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大与小”的优秀教案

作为一名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通过教案的编写,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过程进行适当的、必要的调整。如何写好教案?以下是我整理的幼儿园“大大小小”的优秀教案,供大家参考,希望对有需要的朋友有所帮助。

幼儿园“大大小小”优秀讲稿1活动目的

1,能区分大小物体,能按大小排列四个物体。

2.巩固对大小标的认识,有一定的观察和比较能力。

3.体验群体活动的快乐感受。

4.愿意探索,交流,分享。

5.促进儿童创新思维和动作的协调发展。

活动过程

1,集体活动:鱼儿快乐地游着。

(1)老师(展示四条大小不一的鱼):看,孩子们,谁来了?他们有什么不同?

(2)老师(展示海洋背景图):“小鱼们要参加游戏了,请他们有秩序地排队。

(3)老师:“请帮助小鱼排好队,从有小红旗的地方开始。怎么才能按顺序排队呢?”

(4)个别小朋友示范:谁愿意试着把小鱼排排好?我们应该从有小红旗的地方开始排队。

(5)请告诉我你是怎么给小鱼排队的。(由大变小或由小变大)

(6)除了这样排队,还有什么方法可以按顺序排队?(揭示地图含义:由大到小;从小到大)

2.儿童操作活动。

(1)老师:“今天,水族馆要举行游泳比赛。让我们看看哪些小动物会参加。”

(2)老师:“他们有小鱼,小乌龟,小螃蟹。”

3.展示和评估。

(1)老师让孩子拿着自己的作业资料坐回座位,集体评价作业结果。

(2)教师总结

综合评论:

教师遵循“儿童通过自由观察、自主探索进行学习”的认知发展规律,为儿童创造自由的学习环境,引导他们积极探索,并得到相应的发展。

这个活动是一个数学活动,重点是让孩子在观察和比较的过程中感知和理解鱼大小的特征,并能根据特征进行分类。孩子已经初步理解了“大”和“小”的概念,但要让他们根据鱼的大小特征给鱼分类还是有点困难。需要老师重点指导。

孩子在大大小小的探索过程中,不断享受着发现的乐趣。

幼儿园“大与小”优秀讲稿2的活动目标

学会直观观察差异明显的物体,通过比较了解物体的大小。

通过游戏,孩子实现了物体由大到小的变化,初步发展了孩子的多元思维。

激发孩子探索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孩子的兴趣。

要准备的活动

1.纸板鱼20条,大小不一,鱼竿若干,大小不一,组成一个“池塘”。

2、吹泡泡用具,一个装肥皂水的塑料瓶,一根单孔、多孔、粗细不一的吸管,数量比孩子多,还有一些食物。

3.有几种食物可以变大变小,比如饼干、蔬菜、水果。

4.相机,大白纸,画笔。孩子要自带照片和近照。

活动过程

第一场钓鱼

1.每次都让一个孩子去钓鱼,让孩子去抓池塘里最大的和最小的鱼。鱼钓上来后,分别放在一个大鱼篓里。

2.让孩子自由钓鱼,仍然调整池塘中最大和最小的鱼。

第二场比赛是超级一对一。

让我们在教室里找找大的和小的。

第三场吹气球

引导孩子思考什么物体可以变大变小。

孩子们试图让气球变大或变小。

第四场食物变化

1,大家围着桌子坐着,观察如何把东西变大变小。

2.分享食物,把好吃的东西变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