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吸虫病能彻底治愈吗?

血吸虫病是由日本血吸虫寄生在人体上引起的一种地方性寄生虫病。寄生在人体上的血吸虫主要有三种:埃及血吸虫,流行于北非;在拉丁美洲和中非流行的曼氏血吸虫和在亚洲流行的日本血吸虫。因为我国只有日本血吸虫病流行,所以通常简称为日本血吸虫病。日本血吸虫病在我国长江流域及长江以南十三个省、市、自治区严重流行,解放初期估计有一千多万患者。它是中国最严重的寄生虫病。解放后,政府开展了大规模的防控工作,疫情基本得到控制。然而,在文革期间,由于预防工作的中断,血吸虫病重新流行和蔓延。还是要积极开展防控工作。

急性血吸虫病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目前认为可能是免疫复合物病或血清病。在血吸虫感染早期,尾蚴和迁徙幼虫能刺激宿主产生抗体,但抗体水平较低。当童虫发育成成熟成虫并大量产卵时,虫卵释放的大量卵可溶性抗原刺激宿主迅速产生抗体,在抗原过剩的情况下,形成可溶性抗原抗体复合物,引起血管损伤而致病。当新抗体迅速形成并超过抗原含量时,或者当虫卵周围形成肉芽组织隔离抗原时,疾病就可以终止。

长期以来,酒石酸锑钾是主要的特效药。但它也有一些缺点,如毒性大、疗程长、需要静脉注射等。20世纪70年代发现吡喹酮高效、低毒、疗程短、口服有效,是血吸虫病防治史上的突破,现已完全取代酒石酸锑钾。

[病因学]

日本血吸虫是雌雄同体的,寄生在人和家畜的最终宿主肠系膜下静脉上,蠕虫能可逆地迁移到肠粘膜下层的静脉端。折叠的雌雄虫在小静脉的小分支内交配产卵,每只昆虫每天可产卵2000 ~ 3000粒。卵卵圆形,70 ~ 100× 50 ~ 60μ m,壳薄无盖,颜色淡黄,侧面有小刺。卵在血管中成熟,含有毛蚴,毛蚴分泌溶细胞物质,通过蛋壳进入肠粘膜,破坏血管壁,引起周围肠粘膜塌陷坏死。由于肠道蠕动,腹内压和血管内压升高,虫卵和坏死组织落入肠腔,随粪便排出体外。卵在20 ~ 30℃入水后,12 ~ 24小时孵化。当它们在1 ~ 2天内遇到钉螺(中间宿主)时,主动侵入,在钉螺的肝脏和淋巴腔内发育成母胞和子胞,5 ~ 7周后再形成大量尾蚴,逐渐逃逸。当最终寄主接触到水中的尾蚴时,尾蚴吸附在寄主的皮肤上,利用分泌的溶菌酶溶解皮肤组织,去掉尾部,进入表皮成为幼虫。童虫侵入淋巴管或真皮内微小血管至静脉系统,随血流至右心、肺、左心进入体循环,或从肺穿入胸腔,经膈肌进入腹腔。大约4天后,它到达肠系膜静脉,并随着血流移动到肝脏的门静脉系统。最初发育后,它返回肠系膜静脉定居。在这里,雌雄相拥,性器官成熟,产卵。从尾蚴皮肤感染到交配产卵最短时间为23 ~ 35天,一般为30天左右。成虫在宿主体内存活2-5年后死亡,部分成虫可在患者体内存活30年以上。

[流行病学]

此病流行于中国、日本、菲律宾等地。中国见于长江流域和长江以南13个省、市、自治区的333个县市。台湾省没有人感染日本血吸虫。这种疾病的流行必然有以下三个环节:

(1)感染日本血吸虫病人的粪便中含有活虫卵,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水污染的主要原因是船工的排泄物直接排入河中,居民在河边洗厕所。到处拉屎,河边的粪坑,用未经处理的新鲜粪便施肥,被雨水冲到河里,造成水污染。病畜(牛、羊、狗)、鼠含虫卵,随粪便排出,污染水源。

钉螺:日本血吸虫唯一的中间宿主,是该病传播过程中的主要环节。钉螺喜欢生活在水岸附近,在湖沼和芦滩洼地最为常见。在平原地区,它滋生于土壤肥沃、杂草丛生、水流缓慢的潮湿阴处。沟渠最多,其次是岸边,稻田最少。钉螺感染率在秋季最高。

