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14第4代主战战车为何不舍得上场一战
T14第4代主战战车为何不舍得上场一战
T14阿玛塔是所谓的全球第一种已经量产的第4代主战坦克。2009就开始规划设计,2013年完成首批样车的制造,2015年首次在正式Y兵中批量出现。原本计划到2020年装备2300辆,而实际上对外的消息是到2020年只装备了130辆左右。130辆的数量已经足够装备一个正规的坦克旅。作为新式武器,提前上战场困纤核上进行实战检验也是常见的做法。比如S400导弹系统、苏57战斗机都曾经出现在中东某国的实战战场上,按说T14既然是第4代主战坦克,那么也应该提前拿到实战战争上去“遛一遛”,结果不但没有在中东发现过其出现的任何踪迹,就是在汪掘更大规模的地面装甲突击行动中也不见任何影子。这就让外界感到不能理解了。那么按照研发方的说法,T14坦克先进在哪里呢?首先这可能是全球第一种量产的无人炮塔的坦克。
过去的二代和三主战坦克,炮塔内部都算是有人的。除了坦克驾驶员之外,炮长和车长基本上都是在炮塔内部作战。炮塔通过一个向下延伸的同步旋转的吊篮系统,让车长和炮长随着炮塔的360度旋转一起随动,这样不论主炮和同轴机枪指向哪里,炮长和车长的作战正面和观察视角也同时朝向哪里。这样做可以确保对敌观察和火力打击的灵活性,同时让炮塔防御最强的正面同步面对可能的敌对反坦克力量的突然来袭。不过这么做也有一定的弱点,就是炮塔必须做到比较宽大。毕竟炮塔的宽度要同时容纳坦克主炮比较宽阔厚重的后炮膛、炮闩和其他稳定和制退器部分。再加上炮长和车长两个人体的活动正面宽度,还要加上侧装甲的厚度,这样的有人炮塔,正面宽度几乎不可能低于2.5米;除了宽度外,炮塔的厚度也自然不小。大部分主战坦克的炮塔,
上下的厚度,也大多在1米以上。为了全面防护这个又宽又厚的炮塔,则各种主装甲、侧装甲、顶装甲和附加装甲就会一起水涨船高,导致体积和自重越来越大。比如像M1主战坦克,仅仅炮塔部分的自重早就超过了25吨级,而坦克全重则超过了65吨。并且大有超过70吨的趋势。越来越大的主战坦克的自重,不但让坦克的发动机负担沉重,而且有逐步超过大多数国家普通桥梁最大通过重量的问题。因此坦克的防御厚度和自重上限也不是可以无限制上升的。而T14阿玛塔坦克的最大升级就是采用了所谓的无人炮塔。车长和炮长都可以像坦克驾驶员一样,躲在坦克的底盘里面战斗。突出的炮塔只需要容纳坦克主炮的后半部分,省略了至少两到3个坦克乘员的生存和战斗的空间,坦克炮塔的总体积大为缩小,
不但大大降低了炮塔的自重,也让坦克炮塔的防御能力同步提高。因为不用担心各种反坦克导弹在击穿炮塔的同时,会同步杀伤成员组并且可能引爆坦克炮塔里面的待发弹药。T14阿玛塔导弹据说下一步还要更换140毫米的大口径坦克炮,安装更先进的主动防御系统和全向感知雷达;更强的附加装甲和全数字化操作系统,可以满足全球作战的需求。对外宣布的情景如此美好,为何就是不能拿来一战呢?瀚海狼山、匈奴狼山认为,T14阿玛塔的情况其实和这家过去对外展示的先竖简进隐身无人机一样,很多东西都是先拿出一个外壳进行忽悠,但是其中大多数关键的子系统都无法克服固有的技术难关,甚至有些干脆是用非常普通的零部件来伪装成现代化的部件,平时拿出来做秀尚可,真正上战场则会立即露馅。
于是干脆全程不出门最为保险。T14现在还有相当多的技术问题没有解决,比如车长、炮长、驾驶员只能长期在低矮的底盘内部半坐半躺作战,不能像常规坦克一样可以在内部临时站立伸展肢体的问题;还有大马力发动机的可靠性问题。T14过去几年,仅仅拉出去进行一些Y兵活动,就会出现个别车辆抛锚在半路上的情况,这样的可靠性怎么能指望到欧洲的烂泥里全程越野作战?还有某些方面几十年来都没有解决坦克和装甲车辆的热成像仪的自产问题,始终需要进口欧洲国家的成品热成像仪凑合,这种关键问题都无力解决,就先推出T14这种所谓的的超级新坦克,只能说是萝卜快了不洗泥。当然T14仍然不乏国外的拥趸,比如南亚某国的陆军,看来这家不先进口个500辆来刷经验,T14是不会正常上战场的。