、革命孤独、暴力孤独、伦理孤独六个方面进行阐述;蒋先生说,我渴望孤独,珍惜孤独。似乎只有孤独才能让生活更丰富,更绚烂。在对《孤独》一书的评论中,蒋勋说:我们生来就孤独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孤独是多么的强大,它不会让你无病呻吟,而是你头顶上覆盖一切的天空。人的孤独无法消失,天才的孤独无法慰藉。也许审美的本质就是孤独。
“情欲孤独”,孤独没有错。孤独之所以不好,是因为你害怕孤独。正如柏拉图所说,人本来就是孤独的,每个人都是一个被分裂成两半的无尽整体。他们一生都在寻找另一半,但可能找不到,因为被分裂的人太多了。
《孤独的语言》,大家都在说,却没有人在听;这里,作者的观点值得慢慢理解。他说,当语言没有交际性的时候,语言就开始有了交际的可能性。因为那时语言不再是以习惯模式出来的,而只是一种声音,它承载着不同的内容,不同的思想,这就是语言的本质。
这本书讲的不是如何消除孤独,而是如何完成孤独,如何给予孤独,如何尊重孤独。
最后,如果想继续探索孤独主题,还可以推荐苏苏老师推荐的孤独主题电影,还有伯格曼的几部经典电影。我目前已经读完了他的《野草莓》,深深明白孤独和冷漠是会“遗传”给下一代、下一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