(2)传播途径主要是通过皮肤粘膜接触和感染水。多因游泳、洗澡、洗衣服、洗菜、淘米、钓鱼捉蟹、赤脚经过钉螺疫区而感染。尾蚴侵入的数量与皮肤暴露面积、接触疫水的时间长短和次数成正比。有时在饮用受污染的水或漱口时被侵入口腔黏膜的尾蚴感染。

(3)易感人群和脊椎动物一般易患血吸虫病,疫区学龄儿童和青少年感染率最高,之后逐渐下降,与保护性免疫有关。

[发病机理和病理变化]

(1)发病机制血吸虫尾蚴、幼虫和虫卵对宿主造成机械损伤,引起复杂的免疫病理反应。尾蚴穿透皮肤会引起皮炎。皮炎只发生在感染过尾蚴的人身上,是一种即刻和延迟的过敏反应。尾蚴性皮炎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皮肤内儿童的损伤,这是宿主获得性免疫对再感染的反应。当童虫在体内活动时,会引起血管炎、毛细血管栓塞和破裂、局部细胞浸润和对器官(主要是肺)的点状出血。患者可能出现咳嗽、咯血、发烧和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子虫迁移造成的伤害与虫的代谢产物引起的过敏反应有关。成人的代谢产物可形成免疫复合物,引起全身反应、局部血管损伤和组织病变;生活在门静脉系统可引起轻度静脉炎和静脉周围炎;死亡的蠕虫会随着血液流入肝脏,导致栓塞部位的周围组织发炎。血吸虫感染可导致整体免疫功能下降,从而加重伴随疾病或并发感染的发展。虫卵周围出现细胞浸润,形成虫卵肉芽肿。肉芽肿的形成和发展与虫卵的发育程度密切相关。当虫卵尚未形成毛蚴时,周围组织只能轻微反应。当虫卵内的毛蚴成熟后,虫卵分泌的可溶性抗原,如酶、蛋白质、糖等会引起肉芽肿反应。肉芽肿的发展与虫卵的发育过程一致。起初,局部渗出和增生反应逐渐增加。虫卵变性钙化后,肉芽肿开始退化为纤维瘢痕组织。这种反应不仅有助于破坏和清除虫卵,还有助于定位虫卵抗原,减少对全身的影响。肉芽肿可影响宿主的肝脏和肠道组织,引起肝硬化和肠壁纤维化。目前认为日本血吸虫肉芽肿形成的主要机制是宿主在虫卵可溶性抗原的刺激下产生相应的抗体,抗原和抗体在虫卵周围形成复合物,引起局部过敏反应。另一方面,肉芽肿反应有助于破坏和清除虫卵,使虫卵渗出的抗原局限在虫卵周围,从而减少和避免抗原抗体复合物引起的全身性损害。随着感染过程的发展,肉芽肿的反应强度逐渐减弱,由于宿主的免疫调节,破坏虫卵的能力不断增强,对宿主起到保护作用。

人对血吸虫没有先天免疫,可能有保护性免疫。宿主在初次感染后产生了抗感染的抵抗力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使反复感染的蠕虫倾斜,但不能杀死首次感染的成虫,也不能阻止其产卵。这种现象被称为伴随免疫。

(2)病变血吸虫病的基本病变是虫卵沉积组织引起的虫卵结节。卵结节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急性期由成熟的活卵引起。结节中心为卵,周围有嗜酸性粒细胞,聚集大量嗜酸性粒细胞并有坏死,称为嗜酸性脓肿。脓肿周围有新生肉芽组织和各种细胞浸润,形成急性卵结节。急性卵结节形成约10天,卵死亡,卵破裂或钙化,上皮样细胞、外来巨细胞、淋巴细胞周围形成假结核结节。后来肉芽组织长入结节,逐渐被上皮样细胞取代,形成慢性卵结节。最后,结节变成纤维化。

