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窃蛋龙

窃蛋龙是一种长着钩形嘴的肉食性恐龙。

在分支系统中,窃蛋龙类可被定义为包括窃蛋龙科以及所有与窃蛋龙关系更为亲近而与鸟类关系较远的类群单元,包括窃蛋龙科与新颌龙科,该类群与镰刀龙超科的关系较近。窃蛋龙是一种长着钩形嘴的肉食性恐龙。它高约2米,头短而粗壮,嘴中没有牙齿,并在鼻子上方有一个中空的嵴,外表好似长有尾巴的鸵鸟。

发现于中国的切齿龙是迄今为止最原始的窃蛋龙类,尚保留有分化的牙齿。窃蛋龙最早发现于蒙古,长期以来一直被认为是专门偷吃原角龙蛋,因而得名。但20世纪90年代在蒙古和中国内蒙古相继发现了新的与蛋化石保存在一起的该类化石骨骼,而蛋化石中窃蛋龙类胚胎证实窃蛋龙类可能已经具有了一定程度的筑巢和保护自己的蛋或幼仔的行为。

窃蛋龙名字的由来

窃蛋龙,是种小型兽脚亚目恐龙,生存于白垩纪晚期,身长1.8到2.5米,大小如鸵鸟,长有尖爪、长尾,推测其运动能力很强,行动敏捷,可以像袋鼠一样用坚韧的尾巴保持身体的平衡,跑起来速度很快。

1923年由队长安德鲁斯率领的美国中亚考察队在蒙古高原额仁大巴苏的一堆原角龙的化石附近发现了它,当时它正在一堆化石蛋上,由于当时的技术条件有限,错认为这条龙正在偷取原角龙的蛋,因此美国中亚考察队领导者奥斯朋博士给它取名为窃蛋龙,并一直沿用至今。

但据后来研究发现,那些蛋并不是原角龙的,而是窃蛋龙自己的,他守候在这窝蛋上,是为了保护它的孩子,以防它们受到其他动物的侵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