病变主要在结肠和肝脏,较常见的异位病变在肺和脑。

1.肠道疾病的成年人大多寄生在肠系膜下静脉,迁移到肠壁的血管末梢在黏膜和黏膜下层产卵。因此,在活检中发现虫卵呈成堆排列,尤其是在结肠,尤其是直肠、降结肠和S型的结肠,很少有小肠疾病,只有在严重感染人群中才会发现。早期变化为粘膜水肿、片状充血、浅表溃疡汤和粘膜内黄色或棕色颗粒。由于汤溃烂充血,可见痢疾的临床症状。这个时候大便检查很容易发现虫卵。后期变化主要是纤维组织增生引起肠壁增厚,黏膜凹凸不平,萎缩,息肉形成,溃疡,充血,瘢痕形成等复杂的外观。血吸虫病形成的息肉有可能转变为癌症,要引起重视。由于肠壁增厚,肠腔狭窄,可引起机械性梗阻。由于日本血吸虫虫卵沉积在阑尾炎组织中,刺激阑尾黏膜,营养失调,容易发生阑尾炎。

2.肝脏病理性虫卵随门静脉血液流入肝脏,到达门静脉小分支,在汇管区形成急性虫卵结节,故肝脏表面和切面可见粟粒或绿豆大结节,肝窦充血,肝窦间隙增大,窦内充满浆液,有嗜酸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肝细胞可能有变性、局灶性坏死和色素沉着。晚期门静脉周围有大量纤维组织增生,形成肝硬化,严重者形成粗大突起的结节。大门静脉分支管壁增厚,管腔内形成血栓。门静脉高压症是由肝内门静脉阻塞引起的,导致腹水、脾肿大和食管静脉曲张。

3.脾脏病变早期增大与成人代谢产物的刺激有关。晚期肝硬化引起的门静脉高压和长期淤血导致进行性脾肿大。部分患者肿大的脾脏可占据大部分腹腔甚至达到盆腔,并伴有脾功能亢进。显微镜检查显示脾窦扩张充血,脾髓、血管周围和脾小梁中的结缔组织增生,脾小体萎缩,中央动脉壁增厚变得玻璃状。偶尔在脾脏中发现虫卵。

4.其他器官疾病偶尔会在胃和肠系膜、淋巴结、胰腺和胆囊中沉积虫卵。血吸虫病株儒患者具有脑垂体前叶的萎缩性病变和坏死,并可继发于肾上腺和性腺的萎缩,具有骨骼发育延迟、男性睾丸变性和女性骨盆发育不全。

异位损伤主要是由于急性感染时大量虫卵从静脉系统进入动脉,特别是在肺和脑中。大量虫卵可沉积在肺部,可发生出血性肺炎。脑病变多见于顶叶皮质,脑组织有肉芽肿和水肿。

[临床表现]

(1)入侵期从尾蚴侵入体内到尾蚴成熟产卵,平均约1个月。症状主要由幼虫及其代谢产物的机械损伤引起。接触疫水后数小时至2 ~ 3天内,尾蚴侵入区出现皮炎,局部出现红色小丘疹和奇痒,数日内自行消失。当尾蚴穿过肺部时,还会引起局部小血管出血和炎症。患者可能会咳嗽、胸痛,偶尔会有充血的痰。此外,未到达门静脉的幼虫被杀死,成为外源蛋白,引起外源蛋白反应,出现耐热、荨麻疹、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等症状。

(2)急性期这个时期一般见于第一次大量感染后1个月,相当于蠕虫和大量虫卵的成熟期。大量虫卵沉积在肠壁和肝脏;同时,由于组织破坏过程中产生的鸡蛋毒素和代谢产物,引起机体的过敏和毒性反应。临床上,它往往具有以下特征:

1.发烧:这一时期的主要症状。发烧的程度、持续时间和类型取决于感染的严重程度。热型不规则,可间歇或放松,热多在39 ~ 40℃,伴有畏寒、盗汗。发热可持续数周至数月,轻症患者发热较低,一般不超过38℃,仅过几天就会自动减退。

2.胃肠道症状:大量虫卵沉积在肠头,特别是降结肠、S型的结肠和直肠,引起急性炎症,患者出现腹痛、腹泻。由于肠道嗜酸性脓肿,可引起浅表粘膜坏死形成溃疡,故常为带血、粘液的痢疾样大便。这时候如果做乙状结肠镜,可以看到黏膜充血水肿,可以发现黄色小颗粒(卵结节)和少量溃烂的汤。

严重感染者可因结肠浆膜层和肠系膜沉积大量虫卵而误诊为结核性腹膜炎,可引起腹膜刺激症状,腹部胀满、有弹性、压痛,少数患者可因虫卵结节引起的炎性渗出和虫卵引起的肝脏广泛病变而误诊为结核性腹膜炎,导致肝脏血流不畅,淋巴漏入腹腔和腹水增多。

3.肝脾肿大:急性期患者绝大多数有肝肿大,是由于大量卵结节形成,引起周围组织充血水肿,导致急性肝肿大,肝肿大软而痛。左、右叶均有增大,尤以右叶为甚,可能与肠系膜下静脉的血流主要回流至肝右叶有关。脾脏受卵毒素刺激充血肿胀,可明显摸到。

4.肺部症状:咳嗽相当常见,有胸痛、痰中带血等症状。肺部体征不明显,但X线片可显示肺纹理增多、片状阴影和粟粒样改变。

5.实验室检查

(1)血象:白细胞计数和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明显升高。白细胞总数大于10×109/L,嗜酸性粒细胞一般大于20%,重症患者可高达70 ~ 90%。

(2)肝功能检查:肝脏内的虫卵主要沉积在汇管区,仅引起间质病变,肝细胞轻度损害,血清转氨酶轻度升高。

(3)粪便检查:粪便沉降检查容易发现血吸虫卵,孵化阳性率极高,阳性率可高达90%。

(4)心电图:据统计,约半数有心肌损害,主要是T波改变和QRS电压降低。

急性期一般不会超过6个月。大多数轻度患者的症状可以在短时间内消退,但他们的病情是秘密发展的。如果不治疗,就会进入慢性期。

(3)慢性期由于急性期未被发现、未经治疗或治疗不彻底、或反复感染等原因,逐渐发展为慢性。这一时期一般持续10 ~ 20年,由于病程较长,症状的严重程度可有很大差异。疫情期间见到的患者大多属于这一类。虫卵长期反复沉积在肝脏和肠壁,导致肝脏门静脉周围和结肠壁纤维化,病变越来越严重,导致胃肠功能障碍、肝功能障碍和全身放射障碍,甚至导致体力衰竭、营养不良、贫血等严重后果。

1.无症状人群大多数轻度感染的人总能无症状,且既往无急性发作史。它们只是在体检或其他疾病时偶然发现的。患者可能有轻度肝肿大或脾肿大,或皮内试验阳性,血液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或卵孵化阳性或粪便中有毛蚴。

2.血吸虫病的症状主要位于S型的结肠和直肠,可引起肠壁溃烂和出血,因此腹泻和痢疾样大便相当常见。患者肝脾均肿大,可发展为肝硬化,肝脏逐渐萎缩、变硬、不光滑。下腹部可有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肿块,质硬、固定或稍有压痛。

(4)晚期患者极度消瘦,营养不良水肿,肝硬化一般发展到晚期。由于门静脉栓塞,侧支循环障碍,腹水,脾肿大,腹部静脉扩张等晚期严重症状出现。患者可因门静脉高压而随时破裂食管静脉,导致致命的上消化道出血,或诱发肝功能衰竭。此外,性功能常下降,这是肝脏严重受损所致,如全身营养不良、激素失活减弱、垂体功能抑制、性腺及其他内分泌腺不同程度萎缩等。患者面容苍老消瘦,常有面部色素沉着、贫血和营养不良性水肿。晚期肝脏萎缩,表面凹凸不平,质地坚硬,脾脏逐渐充血肿胀。

[异位损伤和并发症]

异位损伤是指成虫或虫卵偶然可以超越其正常寄生的门静脉系统,在异常部位引起病变。临床上以肺部和脑部病变多见,其他部位异位损伤少见。脑损伤可以表现为脑炎或复发性局限性癫痫。轻度肺损伤的患者可能没有呼吸道症状。那些肺损伤严重的类似于粟粒性肺结核或支气管炎。咳嗽最常见,多为干咳,痰少。胸部检查偶尔闻到干或湿罗音。胸部X线片大多有明显的肺实质病变。早期两侧肺纹理增多,随后肺部出现边缘模糊的散在点状浸润,多位于中下部。病变一般在3 ~ 6个月后逐渐消失。偶有虫卵沉积于胃底部幽门或黏膜下层,可见组织增生、胃壁增厚、肉芽肿、息肉等改变。溃疡形成时,常引起呕血、幽门梗阻等临床表现,常可误诊为消化性溃疡或胃癌。另外,偶尔会有虫卵沉积在皮肤、输卵管、子宫颈、心包、胰腺、肾上腺、睾丸、副睾丸等部位,引起局部病变。

并发症在慢性和晚期病例中更常见,尤其是阑尾炎。血吸虫病患者并发急性细菌性阑尾炎时,容易引起穿孔、阑尾炎脓肿和阑尾炎组织内虫卵沉积,阑尾穿孔易引起弥漫性腹膜炎并发症。血吸虫病患者结肠病变严重时,可产生结肠狭窄,引起排便困难等肠梗阻症状。人在血吸虫肠道增生性病变的基础上癌变并不少见。结肠癌在重流行区的发病率高于非流行区。发病年龄30 ~ 40岁,20 ~ 30岁的人多。血吸虫病并发结肠癌多为分化型腺癌和粘液腺癌。主要临床表现为结肠梗阻、便血和腹部包块。钡灌肠x线检查显示充盈缺损,乙状结肠镜和活检可确诊。

[诊断]

(1)临床诊断

1.流行病学资料显示,有疫水接触史的人可能被感染。患者籍贯和职业与疫水接触史对诊断有参考价值。

2.临床表现急性血吸虫病有尾蚴性皮炎、发热、荨麻疹、肝肿大及压痛、腹泻、血中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增多等病史,结合流行病学资料容易诊断。长期不明原因腹痛、腹泻便血、肝脾肿大,特别是肝右叶肿大,或盛年癫痫、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应考虑慢性血吸虫病。对于有脾肿大、腹部肿块、腹水、上消化道出血、肠梗阻、侏儒症的患者,应考虑晚期血吸虫病。

3.实验室检查

粪便沉淀培养试验是目前最重要的诊断方法。卵沉淀阳性率50%左右,孵化阳性率80%左右。由于肠黏膜增厚,晚期患者进入肠腔的虫卵数量减少,阳性率极低。轻度患者从粪便中排出的虫卵很少,多为间歇性,阳性率不高。

4.免疫学检查有辅助诊断价值。皮内试验、尾蚴膜试验和卵母细胞沉淀试验特异性高,应用广泛。一般来说,这种方法不能为诊断提供依据。

(1)皮内试验:前臂皮内注射肝卵抗原成人抗原0.03ml。做一个直径0.5cm左右的丘疹,15分钟后,直径0.8cm以上的风团为阳性。少数患者在潜伏期和发病初期可呈阳性,大部分患者在感染后8周可呈阳性。阳性率一般在95%以上,偶有假阳性反应。皮试对诊断有参考价值,不能作为评价疗效的标准。

(2)尾蚴膜试验中,将1 ~ 2滴患者血清滴在载玻片上,加入5 ~ 10片活的或冻干的血吸虫尾蚴,加入2 ~ 3滴生理盐水。混合后,置于37℃的培养箱中,3 ~ 4小时后,镜检见尾蚴周围有膜形成。阳性率为95%,阳性反应发生在感染后7 ~ 12天,假反应少,具有早期诊断价值。由于与肺吸虫和华支睾吸虫有交叉反应,又由于尾蚴供应困难,不易推广。

(3)环卵沉淀试验:在无菌载玻片上滴一滴活卵悬液,加入等量患者血清,石蜡密封,37℃孵育24 ~ 48小时,低倍显微镜下观察。可以看到,卵的周围出现球形、指状、丝状、菊花状的沉积物。观察100枚成熟卵,计算沉积物大于10微米的卵的百分比。环沉降率大于5%者为阳性。反应发生在感染后7 ~ 12天,阳性率达95%以上,具有早期诊断价值。

(4)间接血凝试验利用血吸虫卵抗原致敏的红细胞检测患者血清中的抗体,明显凝集为阳性,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阳性率达90%以上。观察结果快,用血量少,操作简单。本试验与肺吸虫病有交叉反应。

(5)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将纯化的成虫或虫卵抗原与过氧化物酶或碱性磷酸酶结合,检测患者血清或尿液中的血吸虫抗体,灵敏度和特异性高,阳性率达95%以上,操作简单,适合大规模现场使用。

(6)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卵抗原经过氧化物酶标记纯化后,用对流免疫电泳检测血清中的特异性抗体,1/2 ~ 1小时报告,阳性率达80%以上。

(7)循环抗原的测定循环抗原是存在于患者血、尿中的特异性抗原物质,循环抗原呈阳性,说明宿主存在活的血吸虫感染,具有评估药物疗效的价值。

5.肠镜和肠黏膜活检怀疑血吸虫病,反复大便检查虫卵阴性。可见肠粘膜有黄斑、息肉、瘢痕、肥大、充血、水肿、汤状溃疡等改变。在虫卵聚集处(斑疹和粘膜增厚处)取米粒大小的粘膜组织,显微镜下检查,可发现成堆的虫卵,阳性率达90%以上。直肠粘膜活检,虫卵多为黑色死卵和空蛋壳,活卵较少。因此,仅通过活检不容易区分近期变性的虫体,且由于治疗后死卵可在肠壁停留较长时间,因此认为疗效的评价只能作为参考。活检时应充分止血,轻拿轻放组织,避免撕裂,防止出血和穿孔。

6.用于诊断参考的其他测试。

(1)血象急性期,白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总数明显增加。白细胞总数多为10 ~ 30× 109/L,嗜酸性粒细胞常占20 ~ 40%以上,有时达80%以上。一些患者的嗜酸性粒细胞增加不明显。慢性期嗜酸性粒细胞轻度增加。后期由于脾脏功能,白细胞明显下降,伴有贫血和血小板减少。

(2)肝功能检查急性期,网状内皮细胞因受卵刺激而增生,故血清球蛋白明显增高,蛋白电泳显示γ蛋白增高。由于部分患者α2球蛋白升高,嗜异性凝集试验呈阳性。晚期及少数慢性肝硬化患者,血清白蛋白明显降低,白蛋白和球蛋白倒置。血清丙氨酸转移酶正常或轻度升高。

[鉴别诊断]

(1)急性血吸虫病应与败血症、疟疾、伤寒和副伤寒、急性粟粒性肺结核、病毒感染和其他肠道疾病相鉴别。主要根据籍贯、职业、流行季节、疫水接触史、高热、肝肿大伴压痛、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大便培养阳性为鉴别要点。

(2)慢性血吸虫病应与慢性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溃疡性结肠炎、肠结核、直肠癌等鉴别。如果粪便孵化出血吸虫毛蚴阳性,就可以作出诊断。嗜酸性粒细胞增生有助于该病的诊断。结肠镜检查和组织学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常规大便检查、培养、X线钡灌肠和诊断性治疗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

(3)晚期血吸虫病应与门脉性肝硬化和其他原因引起的肝硬化相鉴别。血吸虫性肝硬化门脉高压引起的肝脾肿大、脾肿大、腹静脉扩张的改变更为突出,肝细胞功能改变较轻,肝表面凹凸不平。门脉性肝硬化表现为乏力、厌食、黄疸、血管痣、肝肿大,不易触及浅表结节,肝功能有主动改变,如转氨酶升高。

(4)异位血吸虫病肺血吸虫病应与支气管炎、粟粒性肺结核、肺吸虫病相鉴别。急性脑型血吸虫病应与日本脑炎相鉴别。慢性脑血吸虫病应与脑肿瘤和癫痫相鉴别。

应与稻田皮炎相鉴别。稻谷皮炎是由寄生在牛、羊、鸭等动物门静脉内的动物血吸虫尾蚴攻击皮肤引起的,在我国东南、东北、西南各省市多见。宿主排卵入水,孵化出毛蚴,进入脊椎,尾蚴从螺体内逸出。人接触尾蚴后立即进入皮肤,引起皮炎。皮炎起初表现为红点,逐渐扩大为红色丘疹。一周后,皮疹消退,尾蚴消除,皮损不再发展。

[治疗]

(1)支持和对症治疗急性期持续高热患者,可先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或解热药缓解中毒症状,降温。对于慢性和晚期患者,应加强营养,给予高蛋白饮食和多种维生素,并注意贫血的治疗。肝硬化有门静脉高压时,要加强肝脏治疗和外科治疗。有其他肠道寄生虫病的人要驱虫治疗。

(2)致病疗法

(1)吡喹酮是吡嗪类化合物,无色无味结晶粉末。微溶于乙醇,不溶于水。它能杀死幼虫、儿童和成人。口服后易从肠道吸收,约5/2小时血药浓度达到峰值。肝脏在体内浓度最高,代谢物在24小时内从尿液中排出。目前国内普通片和肠溶片的含药量分别为0.2 g和0.05g。急性血吸虫病临床治疗总剂量为1.20mg/kg,儿童为1.40mg/kg,服用4-6天,每日2-3次,治愈率为1.000%。慢性和晚期患者,一个疗程总剂量成人60mg/kg,儿童70mg/kg,分1 ~ 2天服用,每日3次。副作用很少且轻微,包括头晕、疲劳、出汗和轻度腹痛。该药具有高效、低毒、疗程短的优点,是目前理想的抗血吸虫病药物。

(2) nighiocyamine (amoscanate):为橙色粉末,不溶于水。是一种广谱驱虫剂,动物试验对四种血吸虫病均有效果。口服后从小肠吸收,最高浓度分布在肝脏。通过胆汁和尿液排出,胆汁排出的部分可重吸收用于肝肠循环。其中一些可以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组织。治疗总剂量为7mg/kg,最大剂量不超过350mg,分三等份服用,每晚睡前服用。在治疗过程中,宜吃低脂饮食,避免吸烟。适用于血吸虫病各期,远期疗效达85%。1年末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化、肝功能明显下降的晚期血吸虫病、精神病史、神经官能症,妇女孕期或哺乳期不宜使用。器质性心脏病患者慎用。药物的副作用有头晕、乏力、眩晕、行走飘忽感、多梦、厌食、恶心、腹泻、腹痛、肝区疼痛等。少数有四肢麻木、肌肉震颤、眼球震颤、早搏、心律失常等。,停药一周后消退。少数患者可能出现黄疸和肝功能改变。偶尔可见a-S-S综合征。

(3)pararosnailine(双羟萘酸盐)是一种多苯基甲烷红色染料。能抑制乙酰胆碱酯酶,引起内源性乙酰胆碱积聚,引起吸盘麻痹、昆虫麻痹、折叠分离和肝脏迁移。对各期血吸虫病均有较好疗效。每片0.1g,每日总量50 ~ 60mg/kg,分三次服用,20或28天为一疗程。远期疗效达90%以上,药物副作用有头晕、眼花、视物模糊、乏力、心慌、消化道症状。严重者可出现全身皮疹、粒细胞缺乏等过敏反应。肝肾功能障碍患者慎用。

(4)呋喃西林和敌百虫联合治疗:呋喃西林无嗅无味。口服后,呋喃妥因主要从小肠吸收,进入肠系膜上静脉和门静脉系统,对日本血吸虫成虫和幼虫均有杀灭作用。由于在上消化道降解,对寄生于肠系膜下静脉及其分支的蠕虫作用不大,单独使用临床效果较差。敌百虫抑制胆碱酯酶活性,引起瘫痪和肝转移,两种药物合用有协同作用。疗程为10天,每日剂量成人60mg/kg,儿童70mg/kg。成人每天的最大剂量不超过3g。前65,438+0 ~ 2天给予半剂量以减少反应,之后使用全剂量8天。

敌百虫毒性低,在碱性溶液中易水解成敌敌畏,增加其毒副作用。这两种药物的组合有协同作用。呋喃丙胺疗程第2-3天,每晚在距肛门10cm处直肠内放置1栓剂,提臀半小时。* * *用三次,虫卵转阴率达到90%。敌百虫每天肌肉注射65,438+000 ~次。

副作用:呋丙胺可引起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便血等胃肠道反应;还可引起肌肉痉挛和神经精神症状,上述反应可自行缓解,严重者可终止治疗。敌百虫可引起头晕、头痛、失眠、多汗、流涎等胃肠道症状,经对症处理后可缓解,不影响继续治疗。个别患者可引起阿斯伯格综合征,可用阿托品、解磷定等解毒剂治疗,可停止敌百虫治疗。对精神病史、神经官能症、溃疡、肾炎、肝炎等疾病禁用联合治疗。

其他抗血吸虫药物:口服次没食子酸锑钠(锑-273)和静脉注射锑酸钾。目前已经用的比较少了。

[预后]

[预防]

(1)控制传染源

1.普查普治在普查的基础上,人们普遍对血吸虫病进行治疗,既能及时治疗病人保护劳动力,又能迅速控制传染源,防治结合。在我国血吸虫病流行区,通过多年坚持不懈的防治,患者人数明显减少,部分地区已消灭血吸虫病。

参考资料:

/sljk/crb/xxcb.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